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人的“三分钟热度兴趣班”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冬草中年人的“三分钟热度兴趣班”0晚上8点,我录了一段自己练习吹笛子的视频,发在三口之家微信群里。出差在外的爱人立马送出一个点赞的表情包,儿子则满是惊诧地发来一句:“老妈什么时候又改学吹笛子了?”

说来惭愧,我自己也说不清这是第几回心血来潮了。每次都是开始时激情澎湃,最终却惨淡收场。

我最开始学的是古筝,在一个成人培训班里学了足足两年。我们那个班总共十来个学员,交流学习的初衷时,有的是因为孩子上大学了没事干,有的是提前学点才艺好丰富退休后的生活,有的和我一样想从工作和家庭中短暂抽离出来,争取一点属于自己的空间。

那时我学得刻苦,除了上课,每晚我都会在家里勤加练习。从最开始的认弦到基础的指法,再到后面弹出完整的曲子,自感渐入佳境,直到遇到“摇指”这个拦路虎。摇指据说是古筝最难的指法,任我怎么刻苦练习都始终不得要义。于是摇着摇着,两年的课程结束了,我的兴趣也给摇没了。

接替古筝的是唱歌。想当初从小学到中学,我也曾多次参加过校级的歌唱比赛,高中时甚至一度萌生考音乐学院的念头。但是最终没敢和父母提,毕竟在他们看来,音体美是文化课不好的孩子才会选择的。

如今我终于可以自己做主了。这次我直接报了一个线上课程。那段时间,每天晚饭过后我便把自己关进书房,紧闭门窗,开始跟着课程“咿——啊——”练声。练了几日,唱歌技巧没掌握多少,身体倒觉得畅快了许多。也许是因为跟着老师引颈高呼时,身体上某些淤堵的地方被那口气给冲开了,就好像古人登山长啸一样,喊罢会感到身心轻松。不过网课的缺点显而易见,那就是缺少同伴的支持和反馈,一个人很难坚持下来。因此不到半年,我的学唱之旅就宣告结束。

一段空档期之后,我开始转而学朗诵。上中学时我就喜欢听诗歌朗诵,那时最喜欢的莫过于乔榛和丁建华朗诵的《四月的纪念》。我记得自己经常一人分饰两角,以男女声来背诵这首长诗。当时我十四五岁,经常一边背诵“二十二岁,我爬出青春的沼泽”,一边憧憬,什么时候才能攀到二十二岁的门槛呢?

如今两个二十二岁都已成为过去,我又开始重拾年少时对朗诵的爱好。照样购买了网上课程,又专门买了朗诵教材。练着念着,自感吐字归音清晰了不少,于是忍不住浮想联翩:以后我是不是也可以以朗诵为副业,赚点外快?

可是几个口腔溃疡就轻易粉碎了这个幻想。那段时间许是上火,口中溃疡不断,别说练习绕口令,吃饭咀嚼都困难。我又一次半途而废了。

至于学笛子,我已记不清最初的缘由是什么,总之我很快网购了笛子和教程。练习之初,我曾对爱人描述了我的美好憧憬:以后周末你去钓鱼,我就带着笛子和你一起去,临水吹奏一曲《姑苏行》,多有意趣。可是还没等我练到《姑苏行》,大拇指就开始疼得厉害。总之,前前后后两个月左右,刚吹出《虫儿飞》,笛子就被束之高阁了。

之前看过心理学上的一个说法,大概意思是每个成人心里都住着一个没长大的小孩,每当成长过程中那些匮乏的部分被激发时,这个小孩就会出现。热衷于“三分钟热度兴趣班”的我,难道内在小孩如此匮乏吗?

个人问题
上一篇: 声音(1339)
下一篇: 读者来信(1339)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