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革新:构建体质健康水平提升动力系统
作者: 孙奇誉作为武汉市发展素质教育评价100所试点校,武汉市光谷第四初级中学秉持“健康第一”育人理念,创新学生体质健康评价体系,力求破解体质健康管理工作中学生参与动能不足、发展后劲缺失等难题。
一、建立“基础达标+个性发展”双维评价体系,明晰体质发展目标
在传统的评价导向下,教师、学生、家长往往将获得体育中考高分作为体育锻炼的目标,存在“七八年级不慌,中考临阵磨枪”的问题。考前突击训练难以帮助学生持续提升体质健康水平,形成终身锻炼习惯。为此,学校建立“基础达标+个性发展”双维评价体系。
1.基础达标体系
对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学校从七年级开始引导学生明确运动技能、心肺功能、力量素质等六大核心指标的基础标准,建立“健康知识掌握+运动技能习得+日常锻炼累积”的体质健康水平达标训练范式。对应这样的范式,学校搭建立体评价框架:健康知识掌握情况由体育教师随堂检测;运动技能水平由学校每月监测;日常锻炼累积由智能设备和APP记录后转换成积分。这三项评价面向全体学生,其结果是日常体育成绩评定和体育中考“平时考核”指标赋分的重要依据。
2.个性发展体系
学校设计BMI指数分层模型,将学生分为重点干预组、健康维持组、潜能激发组等组别,设定阶梯式体质健康达标标准,以发挥评价的导向与激励功能。在分层设定目标的基础上,学校多渠道促进学生个性化增强体质:每周开设5节体育课,采取“3+1+1”课型搭配模式,即3节课用于集体学习体育技能、1节课用于抽样测试、1节课用于发展学生体育特长;每周固定开设3次时长为30分钟的“小课间”活动,向学生开放30多种活动项目,其中10余种是体育项目,以此培养学生的运动爱好,促进他们养成运动习惯。
“保底”与“扬长”并重的评价设计有利于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加强健康行为、运动能力、体育品德等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使80%以上的学生建立起体质健康发展图式,形成终身锻炼意识。
二、建立“三全协同”全员评价机制,多维驱动体质增强
在体质健康管理工作中,学校往往会面临学生课后不训练、家长敦促不足等困境。这项工作需要科学引导,也需要动力驱动。为此,学校构建“三全协同”全员评价机制。
1.全域空间联结,驱动过程评价
学校倡导泛在化运动理念,力求打破空间限制,拓展运动场景,引导学生将课堂、校园、家庭、社区都视为运动空间,助力过程评价落实。除了在教室后门安装引体向上器材,方便学生随时锻炼,学校还在运动场安装智能运动系统,系统可通过人脸识别随时记录学生跑步的里程,激励学生自主运动,科学控制运动量;建构学生运动大数据平台,贯通“学校—家庭—社区”运动数据,并借助智能APP统计和分析数据,利用生成的可视化图表激发学生课后训练动能。
2.全时链式测评,践行增值评价
学校设计“周随机抽测—月全员监测—学期成长报告—年度健康档案—三年动态轨迹”五阶评价链。这一评价链重点关注学生个体体质健康水平增值情况、与目标水平的差异,兼顾学生群体体质健康情况反馈。
每周五,学校向全体学生发布两项待测项目(一般从1分钟跳绳、坐位体前屈、50米短跑、800/1000米长跑、立定跳远等项目中任选两项),帮助学生明确训练重点。下一周,教师利用一节体育课随机抽取10~15名学生进行指定项目测试,在一个月内让测试覆盖班级80%以上的学生。
每月底,学校利用一天时间对全校学生进行基础达标项目和自选特长项目测试。体育教师汇总学生本月测试成绩和日常家庭锻炼成绩,形成月度监测报告。月度监测成绩汇总形成学期成长报告。在学生升入下一个年级时,学校利用运动大数据平台统计、分析上述测试数据和报告信息,形成学生年度健康档案作为他们新学年的训练起点。直至学生毕业,三份年度健康档案汇总形成三年的动态轨迹,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自己的体质健康发展情况。
3.全员协同育人,形成多元评价
为构建全员育人生态,更好、更快地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学校采取三级联动评价机制。
一是个体发展与备课组考核联动。学校以年级为单位,将学生的体质健康发展情况作为考核体育备课组教学质量和年级组工作质量的重要指标。考核维度中,年级学生体质优良率占40%,学生体育特长发展占30%,教师教学创新占30%。
二是个体发展与班级考核联动。在每周抽样测试中,每个班级被抽取到的10名学生的测试成绩均值和每月学生体质监测成绩均值,以及课间操、运动会等活动中班级表现等次积分均计入班级日常工作量化考核。考核分值计算比例如下:测试成绩方面,学生基础项目合格率占40%、优秀率占30%;在课间操等活动积分方面,班级表现占30%。
三是个体发展与家庭评优联动。学校推行体育家庭作业,每周设置家校共育运动项目。体育教师可根据家庭体育作业打卡记录和年度亲子运动会中家长的表现,评定家长在家校共育方面的贡献值,激励更多家长支持学校工作,积极引导孩子养成科学锻炼的习惯,提高身体素质。关于考核项目评分比重,孩子月度监测成绩占40%,孩子家庭体育作业完成情况占30%,家长表现等级积分占30%。
物理场域重构、链式评价驱动、联动机制推行三项举措,让运动从学生被动接受的任务转变为学生自觉享有的健康生活方式。统计数据显示,学生日均运动时长从64分钟提升至128分钟,集体荣誉感指数增长40%。
三、建立“数据+情感”动态反馈机制,持续激发运动动能
体育锻炼很考验意志力。学校努力打造“动力系统”,通过数据画像与情感激励并行的反馈机制,驱动学生每日坚持运动,突破运动动力不足的瓶颈。
1.画像反馈,及时预警干预
学校借助电子班牌实时更新基于每周抽测数据和每月监测报告数据形成的班级和学生个体的体质状态画像,重点反馈班级和学生个体的测试结果曲线图,一方面帮助学生明确提升方向,另一方面对数据波动较大的班级和学生进行预警,并给出个性化“运动处方”。
2.情感浸润,激发持久动力
为激励学生长久保持运动习惯,学校从“自我认同、集体贡献、同伴激励、师长赋能、家庭见证”五个维度给予学生情感支持。除了每周表彰抽测优秀班级、每月表彰运动达人,体育教师还指导学生绘制“运动成长树”,建立班级“运动英雄榜”;指导家长填写“亲子运动日志”。学生可通过“校园夸夸屏”发布对意志坚定、训练认真的同伴的赞美。一系列情感激励举措使体质健康教育成果可视化,使“坚持即荣耀”成为全员共识。
通过重构评价目标、革新评价措施和建立反馈机制,学校形成“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数据反馈—策略改进”的完整体质健康管理链条。该管理链条既注重增强学生体质,又注重培育学生的意志品质。目标清晰、动力持续、反馈精准的评价系统,不只是一套理性的评价工具,更是对“健康第一”育人理念的践行。当评价改革回归育人本质,体质健康水平提升便成为学生自我完善的“副产品”。
(作者单位:武汉市光谷第四初级中学)
文字编辑 刘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