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项目式学习评价量规制订策略

作者: 周桦 陈婷

跨学科项目式学习评价量规制订策略0

科学制订评价量规是确保项目达成预期教学目标、助推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环节。系统且具有针对性的制订策略可以保障评价量规的全面性、精准性与有效性。本文以跨学科项目式学习“茅以升公益桥”评价量规制订为例说明。

一、锚定项目目标,融合学科核心素养,精准规划评价维度

精准对接项目多元目标。“茅以升公益桥”项目既要求学生深入掌握与桥梁相关的专业知识,具备桥梁设计与建造(模型制作)的实践能力,又注重培养学生参与公益实践的热情与社会责任感。在制订评价量规时,我们将这些目标细化为具体的、可量化的评价维度。例如,针对桥梁设计与建造能力,我们在量规中设置“桥梁结构力学合理性”维度,从结构稳定性、荷载承受力等方面,依据力学原理精准衡量学生设计方案的优劣;针对公益实践目标,我们在量规中设置“公益活动社会效能”维度,通过活动覆盖人群数量、社会反响程度、问题解决实际效果等指标,客观评估学生公益行动的影响力。

有机融入多学科核心素养。该项目融合了数学、科学、语文、美术等学科知识,评价量规应全方位融入相关学科核心素养。针对数学学科,评价聚焦学生在桥梁数据计算、结构建模时对数学方法与原理的运用,如在计算桥梁跨度、引力分布时,考查学生公式运用的准确性与计算逻辑的严密性;针对科学学科,评价着重评估学生对材料科学、物理力学原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如在材料选择环节,考查学生能否依据材料的强度、耐久性、成本等做出合理决策;语文学科评价关注学生在项目报告撰写、公益宣传文案创作中的语言表达、逻辑组织、信息传达能力的评价;美术学科评价从桥梁外观设计的审美性、创新性角度,考查学生对色彩、线条等的运用能力,以及造型表现能力等。这样规划评价维度可以全面、综合地评价学生的学科素养发展水平。

二、聚合多元主体,协同制订评价指标

教师引领专业知识指标构建。教师要依据课程标准和“茅以升公益桥”项目的实际需求,精准制定专业知识与技能层面的评价指标。如,在桥梁工程专业范畴,教师可制订“工程设计规范遵循程度”指标,明确规定从优秀的“严格遵循国际国内工程设计标准且能灵活优化”,到合格的“基本符合规范但存在少量细节瑕疵”,再到不合格的“严重违背设计规范”等不同层次的具体表现要求,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提供清晰的指引。

学生参与体验导向指标制订。教师鼓励学生参与评价指标的制订,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其自我反思能力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在团队协作、学习兴趣激发等与学生切身体验紧密相关的指标制订上,学生的参与尤为重要。例如,对于“团队协作氛围”指标,学生可基于自身的团队合作经历,提出“团队成员沟通的及时性与有效性”“任务分配的公平性与合理性”“团队决策的民主参与度”等细化指标,使评价指标更贴合学生的实际感受,促进学生在项目推进过程中主动关注并提升团队协作能力。

行业专家提升评价指标专业性。教师可引入桥梁工程领域专家、公益组织代表等外部专业力量,为评价量规的设计注入行业视角与社会需求导向。如,桥梁专家可从专业技术角度,针对桥梁设计的创新性、施工工艺的可行性、结构安全性等关键点,细化“桥梁设计创新性与实用性融合度”“施工工艺技术难度与实现可能性”等评价指标;公益组织代表可从公益实践的维度,提出设置“公益活动策划的创新性与社会需求契合度”“公益项目执行的可持续性与社会价值实现程度”等指标。这样做能确保评价量规紧密贴合行业发展趋势与社会实际需求,有利于提升评价结果的社会认可度与应用价值。

三、分阶段、分层次精细构建评价标准体系

基于项目流程的阶段性评价。我们将“茅以升公益桥”项目划分为项目启动、方案设计、实际建造、成果展示、公益实践等阶段,针对每个阶段的核心任务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项目启动阶段重点考查学生对项目背景、目标、意义的理解深度和前期准备工作的充分性,以资料收集的全面性、项目问题分析的准确性与前瞻性作为主要评价依据。方案设计阶段聚焦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创新性与可行性,从设计理念的独特性、结构设计的合理性、技术路线的可行性等方面综合评价。实际建造阶段关注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团队协作效率、项目进度把控能力,以及设计模型搭建的质量、施工工艺的规范性、任务完成的及时性等评价指标;成果展示与公益实践阶段,从展示内容的吸引力、成果的实际应用价值、公益活动的社会影响力等维度全面衡量学生的项目成果。

依据能力水平的多层次评价。在每个评价指标下,我们根据学生能力的差异与发展阶段,设置基础、进阶、卓越三个层次的评价标准。以“问题解决能力”指标为例,基础层次要求学生能够识别项目中常见的、比较明显的问题,并运用已有的常规方法提出初步的解决方案;进阶层次要求学生能够深入分析问题的本质与根源,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知识与方法提出多种可行的解决方案,并对比、筛选、优化方案;卓越层次要求学生能够敏锐地发现项目中潜在的、复杂的问题,运用创新性思维,基于前沿技术,提出具有突破性、引领性的解决方案,推动项目在理论或实践上取得有一定创新性的成果。

四、整合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素材,落实全面评价

过程性评价贯穿项目实施的全过程,主要通过课堂观察、小组互评、学习日志、阶段性汇报等方式,全面记录学生的项目学习过程。课堂观察着重记录学生在课堂讨论、知识学习中的参与度、思维活跃度与知识掌握情况;小组互评聚焦学生在团队协作中的角色定位、贡献程度、沟通协作能力等表现;学习日志为学生提供自我反思与总结的平台,促使他们记录学习收获、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法;阶段性汇报引导学生定期汇报项目进展,及时反馈问题、展示成果。这些过程性数据能够实时反映学生的学习状态与发展需求,为教师调整教学策略、学生自我改进提供准确的依据。

终结性评价综合考量项目成果。在项目结束时,教师组织开展终结性评价,对学生的桥梁设计方案、模型实物、公益活动报告等成果进行全面、系统的量化与质性相结合的评价。量化评价依据预先设定的评价指标与分值体系,精确计算学生成果的得分,直观反映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掌握与运用方面的水平;质性评价从成果的创新性、实用性、社会价值、学术价值等维度综合评定,给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的定性评价结论,全面展现学生在整个项目中知识、能力、素养的综合发展成效,针对学习成果为学生提供全面、客观的总结性评价。

(作者单位:武汉市翠微中学)

互动链接

周红

武汉市翠微中学

在“桥的礼赞”项目式学习中,我策划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实地考察活动。周日上午,我带着学生来到汉阳桥头,雄伟壮观的长江大桥映入眼帘。我站在桥头,深情地向学生讲述这座桥的历史与故事。我的声音在微风中回荡,如同桥梁本身,连接着过去与现在。学生听得入了迷,他们沿着大桥漫步,用手轻轻触摸着历经风霜的栏杆,仿佛能感受到岁月的流转。我鼓励学生用语言描绘这座桥,赞美它的壮丽与坚韧。漫步于桥中央,我停下脚步,带领学生闭上眼睛,聆听桥下江水奔腾的声音,感受这座桥带来的抚慰人心的力量;倾听桥下高铁裹挟着金属震颤声的尖锐呼啸和桥上汽车引擎的低鸣声,感受这座桥承载的繁华和喧嚣。那一刻,学生的心与大桥紧紧相连,他们仿佛听到这座桥在诉说着武汉的故事。回来后,他们以朗诵、歌唱、绘画展览等形式表达了对大桥的赞美。

冉丛丛

武汉市翠微中学

校园文化节上,最引人入胜的活动非“桥梁历史剧”表演莫属。为了这场表演,同学们自主分组,各组挑选不同的历史时期,开启了一段自编、自导、自演的奇妙旅程。

一组学生将目光投向古老的秦朝,演绎了一座简易木桥诞生的过程。他们身着自制的古装,用废旧纸板做出逼真的河流两岸的场景,用木棍搭建木桥雏形,生动还原了秦朝工匠搭建木桥的场景。当剧中的工匠克服重重困难成功架起木桥时,台下响起阵阵掌声。另一组学生聚焦近现代桥梁建设创编剧本。舞台上,“工程师”拿着图纸,神情专注,演绎紧张的施工场景。他们利用道具展现桥梁从打桩到架梁的全过程,并巧妙地融入科技元素,讲述在复杂地质条件和重重技术难题下桥梁建设者们攻克难关的过程。

通过对不同时代桥梁故事的演绎,学生不仅对桥梁的结构、功能、建造工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还真切感受到历史的魅力。从古老的木桥到现代的钢铁大桥,每一座桥梁都承载着人类的智慧,是时代的见证。这场表演让他们在欢笑与感动中收获了知识,也收获了对历史文化的热爱。

周翠

武汉市翠微中学

在“桥兴汉衢”之“桥的管理”项目式学习中,我先展示一系列武汉桥梁的高清图片,如宏伟的长江大桥、精巧的月湖桥,让学生直观感受家乡桥梁的魅力,再引入鹦鹉洲长江大桥的详尽资料,从设计、施工到养护管理,全方位解读,并列举人行天桥在交通管理中的作用,让学生意识到桥的管理与生活紧密相关。接下来,我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桥的管理要素,如:请结合地质、水文、交通流量、城市规划等因素分析过江建桥注意事项;思考建设人行天桥后运维管理对使用体验的影响。随后,我布置任务,让学生分组收集身边桥梁的信息,分析决定桥的选址的因素。学生通过实地考察、查阅资料,发现科学选址不仅影响桥梁建设成本和施工难度,还关系到后期管理,选址恰当的桥能减少维护频次和管理成本,便利居民出行,带动区域发展。

(组文系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2023年度一般课题“基于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启能项目课程学习过程评价研究”的成果。课题编号:2023JB317)

文字编辑 孙爱蓉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