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品牌商双向绑定的潮州案例

作者:覃思
中美品牌商双向绑定的潮州案例0蔡洪伟是“80后”,潮州本地人,入行服装设计是耳濡目染的结果。“我从小就看到我妈妈在做珠绣。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潮州几乎家家户户都在接钉珠的外单。家庭主妇把材料拿回家,一针一线地往婚纱和礼服上缝珠子,这是当时全潮州最大的产业。我一个男的,小时候也帮我妈妈钉过珠。”

潮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粤绣的重要流派,起源于唐代。到了乾隆年间,潮州已有20多家绣庄,刺绣品出口至马来群岛等地。与人们熟知的苏绣相比,潮绣最突出的特点是立体感强,讲究垫高针法,有浮雕般的效果——正是这种视觉上的起伏感,为后来的婚纱礼服珠绣提供了独特的工艺基础。

1990年代,港台商人大量进入潮州,看中的正是潮绣扎实的手工技艺。“那时候欧美市场常用印度钩珠工艺,但它有个致命缺点:只要一根线断了,整片珠子就会全掉下来。但潮州这边的钉珠法不一样,最多掉几颗,整片不会散。这种稳定性让潮绣在海外一下子打响了名声。”蔡洪伟回忆,当年一个手艺熟练的钉珠工,在2000年前后月薪能拿到两三千元。在当时,没有几户人家有空调,而珠绣工厂里早早就配上了空调。它既是好活计,也是舒服的工作。

潮州婚纱产业的起点,是代工生产(OEM)。在1990年代末到2010年的黄金时期,潮州的婚纱出口额一度占据全球婚纱礼服市场的七成,三四千人的大型工厂遍布全城。除了本地工人,不少人来自安徽、江西、四川等地,共同撑起了这座城市的制造引擎。

转折发生在2010年前后。蔡洪伟记得,2008年金融危机,欧美订单明显缩量,大量代工厂倒闭。与此同时,移动互联网兴起,信息变得透明,婚纱行业也迎来了“卷款式”的时代。“以前信息比较闭塞的时候,大家可能抄一抄改一改还是能接到订单,信息开始透明之后,每一个客户他都很重视自己的独有性,品牌需要有自己的风格,要有设计创新。”蔡洪伟说。

这种趋势下,单靠代工无法生存,还需要设计能力,也就是向原始设计制造商(ODM)转型升级。蔡洪伟察觉到海外客户的一个痛点:每次来中国谈合作,设计师往往只待一周,既要讨论概念,又要挑面料、打样上版,时间根本不够用。客户迫切希望能有本地团队介入研发,以提高效率。于是,他和几位设计师朋友创办了自己的公司,把核心转向“服务设计”——帮助美国客户做研发。

作为生产端,蔡洪伟要和多家海外品牌打交道,比起身处零售端的美国买家,更了解市场的全貌。“我做过不同的客户,知道市场上各种方向;但客户只知道自己的品牌,所以我在做设计的时候方向感会更强,既能避免撞款,又能把握美国全年的趋势。慢慢地,设计从以他们为主,转到以我们为主,甚至可以说是依赖中国的设计开发能力。”

如今,蔡洪伟的公司拥有近百人的设计团队。设计师们有一整栋独立办公楼,跟制造端的工厂分开运营。中美品牌商双向绑定的潮州案例1欧美婚纱的生产周期以年为单位,通常分为春季和秋季两个大季节。对于整个产业链上下游来说,每一个时间节点都至关重要,只有精确配合,才能顺利地把一件婚纱从设计桌带到展会和市场。

以春季为例,从春节结束到6月初,是新一季款式的开发期。5月、6月,欧美客户开始选样、下单,工厂需要在确定板型后迅速投产。首单通常要求在两个月内交货,翻单则限定在45天以内。而这所有产品,都必须赶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之间,参加美国规模最大的婚纱展会。考虑到婚纱礼服工艺复杂,单是采购面料就可能需要半个月到一个月,真正留给生产的时间往往不到一个月。

婚纱与标准化产品不同,从设计到生产,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反复沟通、理解与调整。有些设计概念“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哪怕只是在裙摆、蕾丝排版上的一点偏差,都可能导致客户不满意,最终两边都不愉快。对于婚纱行业来说,合作中的“默契”不是抽象词,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效率保障。

史蒂芬深谙婚纱行业的关键,为了追求沟通成本低,甚至想到招中国员工。2015年,他到宾夕法尼亚州某大学招聘,指明偏好中国学生。他如愿招到了来自中国的伊芙琳,并培养她成为Mon Cheri美国办公室的设计师。事实证明伊芙琳的确跟中国厂家配合更默契。蔡洪伟说:“跟美国设计师合作,大概要三五年磨合时间,跟中国设计师没有语言障碍,一年就可以磨合好。我和伊芙琳从2015年开始合作,现在她说一个概念,我很快就能理解她想要的工艺是什么,马上就能做到。”

蔡洪伟也认可沟通效率的重要性,因为最终会转化为真金白银。他说:“比如说我今年要为Mon Cheri打100个款,5月初开始打样。如果沟通顺畅,100个款我基本都能做出来。但如果沟通中出现理解偏差,做出的样衣不是对方想要的,可能最后只有60款能通过。对客户、对我们来说这都太少了。款越多,中标的概率就越高,到年底订单量也就越大。”

蔡洪伟和史蒂芬这种对效率的追求,并不都能从其他合作伙伴里找到。蔡洪伟也和欧洲、中东的客户打过交道,但合作过程并不愉快。“欧洲商人很容易把自己摆在一个高位——我出钱我是甲方,你是乙方必须听我安排。而且,他们常常在货都做好了之后派人来工厂查货,鸡蛋里挑骨头,最后还以各种理由扣款。我觉得这种做法很不尊重人。”

最终能留下来长期合作的,还是美国客户。蔡洪伟说:“他们会给到合理的成本空间,明白一件事做得稳定、交得准,是有代价的。更重要的是,他们尊重我们的劳动。哪怕产品有问题,也不是训斥,而是一起沟通着解决问题。”当中国工厂具备了挑客户的能力之后,他们更愿意选择合拍的伙伴。蔡洪伟说:“哪怕单子很大。欧洲客户合作最多也就两三年,反而是美国客户,几乎都能合作10年以上。”这种建立在信任之上的合作,不只是合同条款的结果,还是一种能共担风险、共同调整的关系。

双方在商业上的价值观一致,这些年来一起挣钱,也一起渡过不少难关。2020年疫情突然袭来,整个潮州服装产业按下暂停键。“那一年我们没有事情做,史蒂芬就跟我说,美国有一个做布口罩的趋势不错,问我能不能做,我说行。”蔡洪伟利用原有的婚纱礼服生产线做装饰性口罩,运给史蒂芬的团队做宣传和包装,在美国市场售卖,卖出了几百万个。那一年潮州很多工厂停摆甚至倒闭了,但蔡洪伟的公司因为一直在做布口罩,没亏损。蔡洪伟说:“包括特朗普第一任期的加税,包括疫情。每次史蒂芬都会问我:‘你觉得该怎么办?有没有什么好主意?我需要怎么支持你?’我其实挺感激他的。”中美品牌商双向绑定的潮州案例2关税飙升至三位数后,蔡洪伟陆续接到美国客户暂停生产的通知。最让他头疼的是,眼下正是接单的关键窗口期。“如果错过这一两个月,对于我们来说这一年就废了。”他解释,春季是婚纱行业订单量最大的一季,秋季订单通常只有春季的五分之一。

蔡洪伟还在观望,希望局势能回稳,为自己设下“最多半年”的缓冲期。如果半年之后关税仍维持高位,他就不得不把旗下几十家代工厂逐步外迁,只留下设计团队在国内。只是,“出去”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并不简单。

“美国客户为什么一直和潮州绑定?因为这里的货,质量稳定、交期准,这是品牌最看重的东西,不是最低价格。”蔡洪伟说。他考察过在缅甸设厂的替代方案,那里的工人工资的确更低,但效率却明显不高,“我们这边一个人能干他们两个人的活儿”。而且中高端婚纱工艺繁复,需要经过两到三年的训练才能出好的工匠。更现实的是,缅甸的基础设施不足:电费高,工厂靠发电机维持,运输成本也不低,“你不知道哪天船运停了、公路断了,它会有不确定性”。

那能不能先试着把产品转向欧洲市场?蔡洪伟并不乐观。“做了这么多年,我天天看的是美国的图片,我能确保做出来这些东西美国人是会接受的。但欧洲我没把握。如果我今年投入下去,没回报。我可能连明年的预算都凑不出来,根本没法坚持第二年。相当于赌。”蔡洪伟说。

至于“外销转内销”,他直言“可能不大实际”。“婚纱这类产品非常依托当地文化。我们现在出口的产品款式,都是以美国的审美来做的,比如深V的低领口,中国消费者接受度就不高;尺码偏大,中国人也穿不了。”

(文中蔡洪伟为化名,实习生余雯彤对本文亦有贡献)

婚纱
潮州
外贸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