语文课程美育:打开文字编织的审美画卷

语文课程美育:打开文字编织的审美画卷0

【摘 要】语文课程美育,其核心要义在于为学生徐徐打开一幅由文字细密编织而成的审美画卷。深度洞察、充分把握语文知识与文化中潜藏的美,这是语文课程美育体现独特学科味的根源。精心设计、尽情挥洒语文教学的灵动之美,引导学生以享受的姿态美美地学习语文,正是其魅力的生动彰显。

【关键词】语文;课程美育;文字;语言;审美

李如密

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教授、教育学博士,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教学论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习科学分会副理事长、全国现代教学艺术研究会副理事长,主要从事教学理论研究,著有《教学艺术论》《教学风格论》《现代教学理论研究》《教学美的价值及其创造》《儒家教育理论及其现代价值》《孔子教学艺术研究》等,在《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中国教育学刊》等期刊发表论文400余篇。

美育重在培养学生感知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在语文课程中,美育以其独特的魅力为学生编织出动人的审美画卷,是课程美育领域最富活力的部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审美创造”作为语文核心素养之一。审美创造指学生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形成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一、充分发掘语文本身的美

语文之美是一种深邃而细腻的美,它蕴含在字里行间,流淌在语言韵律之中,体现在文学作品的丰富情感与深刻哲理里。这种美体现在对生活的细腻描绘中,也体现在对人性、社会、自然的洞察与感悟里。

1.文字的形态之美:艺术与历史的完美结合

文字之美首在形态。汉字更是文化积淀与艺术淬炼的结晶——每个字都承载着丰富的信息与独特的魅力,看似简单的一笔一画,实则是先人巧思与智慧的映射。以“仁”“孝”“和”为例,它们历经千年,传递着儒家仁爱思想与传统美德,塑造着人们的思想与品德。自识字起,人们便发现汉字与文化、历史、民族紧密相连的关系,在难以割舍的文化血脉中感受文字形态的魅力。师生共同认真识写文字,便是对祖先文化的尊重与传承。

2.语言的音韵之美:声音与审美的和谐共鸣

语言之美妙在音韵。同样的文字,不同人说出,韵味千差万别。汉字音韵元素丰富,声母、韵母、声调合理组合、巧妙搭配便能营造出抑扬顿挫、和谐悦耳的效果。古诗文讲究平仄、对仗,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平仄交替,朗朗上口。现代诗歌追求韵律自由,散文句子错落有致,议论文语言铿锵有力,无一不展现汉语独特的音乐性与节奏感。此外,语句长短、停顿和语速的合理安排赋予语言动态感与生命力。例如,朱自清在《春》里写“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简单的重复与明快的节奏将盼望春天到来的急切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语文的音韵之美要在朗读中体悟,学习语文就得放声读书,让教室里书声琅琅。

3.作品的意蕴之美:思想与情感的深度融汇

语文之美重在意蕴。文学作品能精准、细腻地传递人类的思想与情感,它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无论人是喜悦、悲伤、愤怒还是迷茫,都能借由它打开心扉,让情绪找到共鸣的频率。学习语文如果仅聚焦字、词、句的分析和应试技能的训练,无疑是肤浅又功利的。名家名篇的思想情感深刻隽永,值得细细品味。以鲁迅《孔乙己》中“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为例,“站着喝酒”体现孔乙己生活贫困,社会地位低下,而“穿长衫”表明他放不下读书人的身份。在当时的社会,这种矛盾行为极具深意。鲁迅借此深刻剖析社会现实,引发读者思考,不仅传递思想情感,还潜移默化地培养读者的思辨能力与人生观。

4.语文的生命之美:文字与生命的共鸣

文学作品常以生命为主题,借生动情节、细腻情感展现生命的多样与复杂。学生受其引导能学会珍惜生命、尊重他人,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语文特级教师王崧舟提出,教师应“站在生命境界的高度来改善和提升课堂教学境界”,并给出“举象、造境、入情、会意、求气、寻根”等具体路径:还原生命图景(举象),创生生命境域(造境),体验生命温度(入情),感悟生命哲思(会意),触摸生命律动(求气),传承生命价值(寻根)。[1]这种生命之美的教育能极大地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为他们未来的人生筑牢根基。在探索语文之美的进程中,我们的审美素养将得以提升,对世界、人生和文化的理解与感悟也会不断加深,进而在文字滋养下进入更广阔的精神天地。

二、尽情挥洒语文教学之美

语文教师应具备较高的审美素养,通过自身的语言表达、教学设计和课堂氛围营造,潜移默化地培育学生。

1.教学宗旨之美:文以载道,尽善尽美

“文以载道”出自宋代理学家周敦颐的《通书·文辞》,指明文章是用以阐明道理、表达思想的工具。古代语文教育强调文以载道,即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道德教育和思想教育。现代语文教学同样注重育人功能,强调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等。“尽善尽美”是语文教学将内容美与形式美相结合的追求,这为语文课程美育提供了思想依据。在语文课程美育中,教师要注重知识性、思想性和审美性的统一。

2.课堂设计之美:精心安排的视听盛宴

在课堂设计中,视听结合是一种高效的教学策略,运用这种策略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审美体验。在语文课堂上,内容呈现与结构方式、主体课件与辅助板书是语文教学视听美学在不同层面上的展现。内容的呈现渗透着教师对教材的审美理解,结构方式体现着教师的审美判断,主体课件体现着教师的审美逻辑,辅助板书体现着教师的审美情趣。教师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借助多媒体资源,不仅能在听觉上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文化科技信息,还能在视觉上给学生带来审美享受。例如,在教学《荷塘月色》时,教师可以借助数字技术将月下荷塘的柔美和恬静形象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感受生命的多姿多彩。

3.组织活动之美:延伸课堂的无限可能

除了语文课堂上的美,语文教学还有很多课堂以外的美。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如朗诵比赛、征文活动、课本剧表演等,都是语文课程美育的延伸。通过诗词朗诵比赛,学生可以深入体会古典诗词的音韵美与意境美;通过撰写征文,学生可以尽情挥洒才情与想象力;通过课本剧表演,学生可以亲身体验文学作品的情感与魅力。这些活动不仅能让学生在实践中锤炼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还能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语文之美。此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如参观博物馆、艺术馆、自然保护区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和社会之美。更进一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等方式,涵养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领悟美的真谛。

4.策略与风格之美:增加教学的灵动魅力

语文教学策略要尽可能审美化,以收到寓教于乐的效果。魏化祥和魏萌在《课堂教学与美学》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语文教学策略审美化问题,如用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理解美,用潜移默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认识美,用引导赏析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向往美,或者用启发想象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表达美,用情感功能发挥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创造美。[2]同时,语文教学风格的独特性和多样性也能更好地契合教学内容丰富性的特点,适应学生的个性化审美需求,使语文课堂增添灵动的魅力。

三、引导学生美美地学习语文

语文课程作为美育的关键阵地,承载着培育学生审美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的重要使命。教师可以运用文学鉴赏、情感体验、表演朗诵、艺术创作等美育形式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1.通过文学鉴赏懂得美在何处

文学鉴赏是语文美育的基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学作品中的美育元素,赏析其中的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品味其中的语言美、情感美、风格美。如教学《沁园春·雪》时,教师可引领学生逐字、逐句剖析,品味“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所描绘的大气磅礴的雪景,感受大自然的雄浑壮美;体悟“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中词人的豪情壮志,领会其中蕴含的艺术感染力。在赏析过程中,学生能逐步学会挖掘文学作品中的美学元素,明晰自然美、艺术美如何借文字之力得以呈现,真正做到知其美在何处。

2.通过情感体验实现美的升华

情感体验让语文课程美育直抵学生内心。教师引导学生体验文章中的情感,能让他们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充分感受作品中丰富的情感之美。例如,教授《背影》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分析父亲蹒跚地穿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的细节,感受父子间深沉内敛的情感,再让学生结合自身与父母相处的经历,分享生活中的点滴温情,从而“披文以入情”,理解文章中蕴含的亲情之美。这种情感体验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能丰富学生的情感,完善学生的人格。

3.通过表演朗诵完善审美表达

表演朗诵赋予语文课程美育以表现力和感染力。学生可以通过朗读经典诗歌、散文、戏剧台词等,深入理解作品中的角色和情感,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如在学习《雷雨》时,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角色扮演活动,模仿剧中人物的语气、神态和动作。学生在演绎过程中能深刻体会到繁漪的压抑与反抗、周朴园的虚伪与专制。学生还能通过“美读”台词,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提升语言和情感表达能力。

4.通过艺术创作进行审美创造

艺术创作是语文课程美育的实践与创造环节。语文课程美育要敢于立美育人,引导学生进行审美创造。语文教学要重视写作,要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艺术创造。学者朱永新指出:“写作的人,是文字的魔术师,是伟大的观察家,是深刻的思想者,是历史的创造者。真正的思考是从写作开始的。审美能力的培养,人文精神的培育,离开了写作,恐怕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3]教师可以通过绘画、手抄报制作、主题写作训练等创作活动,鼓励学生将所学的语文知识转化为具有艺术性的作品。如一名教师要求学生以“家乡的变化”为主题,运用细腻的笔触、新颖的构思,展现家乡在时代发展中的变迁,有的学生聚焦家乡建筑风貌的更新写作,有的学生着眼邻里关系的变化写作,字里行间充满对家乡的热爱。学生完成写作之后,教师引导他们开展手抄报制作活动——将文字、绘画、色彩巧妙融合,充分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创作出独具匠心的艺术作品,尽情享受创造美与表达美的过程。

语文课程美育的四种形态相辅相成、层层递进。文学鉴赏为情感体验筑牢根基,情感体验为表演朗诵提供内在支撑,艺术创作是对前三者的综合与升华,学生借助创作之力尽情释放积累的审美感知、沉淀的情感体验。多元美育的实施,让学生在文学熏陶下茁壮成长,收获知识的充盈与心灵的富足。

参考文献

[1]王崧舟.美其所美:王崧舟讲语文课怎么上[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0.10.

[2]魏化祥,魏萌.课堂教学与美学[M].合肥:黄山书社,1993.24.

[3]熊芳芳.语文审美教育12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4.3.

文字编辑 孙爱蓉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