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资源链涵养家国情
作者: 万春桃
万春桃,孝感市骨干教师、教坛名师,孝感市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孝昌县教研室小学语文兼职教研员,主持多项省级、市级课题,多篇论文在教育期刊发表。工作室致力于阅读教学研究,在革命题材课文教学方面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
革命题材课文承担着引导学生体认和传承革命文化的重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狼牙山五壮士》是经典的革命题材作品,从文化理解与传承、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维度考量,其教学要达成的核心目标如下:一是深度研读课文中的关键词句,真切感悟人物崇高的精神;二是理解并掌握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手法,提升语用能力。教学中,笔者合理选用史实、油画、影视、颁奖词范例等教学资源,并利用“认识壮士—赏读壮士—致敬英雄”任务情境将这些资源串联成资源链,以充分彰显作品所蕴含的伟大革命精神,在落实语文要素的同时,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一、聚焦题眼,认识壮士
1.抓题眼,识壮士
革命题材文章,有的以人物命题,如《我的战友邱少云》《黄继光》;有的以事件命题,如《飞夺泸定桥》;有的以线索命题,如《金色的鱼钩》《灯光》。教师抓住题眼教学,不仅有利于快速、准确地揭示文章主旨,还有利于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狼牙山五壮士》以人物命题,笔者抓住题目中形容人物的关键词“壮士”提出质疑,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课堂上,笔者出示抗日战争时间轴并引导:“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14年抗日战争中涌现出无数抗日英雄。你能说一说你知道的抗日英雄吗?”学生回答“杨靖宇”“赵一曼”“狼牙山五壮士”等之后,笔者出示《狼牙山五壮士》雕像的照片,介绍狼牙山并提问:“为什么要称这几名战士为壮士呢?你怎么理解壮士?”问题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要走进课文一探究竟。
2.拟标题,理文脉
充满时代色彩和生活味道的任务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课堂上,笔者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拟小标题梳理文章脉络:“在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宣传部组织、发动亿万网民参与投票,评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狼牙山五壮士位列其中。他们到底有怎样的壮举呢?请你阅读课文,先用小标题概括、梳理故事情节,再想一想怎样简要介绍五壮士的英雄事迹。”学生交流后梳理出文章脉络:接受任务—痛击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跳下悬崖。这些信息为学生后续讲故事打下基础。
3.搭支架,讲壮行
如果把拟小标题的过程看作沙里淘金的过程,那么简要介绍五壮士英雄事迹的过程就是提纯、加工金沙的过程。怎样把故事简要地介绍清楚,而不是照本宣科呢?笔者出示《独臂部长血染四姑墩》的简介,请学生读后说一说怎样简要介绍人物英雄事迹。学生发现:简要介绍人物英雄事迹要紧扣“六要素”,重点讲典型事迹及贡献。在此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照样子讲一讲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事迹。
《独臂部长血染四姑墩》讲的是抗日英雄杨文忠的故事,其简介为学生提供了语言表达的范例。学生照此简述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事迹:“1941年秋,日寇集中兵力向我晋察冀根据地大举进犯。七连决定向龙王庙转移,把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交给六班。为了拖住敌人,六班班长马宝玉带领副班长葛振林以及战士宋学义、胡福才、胡德林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敌人引上三面都是悬崖绝壁的狼牙山顶峰——棋盘陀。五位壮士居高临下,一次又一次地打击敌人……面对步步逼近的敌人,他们宁死不屈,毁掉枪支后相继跳下深谷。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讲故事活动促进了学生情感的升华,在他们心中留下抗日英雄群体的伟大形象。
二、聚焦细节,赏读壮士
塑造能感染读者的典型人物形象是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狼牙山五壮士》采用点面结合的写法刻画五壮士的英雄形象,教师可在教学中引入多模态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关注“点”“面”的描写及其结合方式,深化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1.赏油画,关注“面”
油画《狼牙山五壮士》(课文插图)用豪放粗犷的笔触塑造了五壮士跳悬崖前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形象,与课文描写五壮士跳崖的文字吻合,笔者以这幅油画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关注“面”的描写。课堂上,笔者出示课文插图并引导:“狼牙山五壮士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相关会展中用到著名油画家詹建俊的这幅油画。你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幅油画吗?”有的学生说:“在陡峭的棋盘陀顶峰,五位战士穿着破烂的衣服靠在一起,他们紧握双拳,向群众和连队转移的方向眺望。”有的学生说:“他们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目视远方,神情严肃。他们的手臂肌肉隆起,显得充满力量、无所畏惧。”笔者小结:“你们的描述抓住了画中人物的动作、神态等,我们听着听着,脑海中就出现了五壮士慷慨赴死的英雄群像。请读一读课文,找一找、猜一猜画家是根据文中哪些语言创作这幅油画的。”学生找出“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等句子。引导学生诵读这些句子后,笔者点拨:“这样的‘英雄群像’好像五壮士的‘集体照’,‘屹立’‘眺望’‘昂首挺胸’等词语表现了五壮士坚强勇敢、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这就是‘面’的描写。像这样的描写,你还能从课文中哪些地方找到?”学生再读课文,找出“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等。然后,笔者出示“这是面的描写,通过 (哪个词)表现出五壮士 的精神”句式,提示学生这样阐述感悟。一名学生分享:“这是面的描写,通过‘痛击’‘有计划’‘一次又一次’生动地表现出五位战士的无所畏惧、英勇善战。”语言支架引导学生清晰、有条理地阐述阅读感悟,助力教师把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以上教学链接詹建俊的油画,让学生先从动作、神态方面赏析油画,接着诵读课文中反映相应场面的句子,感受五壮士的英雄群体形象,然后在找类似句子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这样描写的好处。这样教学既落实了单元语文要素,又震撼了学生的心灵。
2.赏画册,关注“点”
笔者出示刻画文中人物胡德林和胡福才的木刻连环画作品中的一幅画的图片,引导学生先仔细观察、思考作品刻画的是课文中哪部分内容,再读第二段中描写胡德林和胡福才的句子,讨论这幅画画得好的原因。然后,笔者引导:“可惜,我只找到这套木刻连环画作品中的一幅画。谁能口头作画,把这套画作补充完整?”学生兴趣高涨,自读第二段内容,口头创作其他个体的“特写镜头”。如,一名学生要刻画马宝玉扔手榴弹的画面,他找出课文中的语句“马宝玉嗖的一声……在敌群中开了花”,并描述相应的画面。多名学生汇报后,笔者小结:“你们口头作画,把每位壮士感人壮行的瞬间定格在画面上。像这样聚焦个体的描写,就是‘点’的描写。”
文学作品的表达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如果教师贴标签似的讲解表达方法,学生很难有深入体会,而引导学生在创作连环画的情境下从文中找出“个体特写镜头”的教学方式生动、有趣,有助于学生直观感受“点”的描写可以着重写动作,可以着重写语言,也可以着重写神态。这为学生后续学习点面结合手法做了铺垫。
3.赏影视,融“点面”
笔者链接电影,依次播放引向绝路、用石头砸敌人、屹立狼牙山顶、跳崖四个片段,请学生一边欣赏一边练习配音,感受壮士的豪言壮语。如播放跳崖片段时,笔者引导学生练说台词“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接着,师生合作演读(老师读叙述的话,学生读台词)这几个画面。然后,笔者质疑:“我们合作演读的几个画面,既有个体描写,又有群体描写,通过这样点面结合的描写,你仿佛看见了什么样的五壮士?”这个问题引导学生体会课文表达方法的巧妙,关注语言运用。在丰富资源的支持下,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有的学生说“我仿佛看见视死如归的五壮士”,有的学生说“我仿佛看见英勇无畏的五壮士”,还有的学生说“我仿佛看见不怕牺牲、热爱党和人民的五壮士”。
三、回归课题,致敬英雄
1.释课题,辨壮士
授课伊始,笔者没有先入为主,直接讲解壮士的意思,而是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要称这几名战士为壮士、怎么理解壮士。经过一系列学习活动,笔者在课尾引导学生回归课题,深入探讨壮士的内涵。学生提出如下认识:“我觉得壮士就是勇士”;“我觉得壮士就是很勇敢的、视死如归的人”;“我觉得壮士就是做了气壮山河事情的人”。学生从五壮士的人物形象归纳出壮士的共性,提升了思辨力。
2.颁奖词,致英雄
革命题材课文集教育性、文学性于一体,有助于学生生发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涵养爱国情怀。承接前面的教学环节,笔者引导:“如果要给狼牙山五壮士写一段颁奖词,你会怎么写?先读几则颁奖词,了解其写作特点,再想一想狼牙山五壮士的颁奖词应该怎么写,并试着写一写。”
笔者出示如下两则颁奖词,为学生提供表达支架。其一,抗疫英雄张定宇:“步履蹒跚与时间赛跑,只想为患者多赢一秒;身患绝症与新冠周旋,顾不上亲人已经沦陷。这一战,你矗立在死神和患者之间;那一晚,歌声飘荡在城市上空,我们用血肉筑成新的长城。”其二,民族脊梁钱学森:“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披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学生发现,颁奖词要概括人物的主要事迹,凸显人物的崇高精神,抒发真情。由此,学生写出了饱含真情的狼牙山五壮士颁奖词,如“在狼牙山顶峰,五位壮士用血肉之躯铸就长城。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他们把子弹打光,把石头掷尽,英勇顽强,宁死不屈。那最后一颗在敌群中开花的手榴弹,那毅然决然的纵身一跃,那气壮山河的口号声,是他们对党和人民深切的爱,对侵略者顽强的反抗”。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中既认识了更多中华大地上不同时期的英雄人物,又提升了语言表达能力。
(作者单位:孝感市孝昌县文源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