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战的“破冰之旅”
作者: 黄卫2005年4月的一天,连战访问大陆之前,孙亚夫与国民党文传会主委张荣恭各带几位同事,先期为新闻公报进行商谈。其间孙亚夫接到中央台办主任陈云林打来的电话,问他谈得如何,还特别交代他要“尽量争取谈成”,在细节问题上不必太较真、太纠结。
“我说好,我知道了。因为写东西的人老喜欢去斟酌文字准不准确嘛,有时候会为一个具体表述花费时间。所以陈主任特别交代了这一句。这条我掌握了,再谈的时候,有些地方能过去就过去了。”时任中央台办、国台办副主任孙亚夫笑着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例如,对于新闻公报将要发表的《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虽然孙亚夫认为题中“两岸”后加上“关系”才更准确,为不影响进度,他没有提出这个建议。
此后不久,4月26日,应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的邀请,连战率中国国民党代表团访问大陆。这是1945年重庆谈判60年来国共两党主要领导人的第一次握手,也被媒体称为当时台海紧张僵持局势之下的一次“破冰之旅”。
“我后来当面对连战讲过,我认为他2005年4月来访大陆是一种‘历史的自觉’。就是说,对时代发展的趋势有一种觉悟,一种认识和把握。你说他把整件事都想得很清楚了?也未必。但是他就是有那么一种意识,他要来,要与大陆方面接触、交往,建立联系,推动国共两党关系、两岸关系发展,结果就创造了历史。”孙亚夫说。
“一定要发愤图强”
对于这次访问大陆,连战曾感慨,国民党是“走得不容易,来得也不容易”。
连战最早公开表示要访问大陆进行“和平之旅”的设想,是2003年竞选台湾地区领导人期间。然而,投票前一天离奇的“两颗子弹”改变了选举结果,“和平之旅”自然也搁浅了。
连战在回忆录中坦承,自己两次参选失败,受到很大的打击,“尝尽败选的苦头”,一度消沉。但他清楚地告诉自己,不能因个人的失利影响整个党的前途,一定要发愤图强,带领国民党东山再起。
2004年底的台湾地区民意代表选举结果,被视为陈水扁当选连任后蓝绿双方又一次对决。结果,以国民党、亲民党和新党为主的泛蓝阵营稳住了阵脚,共获114席,高于泛绿阵营的101席,且超过半数。泛蓝军心大振。
对连战来说,2005年是有特殊意义的一年。这一年是孙中山逝世80周年,还是同盟会成立100周年和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连战以国民党主席身份去南京谒陵的议题被提了出来。而且,这年7月国民党主席将进行换届选举,连战已决定不再参选。不言而喻,访问大陆的最佳时间窗口稍纵即逝。
当时国民党还有一个有利条件。2000年国民党“在野”后,很多国民党籍民意代表没有了顾忌,纷纷访问大陆。他们在两岸间穿针引线,为“三通”等事务奔走,也相当程度地增进了对大陆的了解和感情。
2005年1月初,张荣恭奉连战之命来北京,与中央台办主任陈云林和常务副主任李炳才商谈春节包机之事。此后,连战又指派国民党政策会执行长曾永权来大陆协调。最终,两岸双方达成了“多点、对飞、不中停”的升级版包机方案。就在这一协商过程中,双方开始相互试探连战访问大陆的可能性。
这个过程中,遇到了一个情况。
2004年底台湾地区民意代表选举中,国民党与亲民党进行了协调、合作,泛蓝保住了多数席位,但一言难尽的是,国民党比上一届增加了11席,获79席;亲民党则减少了12席,获34席。双方本来宣布将展开国亲合并,选举后也没了下文。国亲两党几乎在同一时间表达了主席访问大陆的意愿,但不愿意一起来。最终的结果,国亲两党主席先后成功访问大陆,此是后话了。
“幕僚作业”
2月27日,连战对外宣布,江丙坤将于3月代表国民党率团赴南京中山陵谒陵。然而时近3月,两岸如同进入风口浪尖。
针对陈水扁连任后推行“催生台湾新宪法”的“台独”冒险行径,大陆方面加以强烈反制,3月14日全国人大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3月26日民进党发动所谓“百万人大游行”,情势汹汹,此时离江丙坤预定出发日期仅有两天。
国民党召开中常会讨论形势,有委员建议“事缓则圆”。面对形势的巨大压力和民进党当局“身份不当、时机不宜、气氛不对”的批评,连战仍然拍板,访问如期进行。
他后来回忆,当时之所以有信心作这个决定,也是因为有民调数字支撑。民进党2000年上台后的四年,经济增长率只有2.7%。而衰退的主要原因,就是受两岸关系恶化的影响,民间投资大幅度减少。所以,台湾老百姓是期盼两岸关系缓和的。
3月28日,江丙坤率团抵达广州,开始了对大陆5天的参访。代表团受到高规格的接待,并与中央台办就两岸客运包机常态化等经贸问题达成12点初步共识。
江丙坤的“经贸之旅”顺利完成后,4月18日,国民党秘书长林丰正等人来到北京,为连战之行进行最后的协调。他们行程紧迫,第二天必须返回,因此双方连夜协商。
林丰正提议,建立一个党对党交往平台,国民党方面由其智库“国策研究基金会”承担,希望这边也指定一个对口机构。陈云林转头问坐在旁边的孙亚夫:由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来承担可以吗?孙亚夫想了想说,可以。因此,这成为《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五项共同促进”中的一项:建立党对党定期沟通平台。孙亚夫回忆,对方这个提议当时让他感觉,国民党希望与中共交往是长期的,而不是只在一时。
双方人马分成几路,对不同主题分别磋商。一个房间中,李炳才等与林丰正商谈连战的访问行程等事项;另一个房间中,孙亚夫等与张荣恭打磨《共同愿景》文本。
这个文本中,最重要的是关于“九二共识”的表述。孙亚夫记得,休息时他和张荣恭站在一组沙发旁交谈。他对张荣恭说,如果这点没谈好,那前面那些工作可能就白费了。张荣恭表示理解,说自己向连主席报告一下,然后把意见告诉你们。
经连战同意,最终双方敲定的表述是:“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谋求台海和平稳定,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维护两岸同胞利益,是两党的共同主张。”这个简洁干净的表述,成为《共同愿景》“三点共同体认”中的第一点。
“这个共同主张能写下来,实在是太宝贵了。”孙亚夫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深夜,文本一点点接近完成。这时,国民党资深顾问、深受连战信任的徐立德找到陈云林说要谈点事,陈云林叫上孙亚夫等两个人,一起进了一个小房间。
徐立德提出,还是要写上如何解决台湾参与国际活动的问题,并说这是连战特别看重的。如何处理台湾地区参与国际组织活动问题,是两岸尚待解决的政治分歧,也是台湾民众很敏感的问题。在现场,双方没有立刻取得一致。孙亚夫说,我们再想想。
孙亚夫和同事立即从宾馆回到办公室,连夜查资料,看能否找到解决问题的依据。当时形成了一个解决方案的思路:一是要体现以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为基础和前提,二是要体现出了解台湾民众对这个问题的感受,三是要明确是在恢复两岸协商之后。最后将这三点融为一段话,表述为:“促进恢复两岸协商后,讨论台湾民众关心的参与国际活动的问题,包括优先讨论参与世界卫生组织活动的问题。”这段表述,成为“五项共同促进”中的一项。
孙亚夫说,这段表述中“促进恢复两岸协商后”一句是关键。意思是,只有在台湾方面接受“九二共识”的前提下,两岸协商才会恢复,然后才能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处理台湾地区参与国际组织活动的问题。
全部谈完,已近凌晨4点。孙亚夫回忆,《共同愿景》上报中央后通过了,大家都很高兴。连战后来感慨,前期的“幕僚作业”、折冲协调是“破冰之旅”成败的关键。

“终于开窍”
4月26日出发这天,一早下了点小雨,天气有些湿冷。面对家门口守候的记者,连战用了“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来形容自己的心情。
出发之前,团队评估过风险。江丙坤访问大陆后,民进党当局曾威胁要以“外患罪”起诉他。团队咨询律师,甚至评估过连战成为“政治犯”坐牢的可能性。有律师建议连战从日本出发去大陆,以免被民进党当局限制出境。但他决定,要正大光明前往大陆。而且临出发前,由于美方表达了“乐见其成”的态度,陈水扁的姿态也有所转变。
但是路上的情况证明,种种担心并非多余。泛绿阵营支持者出动了十几辆计程车,在高速公路上围堵连战的车队,他的座驾差点冲上路肩,酿成车祸。蓝绿双方支持群众各有上千人进入桃园机场,冲破警戒线互殴,鸡蛋、石头横飞,有人头破血流,场面一片混乱。
就是在这样的惊涛骇浪中,访问团乘包机出发了。访问团有近百人,包括三位国民党副主席江丙坤、吴伯雄、林澄枝,以及连战夫人连方瑀和二子一女,随行记者超过百人。下午4点40分许,访问团抵达南京禄口机场,从这里开始了8天7夜的行程。
访问团的第一项重要行程,是拜谒中山陵。连战说,纪念孙中山,是两岸人民共同接受的语言。
这天中山陵照常开放。游客一传十十传百,人越聚越多。访问团所到之处,人山人海,水泄不通,让连战一行感受到南京市民火一样的热情,与他们出发时的境况如同冰火两重天。
在南京,连战一行参观“总统府”,在天妃宫撞平安钟,夜游夫子庙品秦淮小吃。28日抵达北京后,访问团又参观了故宫博物院,连战夫妇在连理树下十指紧扣地留影。当晚的节目则是在老舍茶馆品盖碗茶,吃北京小吃,听戏。
对于连战的行程,台湾媒体连篇累牍地报道。《纽约时报》称,连战此行格外受到台湾媒体注目。连方瑀穿的衣服、戴的耳环配饰,都成为媒体上热切讨论的话题。
4月29日上午,连战来到北京大学演讲。
北大校园里,紫藤花开,可容纳800人的办公楼礼堂座无虚席。那时还没有提词器,连战没有带一张纸就走上了演讲台。中央电视台对这场演讲作了直播。
连战为这次演讲投入了前所未有的心力。早在2月,刚确定要访问大陆,他就将常年协助他撰稿的李建荣叫到办公室,交给他一份由智库成员马绍章起草的演讲稿初稿,请他协助改写。近两个月中,这份稿子经过了8次修改。
连战演讲的题目,叫“坚持和平,走向双赢”。他说,来到北大,就像来到近代中国史的时光隧道里。抗战胜利之后国共两党对于国家应走的道路有不同的看法,结果是以内战的方式来解决。一条海峡阻隔了两岸,不晓得阻隔了多少家庭,造成了多少不幸,尤其还形成了若干民众之间的嫌隙,到今天还回荡不已。
他谈道,一些关键人物在关键时刻作了关键决定,扭转了历史方向。他特别提到两个人,一个是蒋经国,一个是邓小平。“小平先生讲道,改革开放的路线要管100年,用他四川的话讲‘动摇不得’。”连战学邓小平的四川话学得惟妙惟肖,满座掌声笑声雷动。
“逝者已矣,来者可追。”他说,今天谈愿景就是要回到北大这个自由思想的发源地,以达到多元与包容、互助与双赢。
有人统计,40分钟的演讲,响起了19次掌声和数次哄堂大笑声。台湾媒体惊呼,连战“终于开窍”。有评论员称,这是连战近年来难得的佳作,整体安排相当“妥适”。
夫人连方瑀情不自禁走过去,在连战脸上印上一吻。她后来感叹,丈夫一直是个严守分际的人,近些年必须迎合市场,讲一些特殊的选举语言,对这场可以展示人文素养的演讲是期待已久的。她最喜欢的是演讲中的一句话:“永远地为了现在和过去纠缠不清的话,那你很可能会失去未来。”还有:“我说两岸合作赚世界的钱,有什么不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