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溜索》的散文化特质解读与教学思考

作者: 牟章

《溜索》的散文化特质解读与教学思考0

《溜索》是当代作家阿城的短篇小说集《遍地风流》中的一篇小说,是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自读文章。这篇散文化小说描写了滇西马帮溜索过怒江的场景,通过平中见奇、准确精妙的语言,抒发了对雄奇险峻的自然美、原始野性的阳刚美的赞扬之情。本文主要从小说的散文化特质角度解读文本,为大家教学提供借鉴。

一、淡化故事情节叙述,注重场景展示

《溜索》叙述的是“我”与一群马帮汉子过溜索的一次经历,作者淡化了对故事起因、经过、结果的叙述,而是着重描绘首领、马帮汉子、牛等在过溜索前、过溜索的过程中以及过溜索后的神态与情状。怒江的水流、峡谷的奇险、鹰的搏击、马帮汉子过溜索的娴熟动作以及首领的镇定自若,构成一幅幅独特的画面。这些画面似乎只具有时间的承接性,其表现出的因果关联性是渐趋弱化的。小说首句“不信这声音就是怒江”省去主语,显得起笔突兀,但一下子便把读者带入特定的情境中。于读者而言,阅读的过程就是一次过溜索的亲身体验过程,至于马帮汉子来自何方、去往何处,诸如此类的反思与追问则消解于情境体验中。

根据上述解读,教师引导学生研读文本营造的情境,找出描写环境的语句并进行分析。各小组学生自读文本,找出关键语句,并在句子旁进行批注。有的学生找出直接描写雷声的句子,发现这些句子着重表现雷声之长(一个钟头)、雷声之远(百里之外天公浇地)、雷声之延续(总不停、依然是闷闷的雷)等。有的学生找出直接描写水的句子,发现这些句子表现了水的不同特点:写水形,着重表现水之远(自天际)、水之深(深远似涓涓细流)、水之势(隐隐喧声腾上来);写水色,着重体现水之亮(亮亮而来)、水之寒(着一派森气)。有的学生找出直接描写山的句子,发现这些句子着重表现山口狭窄(山不高,口极狭,仅容得一个半牛过去)、山势陡峭(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还有的学生找出间接描写山水险恶的句子,如“叫声漫开,撞了对面的壁,又远远荡回来”是横向写声音,展现两山山崖之远,这为后文写“索”做了铺垫;而“声音旋起来,缓缓落下峡去”是纵向写声音,声音既能“旋”,因风而起,因水势而涨,又能“落”,因水而落,可见水之浩渺莫测。

通过解读与分析关键词句,学生归纳出文本环境描写的特点:写景从不同角度展开;抓住事物的典型特征着力描写;写景语段并不集中,而是根据情节需要穿插在文本中。同时,教师适时给学生提供一些描写山水的散文,如《与朱元思书》《三峡》《答谢中书书》等,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描写山水的关键词句,理解小说中环境描写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这样细细解读,既可以使学生掌握解读小说文本的方法,又可以为学生提供写作方面的借鉴。

二、在特定自然环境下多角度塑造人物

《溜索》中,阿城没有将马帮汉子置于特定的社会背景中塑造人物形象,揭示其性格特征及特征形成与社会背景的因果关联性,而是着重描绘首领、马帮汉子以及牛在面临险情时的本能反应。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边解读边分析人物的特点及描写手法。如此,学生就能把握这篇小说在自然环境下多角度塑造人物的特点。

《溜索》中的人物构成单一,主要有首领、马帮汉子和“我”。从身份地位来看,首领和马帮汉子之间似乎有着等级差别,首领拥有绝对的领导权,但从这次溜索过程来看,他们只是群体内部分工不同,他们在过溜索时互帮互助的精神展现的不是地位的不同,而是人性的美好。文中写“我”在过溜索前“腿子抖起来”,过溜索后“腿子抖得站不住”,显示出“我”胆怯、畏惧的心理,与此相对照的是首领“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显示出他淡定从容的姿态,而这种姿态实际上给了马帮汉子勇气与信心,这意味着首领就是他们坚强的后盾。从人物语言来看,文中人物对话少而简短。如,过溜索时首领问马帮汉子“可还歇”,汉子们漫声应道“不消”,这是一种平等的对话,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对话,首领不是掌握着绝对的话语权,自然也就淡化了人物之间的冲突。

接下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解读小说如何多角度塑造人物。学生跳读课文,找出描写首领和马帮汉子的句子,并归纳人物形象的特点。首先分析人物在溜索过程中的表现。从情节上看,溜索很简单,无外乎人与物过索,但过索的心境不同,呈现的情状更不同。学生归纳出小说描写不同情况的方法:一是直接描述,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直接展示其性格和心理状态,例如,领队在溜索前的动作(如“敲一敲那索”)和关心部下的行为(如提醒“我”不要看下面),展示了他的细心、认真和负责任;二是环境烘托,通过描述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行为反映其性格,例如,牛在面对溜索时的惊恐反应,烘托出峡谷的险恶,反衬出马帮汉子的沉着和果断;三是衬托,文章为了塑造马帮汉子的形象,除了对他们进行正面描写,还写了“我”过溜索时的表现,“我”的恐惧和手忙脚乱与马帮汉子过溜索的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有力地突出了马帮汉子的身手矫健、沉着从容、勇敢无畏。接着,从微观上对比细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详写瘦小汉子过溜索和“我”过溜索以及汉子送牛这几个部分。学生发现,瘦小汉子过溜索是文本第二次着力写索,与第一处直接写索之重“那索似有千钧之力,扯住两岸石壁,谁也动弹不得”不同,第二次写是为了侧面展现索之长——“嗖地一下小过去”“如带一缕黑烟”,第三次写索则是“我”过溜索时,“由十几股竹皮扭绞而成,磨得赛刀”“渐渐就有血溅到唇上、鼻子上”,突出了索之狠。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出作者描写索的多个角度,从而认识“重”“长”“狠”的索维系着生命,人不得不过,人过溜索必然要付出血的代价,由此表现人过溜索的过程是人与天抗争的生命洗礼的过程。

三、平中见奇的语言之美

《溜索》的散文化特质还表现在平中见奇的语言之美上。单元导读提到“还要学习欣赏小说的语言,了解小说多样化的风格”。很明显,这句话中“多样化的风格”指的是不同作家不同的语言风格。课文中有个旁批指向语言:“类似这样干净、洗练的语言,处处可见,仔细品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文中圈画出具体的例子,边读边感受,并批注课文用词用句好在哪里。

阿城在《溜索》中尽量减少虚词和双音节词的使用,通过单音节词增加语言表达的张力。对此,教师可以先示范解读,比如,“急转身,却什么也没有”中,“急”比“急忙”更干净利落,节奏更紧凑;“对岸一个黑点早停在壁上”中,“早”比“早已”少了副词“已”,偏正式词语“石壁”减为单音节词“壁”,这样用词在不影响意义表达的同时更显干净利落;“一只大鹰旋了半圈,忽然一歪身,扎进山那侧的声音里”中,“旋、扎”与“飞旋、扎落”相比,更加短促有力、节奏感强,写出了雄鹰展翅飞翔时动作的迅猛、连贯,突出了力量美。接着,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解读情况提示小说其他语言特点,比如词性转换独特,将形容词变为动词用;在人物对话和多种细节描写中都运用了简练的短句等。

(作者单位:利川市思源实验学校)

文字编辑 严芳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