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奇”解读小说《刷子李》

作者: 明艳玲 柴厚华

聚焦“奇”解读小说《刷子李》0

《刷子李》选自著名作家冯骥才的短篇小说集《俗世奇人》,是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小说主要讲述生活于市井里巷的普通手艺人刷子李的故事。作为俗世中的奇人,刷子李应该有很多传奇故事,但作者只挑选了一件小事来表现人物的大本领、大智慧。教师引导学生解读《刷子李》时可以从“写的什么事(内容)”“怎么写事(方法)”入手,探究小说“为什么这样写事(主旨)”。

一、第一层解读,聚焦“奇”的内容

人物形象是小说的灵魂。《刷子李》中的人物有刷子李和徒弟曹小三,刷子李是核心人物。教师由此确定解读这篇小说的主问题:“文中写了刷子李哪些‘奇’呢?”学生先默读文本,圈出重要语句,做批注,写感受;接着小组讨论,教师点拨指导;最后每组代表根据课文内容解读刷子李“奇”的表现。

第一组代表主要从刷子李穿着“奇异”上解读。学生发现,“干活前,他把随身带的一个四四方方的小包袱打开,果然一身黑衣黑裤,一双黑布鞋。穿上这身黑,就好像跟地上一桶白浆较上了劲”中“较上了劲”的表达极为贴切,因为这不仅是“黑”与“白”的“较劲”,更是一种自我较劲——刷子李对自己的职业水准有较高的要求,他以特定穿着约束自己,这种“职业装”完美诠释了他对自我的严格要求。第二组代表主要从规矩“奇怪”上解读。学生解读发现,全文写了刷子李的三个规矩。比如,对第一个规矩“一天只刷一间屋子。这楼房大小九间屋,得刷九天”,学生结合教材插图可以发现,不管是当时的清朝,还是现在,这样的工作效率都不高。学生认为,效率影响收入,刷子李不在意收入,这太奇怪了。第二个规矩“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这比上一个规矩还要奇怪,因为作为一名匠人,完成任务与身上是否有白点毫无关系。第三个规矩“每刷完一面墙,必得在凳子上坐一会儿,抽一袋烟,喝一碗茶,再刷下一面墙”,学生认为在刷墙过程中停歇是可以的,但是一定要成为一项规矩,似乎也没必要,这也是奇怪的一点。经过小组讨论分析,学生认为这三个规矩虽然看似毫无必要,实则体现了刷子李的敬业精神和自律意识。第三组代表主要从技术“奇特”上解读。学生找出“屋顶尤其难刷,蘸了稀溜溜粉浆的板刷往上一举,谁能一滴不掉?一掉准掉在身上。可刷子李一举刷子,就像没有蘸浆。但刷子划过屋顶,立时匀匀实实一道白,白得透亮,白得清爽”“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等描写,发现刷墙竟然与“鼓点”“琴音”相伴,说明刷子李的技术已经炉火纯青,艺术化了。这样,教师借助主问题引导学生聚焦“三奇”解读文本,学生就能从文本整体入手,认识、理解故事内容,为下一步探究、品析写法做好准备。

二、第二层解读,思考“奇”的写法

根据第五单元的语文要素“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以及第一层解读的收获,教师总结“小说写了刷子李穿着奇异、规矩奇怪、技术奇特”后,引导学生借助三个子问题展开第二层解读,从关注小说本身转向思考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

教师提出第一个问题:请大家思考,作者分别采用什么方法写刷子李的“三奇”?学生再次阅读文本,思考作者是怎么写出“奇”的。在学生解读之前,教师先引导学生回顾正面描写人物的方法,比如细节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大部分学生在第二次阅读时能对文本中上述描写做批注,解读写法,比如在“干活前,他把随身带的一个四四方方的小包袱打开,果然一身黑衣黑裤,一双黑布鞋”旁批注“细节描写,描述穿着打扮,表现人物外表奇特、工作严谨、有专业精神,这种细节描写不仅展示了人物的外表特征,还暗示了其内心对工作的热爱”等。再如,在“他真觉得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旁批注“心理描写,反映了他对师傅刷子李的敬仰之情”等。

教师提出第二个问题:烘托是一种侧面描写人物的方法,小说从哪些方面烘托渲染刷子李技术的高超?学生讨论后发现,小说主要通过大众和曹小三的质疑来烘托渲染。先看大众的质疑,这在第二段体现得很直接:“但这是传说,人信也不会全信。行外的没见过的不信,行内的生气愣说不信。”这句话在设疑上很有特点,作者并没有直接写大家不信或不全信,而是通过写“行外人”与“行内人”的表现凸显“不信”。这两种表现不是对立的,而是递进地表现刷子李的“奇”。作家通过设疑抓住读者的心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再看曹小三的质疑:“曹小三给他点烟时,竟然瞧见刷子李裤子上出现一个白点,黄豆大小。黑中白,比白中黑更扎眼。完了,师傅露馅儿了……”学生认为,“竟然”“扎眼”“露馅儿”等一连串词语的使用一下子把读者对刷子李的质疑推到了极点,为后文烘托刷子李的技术奇特做了铺垫。

教师提出第三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曹小三这个人物?学生发现:一是借曹小三侧面描写刷子李,烘托刷子李技艺的高超;二是他收曹小三为徒,为下文故事的展开做铺垫——下文以曹小三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为线索,具体描写刷子李怎样粉刷墙壁,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

三、第三层解读,探究“奇”的启示

在展开第三层文本解读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查阅小说背景资料、关注人物形象的特点以及小说结尾的艺术,探究小说给予我们的启示。这个答案是开放性的,主要是引导学生有依据地解读小说文本。

有的学生看过《俗世奇人》小说集,查阅了作者的背景资料,他认为小说塑造了一个具有“神的本领、奇的气质”的传统手艺人形象,表明津派小说家冯骥才致力于赞扬天津传统文化和传统价值观,他发掘了这个人物身上的文化自信与匠人精神。

有的学生说,刷子李粉刷本领强大,他以独特的方式将刷墙转变为艺术创作,展现出事物发展的无限可能,这说明生活中处处蕴藏着美与意义,只有用心感受才能真正发现其中的宝藏。

有的学生说,这篇小说的结尾好似相声“抖包袱”一样,而这种巧劲全依靠线索“白点”牵引,课文第一段就埋下伏笔“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接着在下面的段落里再次出现“曹小三最关心的还是刷子李身上到底有没有白点”,之后“曹小三给他点烟时,竟然瞧见刷子李裤子上出现一个白点,黄豆大小”,最后,“他凑上脸用神再瞧,那白点原来是一个小洞”。作者在结尾抖出令曹小三始料不及的“包袱”,让读者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刷子李的匠人精神。

有的学生说,刷子李作为一名普通的粉刷匠人,凭借卓越的技艺和严谨的工作态度成为人们眼中的“奇人”,冯骥才通过塑造刷子李这一独特形象,传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价值和能力”,刷子李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一名普通的粉刷匠人,更是每个平凡人所要成就的不平凡的自己。

(作者单位:安陆市洑水镇中心小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