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层级文本解读理论在《红楼梦》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 周同燕 姜雨洋教师解读文本要遵循文本解读的普适性规律:第一层,解读作者原意;第二层,解读文本意义,即作品在传播过程中产生的意义;第三层是读者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基于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考虑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原意,理解文本个性化内容,走向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欣赏能力、审美能力。
【摘 要】新课标、新课改、新高考的深入推进对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升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南京师范大学黄伟教授提出的三层级文本解读理论是一种可供借鉴的教学解读理论。其中,三层级的内涵为:第一层是释义层,要求明确“文载何道”;第二层是解码层,要求理清“文何以载道”;第三层是评鉴层,要求研读推敲“文道如何”。本文将它用于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所选篇目《红楼梦》的文本解读,为语文教师进行小说文本解读实践和构建文本解读理论提供参考。
【关键词】三层级文本解读理论;《红楼梦》;通读;细读;研读
一线教师自身文本解读能力不足的现实,使“如何提升教师文本解读能力”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南京师范大学黄伟教授提出的三层级文本解读理论可以指导教师提高文本解读能力,更好地实施阅读教学。该理论将文本解读分为三个层次,即释义层、解码层、评鉴层,分别对应不同的阅读方式、阅读目标和阅读效果。鉴于此,本文以三层级文本解读理论为框架,在简要阐明其要义的基础上,以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七单元整本书阅读篇目《红楼梦》为例,阐释该理论的运用策略。
一、释义层:引导通读,读懂文本“写了什么”
在三层级文本解读理论中,释义层指向基础性阅读教学,主要指读懂课文的基本意思,即课文写了什么,具体包括课文中显性的字、词、句、段和隐性的主题、思想、情感等。相关阅读能力表现为语言感知力和内容理解力,对应识别、记忆、概括、归纳等思维活动。
通读是释义层文本解读的重要方法。严格意义上的通读指从头到尾一字不漏地阅读。因通读《红楼梦》整本书的任务比较繁重,学生可以在通读过程中结合慢读、速读等方式理解不同的内容。教师可以从三个方面予以指导。一是慢读关键处。比如慢读《红楼梦》第五回,初读的学生可以凭其中连续出现全书主要人物的判词、判曲这一点,判定此章节比较关键,需要慢读;对《红楼梦》有所了解的学生则可以根据第五回是全书的总纲,判定它十分重要,需要仔细读。二是速读相对不重要之处。学生可以根据个人阅读基础选择是否速读,比如对不熟悉章回小说、阅读兴趣较低、阅读经验不够丰富的学生来说,《红楼梦》第一回和第二回并不重要,可以速读甚至跳过不读,直接从第三回开始阅读;而对熟悉章回小说、阅读兴趣较高、阅读经验丰富的学生来说,《红楼梦》第一回和第二回很重要,可以慢读,让它成为阅读后文的基础和坐标。三是灵活选用阅读策略。学生在紧盯“《红楼梦》写了什么”这个通读总目标的前提下,对这样的“大部头”可以采用化整为零、各个击破的阅读策略,比如,用五天慢读十二钗正册人物的相关内容,用三天速读十二钗副册人物的相关内容,用两天速读男性人物的相关内容等。
虽然因为学生之间个体差异较大,所以教师的通读指导方案是因人而异的,但有两项工作我们要统一落到实处:一是向全班学生推荐合适的版本,比如清华大学出版社的《红楼梦脂评汇校本》、广陵书社八十回本《脂砚斋评石头记》,以便后续组织全班研讨;二是教学生根据内容的重要性选用合适的阅读方法,高效地通读《红楼梦》。
通读全书后,学生将轻松找到“《红楼梦》写了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红楼梦》写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特别是贾府的兴衰史,写了贾宝玉和一群才貌双全的妙龄少女匆匆而逝的青春,写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爱情婚姻悲剧等。
二、解码层:指导细读,读通文本“如何写”
在三层级文本解读理论中,解码层指向精深性阅读教学,主要指读通文本写作技艺的奥秘,即理清如何写的问题,具体包括课文的运思剪裁、文体形态、修辞手法、表达特色等。相关阅读能力表现为结构分析力和表达欣赏力,对应感悟、揣摩、推论、解构等思维活动。
“作者如何写”的问题可以通过“精读细节”解答。精读也叫细读,是文本深度解读的必由之路。“文本细读”由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英美“新批评”文学理论提出。该理论主张从作者研究转向文本研究,强调通过细致入微的阅读和分析,形成对文本的全面把握和深刻理解。小说文本细读要求读者不仅关注文本表面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还要深入挖掘文本的深层含意、象征意义、创作意图,“抵达每个文学文本的最内在面,确立每个文本最独特的文学性内涵及其思想品质”[1]。实现小说文本深度解读目标的保障,是读者扎实的文本细读能力。
文本细读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可以从读文本语境、读文本结构、读文本细节、读文本语言四个方面着手训练。读文本语境包括读文本的背景信息,如作者的经历、创作时代以及相关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体裁的特点,写作风格、写作方法,结合个人经验与作者“对话”等;读文本结构,包括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厘清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读文本细节,包括沉入词语,潜入精彩片段,寻找隐藏在文字背后的作者意图和文本内涵;读文本语言,包括品读语句的长短、结构、语气形成的不同表达效果,解读高妙的修辞手法,体悟作者独特的表达风格等。
教师在指导学生细读《红楼梦》文本时,也可以从这四个方面着手:读文本语境,了解中晚清的社会现实和曹雪芹的生平经历,特别是曹府抄家前后境况的对比,再将之用于理解《红楼梦》通过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由盛转衰展现的大小环境;读文本结构,了解《红楼梦》的倒叙结构,特别是第五回主要人物判词、判曲的解读,以及全文通过多处照应与勾连形成的草蛇灰线、伏笔千里、严密交错的网状结构;读文本细节,了解作者精湛的写作手法,特别是前两回作者布局谋篇的独具匠心,比如通过冷子兴之口、林黛玉之眼、刘姥姥之感三次浓墨重彩地突出贾府的奢华,通过底层民妇刘姥姥与饱读诗书的进士高官贾雨村的鲜明对比揭示人心的天壤之别;读文本语言,咀嚼作者用词的精准美妙、无可替代,比如教材选录的《林黛玉进贾府》片段选择的主要人物出场方式,以及《刘姥姥进大观园》片段通过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精准展现刘姥姥身处社会底层却不卑不亢的处世智慧,进而总结作者刻画人物的传神手法。
至此,学生应该可以回答“《红楼梦》如何写”的问题:形式上用倒叙结构布局,内容上以宝、黛、钗三人的爱情为明线,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史为暗线,整体上多个章回照应、勾连,设计多个人物射影而形成纵横交织的网状结构等。
三、评鉴层:强调研读,读透文本“为何写”
在三层级文本解读理论中,评鉴层指向超越性阅读教学,主要指读透课文的思想价值,即回答课文为何写的问题,不仅包括课文的基本意思、表达技巧,还包括课文之于学生的独特意义。相关的阅读能力表现为思想审辨力和价值迁移力,对应质疑、省思、运用、创造等思维活动。
如何读透课文,回答“作者为何写”的问题呢?从思想审辨力和价值迁移力来看,我们可以借助上海特级教师余党绪提出的“三题定位”教学观(通过母题、话题与问题推进整本书阅读教学)解读《红楼梦》的写作目的。
一是指向作品的澄清性问题,如《红楼梦》的主旨是什么。这个问题有多个解答思路:如果聚焦于人物,可以集中讨论“为闺阁昭传”说、“作者自悔书”的合理性;如果聚焦于情节,可以围绕“大旨谈情”说,或学界盛行的“宝、黛、钗三人的爱情故事”相关结论展开研讨;如果聚焦于自然环境,可以围绕“大观园是不是桃花源”展开辩论;如果聚焦于社会环境,可以组织全班学生讨论“《红楼梦》展现了封建社会的各种矛盾和冲突,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本质,预示了封建制度必然灭亡”之类的说法是否合理。
二是指向作家的探究性问题,如曹雪芹为何要创作《红楼梦》。这个问题首先涉及曹雪芹的身世,包括他早年繁华、中年坎坷、晚年凄凉的人生经历,以及他先后与梅氏、柳慧兰、许芳卿的三段婚姻生活,学生可以自主查阅相关电子资料了解;其次涉及曹雪芹曾祖父曹玺、祖父曹寅、父亲曹颙、叔父曹頫等《曹氏宗谱》所记录人物的生平经历,以及曹家的重大变故,学生可以通过观看纪录片《曹雪芹的家世和兴衰》大致了解;最后涉及曹雪芹的朋友圈,特别是脂砚斋的身份追踪信息,以及曹雪芹与敦敏、敦诚、张宜泉等友人的唱和往来等,这些都可以作为学生研读《红楼梦》的参考资料。
三是指向读者自身的反思性问题,如《红楼梦》中有哪些触动你的人生智慧。这个问题要求学生联系自身实际作答,难点在于找到合适的切入点,比如从熟悉的人物、情节、大观园景点出发,探寻自己学到的人生智慧。仅以人物为例,除了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所录之人,史太君、刘姥姥、王夫人、薛姨妈、贾宝玉、林红玉、贾芸、倪二等人的身上都有值得当代人汲取的人生智慧。我们可以通过两个步骤解读:先确定一两个人物,再结合《红楼梦》原文厘清情节和人物主要特征,进而联系社会现实思考。比如倪二,作者将倪二和贾芸舅舅卜世仁都安排在第二十四回,先是舅舅断然拒绝贾芸,后是倪二主动借银子给贾芸。倪二身上兼具泼皮无赖和有情有义的特征,这启发我们联系身边的“倪二”探讨人性的复杂性和“得帮人处且帮人”的人生智慧。
以上问题的作答仅为回答“为何写”提供了思路,只是评鉴层文本解读的下限。至于上限,教师需要根据自身和学生实际情况自主确定,如增加比较阅读主题研讨活动,将《红楼梦》与另三部文学名著、其他才子佳人类作品、其他世界名著等进行比较品析。
参考文献
[1]徐贻春.在取舍中彰显阅读价值[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1(03):68-69.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
(本文系三峡大学2024年其他教学改革研究类项目“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融入中华文化典籍的价值与路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2024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