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样烟雨别样潮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相传,这是苏轼的最后一首观潮诗,或许也是他的封笔之作。苏轼历经坎坷,从儋州经京都前往常州终老,又逢小儿子苏过即将赴任中山府通判,遂写下这首饱含深情的“临别赠言”。
庐山的烟雨、钱塘江的潮汐,宛如人间仙境,令人心驰神往,未能亲见,难免遗憾。然而,当你真正站在庐山烟雨和钱塘江潮汐面前时,或许会有一时的激动与震撼,但当烟雨消散、潮汐平复,一切又归于平静,终不免感到一丝怅然。
写这首诗时,苏轼已至暮年,曾经豪情壮志,如今心如止水。宦海沉浮,世态炎凉,他早已处变不惊。此时,小儿子即将远行,苏轼心中充满了对儿子的殷殷嘱托。这首诗简短却意味深长,凝练而通透。
苏轼站在船尾,心中涌起深深的遗憾与不甘。曾经的憧憬与追求,如今看来,似乎不过是眼前的烟雨与潮汐。难道这就是人生的价值与圆满?苏过站在船头,细细品读父亲的诗笺,回望父亲佝偻的身影,心中若有所思。人生如江流,一去不返;生命如行舟,生生不息。
或许,每个人站在庐山烟雨与钱塘江潮汐前,都会有不同的心境与感受。有人看到情趣,有人看到理趣;有人读出“不过如此”,有人读出“不来也罢”。更有人从中读出了佛家的三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然而,作为一个年逾花甲的父亲,再读此诗时,我不敢轻易苟同这些“定论”。在苏轼心中,庐山烟雨与钱塘江潮汐不仅是风景,更是一种象征与寄托。苏轼一生都在追求治国安邦的理想,他并非超凡脱俗的隐士,而是胸怀大志的士大夫。
这首诗的行文也极为讲究。首句与末句的“庐山烟雨浙江潮”一静一动,一柔一刚,形成鲜明对比。第二句的“千般恨不消”力透纸背,第三句的“到得”则透露出历经艰辛后的淡然。
苏轼并非在此时打坐念佛,参禅诵经。他急需向儿子传授人生的经验与智慧。这首诗不仅是禅意的表达,更是其一生经历的凝练与升华。苏轼对儿子的期望也充满了矛盾。他在《洗儿诗》中写道:“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这既是对现实的讽刺,也是对儿子的深切期望。
人生最能沉淀与升华的时刻,往往是在辉煌之后的落幕、繁华之后的落寞。大幕终落,大道至简。人生的终极意义在于过程的体验:体验创造、美好、温暖与快乐,也体验孤独、痛苦与遗憾。
短短二十八字,展现了苏轼立意的高度与情感的深度。李白诗云:“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而苏轼的一生,横空出川,登科入仕,誉满当代,百世流芳。
这就是苏轼的别样人生,别样风景,别样烟雨别样潮。
(黄延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