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星盾”系统特点及发展趋势分析
作者: 周玉霖 董道远 李可民随着太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国际安全局势的不断变化,太空领域逐渐成为大国博弈的新焦点。美“星盾”系统以其巨型低轨卫星星座的技术优势和军事专用特性,已成为新兴太空安全架构的代表性项目之一,受到世界各国重点关注。“星盾”系统在传统军事卫星通信的基础上,增设了对地侦察监视、军用载荷托管等功能,本文在分析“星盾”系统特点的基础上,结合美国政府和军方采取的相关举措,深入研究了“星盾”系统的发展趋势,可为应对新形态的太空安全挑战提供参考。
“星盾”系统的特点分析
“星盾”系统通过“嫁接”并扩展“星链”的技术,进一步优化了系统功能。基于“星链”V2.0卫星研发的“星盾”系统通过提升通信保密性和抗干扰能力、模块化载荷设计、卫星自主姿态控制、抗毁伤架构设计,以及快速生产和补网发射策略等措施,显著增强了其在强对抗、快节奏的复杂战场环境中的适应能力,具有诸多技术特点。
高速通信互联 “星盾”系统通过全星座互联和分布式网络架构等实现了高速通信互联,具备了现代战场信息系统的核心功能。
全星座互联与自愈性网络架构。“星盾”通过星间激光通信链路,形成一个具备高度弹性和抗毁性的自愈性网络架构。这种设计使得网络可以根据节点的动态变化自动调整通信路径,在某些节点因故障或攻击丧失功能时,系统能够迅速重新规划数据传输路径,避开损毁节点,确保通信不中断。相比传统高轨道通信卫星,“星盾”系统的这种分布式设计显著降低了网络中断风险,增强了整体系统的韧性。
高带宽与低延迟。“星盾”系统网络基于星间链路实现了大容量数据高速传输,每颗卫星的通信带宽可达200千兆比特/秒,延迟降至20毫秒以下,性能显著优于传统高轨通信卫星,能够满足美军对高速、实时数据传输的需求,例如在联合全域作战中,这种高带宽、低延迟通信能力可实现各作战单元之间的态势共享和快速响应。
通信加密与抗干扰能力增强 在军事通信中,保密性和抗干扰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指标,“星盾”系统通过多种技术手段显著提升了这两个方面的关键能力。
加密标准提升。“星盾”系统采用强度超过AES-256军用标准的加密算法,能够有效防止关键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窃听或篡改。此外,星载硬件加密模块能够确保从卫星到地面终端的端到端加密传输,大幅提升通信的安全性。这种高级加密设计不仅提高了对抗网络攻击的能力,还能有效抵御量子计算解密的潜在威胁。
抗干扰能力升级。为应对可能的电子干扰,“星盾”系统升级了其相控阵天线和信号处理技术。通过更新移相器芯片和波束形成策略,系统能够动态调整信号方向,减少干扰源对通信链路的影响。此外,相控阵天线的波束形成能力使“星盾”系统能够同时跟踪多个目标并维持高质量的通信连接,即使在强电子干扰环境下仍能保持较高的数据传输速率。

载荷托管的灵活定制 “星盾”系统采用了通用化的低轨卫星平台和模块化设计,通过灵活的载荷组配满足多样化的任务需求。
模块化设计与堆叠连接。“星盾”系统的卫星通过模块化的载荷设计实现了灵活定制。用户可以根据具体需求选择不同类型的载荷(如光学成像、红外遥感、电子侦察等),并通过堆叠连接方式快速完成卫星组装。这种设计大幅缩短了卫星的生产周期,并显著降低了部署成本。
扩展载荷的兼容性。与“星链”系统的卫星仅支持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内部载荷不同,“星盾”系统的卫星在设计中兼容了第三方载荷接口。这种开放性设计使其可以适应不同国家或机构的需求,灵活搭载多种类型的任务载荷,为美军在多域作战中提供了更强的任务执行能力。
卫星自主运行与抗毁 为应对复杂战场环境,“星盾”系统加强了其卫星的自主运行能力和抗毁伤性能。
自主运行与任务完成保障。通过升级星间激光通信链路和卫星姿态控制系统,“星盾”系统减少了对地面站的依赖,即便在与地面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卫星仍然能够完成部分任务。这种自主运行能力使“星盾”系统在部分卫星硬件受损的情况下依然能够维持基本功能,确保任务的连续性和系统的稳定性。
采用抗毁性设计。“星盾”系统通过大规模部署低成本卫星实现了网络功能的“去中心化”,即便个别节点在冲突中遭到摧毁,整体系统仍能正常运行。此外,卫星的低轨道运行特性和快速机动能力使其更难成为目标,从而为其在高强度对抗中的生存能力提供了保障。
快速生产与补网发射 低成本和快速部署是“星盾”系统的另一重要特点,这使得其在战时能够迅速恢复系统功能。
快速的生产模式。“星盾”系统背靠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在卫星小型化和标准化制造方面的技术积累,高效的流水线生产模式,能够保证“星盾”卫星在较短时间内即可完成生产和测试。这种工业化生产方式显著降低了单颗卫星的成本,使大规模星座部署成为可能。
能够实施补网发射策略。依托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快速发射能力,在卫星因攻击或故障失效的情况下,“星盾”系统能够快速发射备用卫星进行补网。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猎鹰”系列火箭具备较高的发射频率和负载能力,为“星盾”系统在紧急情况下的快速补网提供了强大支撑。这一策略大幅增强了系统的整体弹性和恢复能力,使其能够应对突发的战场需求。
美国加速“星盾”系统发展的具体举措
美国高度重视“星盾”系统的发展情况,美国政府和军方在政策法规、经费投入等方面多措并举,给予了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充分支持和助力,并在军中进行原型试点,以期尽快实现“星盾”系统的军事化应用。
政策支持 2019年以来,美军接连发布了一系列与太空力量建设相关的战略性指导文件,不断推进美国军方与商用低轨卫星企业的合作,为“星盾”系统的运营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美《国家太空战略》《美国国防太空战略概要》《国家太空政策》等,明确提出了美国在民用太空探索和国家安全方面的目标,将加大太空武装力量的国防资金预算,不断加速天基军事力量的构建。2024年,美国防部《国防部商业航天一体化战略》指出,将在美国家安全太空架构中整合商业航天解决方案,以协调美国太空发射、运载、机动等天基任务需求。确保商业航天解决方案能够在各种冲突中应用,在潜在战争前完成商业航天能力整合,设立商业航天解决方案整合的相关安全和支持条件,支持新型商业航天解决方案研发,以满足不断变化的联合作战需求。2024年4月,美太空军发布《商业太空战略》,寻求加深美国防机构和商业部门之间的联系。该战略旨在明确太空军和商业部门合作规范,推进更具韧性和战斗能力的架构开发,为低成本、快响应、规模化部署提供支持。

在频谱管理方面,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不断向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开放更多的频谱,助力“星盾”系统提高频谱效率,增强其部署高质量互联网服务的能力。2024年3月,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批准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在“星链”V2.0卫星和地面网关之间增加使用E波段频率,以及此前批准的Ka和Ku波段频谱进行通信,以提高星座容量,并向太空探索技术公司7500颗“星链”V2.0卫星开放71~76吉赫兹的频段和81~86吉赫兹的频段进行通信。2024年9月,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又向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等非地球静止卫星运营商开放使用17.3~17.7吉赫兹频段的频率,为地球上的固定点提供卫星通信服务。
经费保障 “星盾”系统正式推出后,美军方已与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签订多份合同,采购“星盾”系统服务,支持“星盾”系统建设。2023年,美国家侦察局公开了与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秘密签订的18亿美元“星盾”服务合同。按照合同要求,由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研制并发射100颗“星盾”卫星,用于建立可进行不间断实时探测和目标跟踪的间谍卫星网络系统,为美国政府和军方提供增强的全球观测能力,并全天候支持美军的地面行动。美太空军与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签订为期一年、价值7000万美元的“星盾”系统服务合同,为美国防部数十个合作伙伴提供通信服务。美国防部与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签订价值1500万美元的“星盾”系统服务合同,为国防部54个军事合作伙伴提供端到端通信服务。2024年,美国防部提交预算申请,计划于2029年前采购100余颗“星盾”卫星,用于构建军用通信系统,以扩展其未来卫星通信架构,提升美军天基情报、监视和侦察能力。

试点推进 美军通过先期部署原型卫星进行小范围军用测试的方式,不断推进“星盾”系统测试和应用进程。
“星盾”系统正式推出之前,美军就与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秘密签订合同,研制发射多颗“星盾”系统的原型卫星,针对军事通信、对地观测等方面的关键技术进行验证,以评估“星盾”系统在实际运行中的性能,发现并解决潜在技术问题,帮助“星盾”系统更好地满足军事应用需求,从而降低大规模部署后的风险,推进实战应用进程。
“星盾”系统推出后,美军一方面积极开展“星盾”系统测试和部署,在陆军、空军、海军陆战队等部署“星盾”系统试点应用,对其在军事行动中的通信安全性和可靠性展开测试验证;另一方面,由于“星盾”系统规模尚小,美军仍同步使用“星链”系统进行军用通信能力验证,利用俄乌战场和演习测试等手段,不断挖掘“星链”系统在军事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升级和优化,以便向“星盾”系统快速迁移。2023年,美军在北极地区针对“星链”进行了为期9个月的军事测试。2024年,美海军不断扩大“星链”的军事应用,为数百艘水面舰艇和数十个海外港口基地配备“星链”系统终端。
“星盾”发展趋势预测
“星盾”系统目前尚处于不成熟的建设阶段,在美军的支持下正逐步扩大规模、迭代升级,基于已有信息可对其未来建设发展趋势和特征进行进一步研判。
“星盾”系统的卫星数量规模将进一步扩大。“星盾”系统已经发射和部署的卫星数量有限,根据“星链”系统的已有情况进行研判,“星盾”若要实现其预定的全时全域覆盖监测功能,其星座应至少达到约4000颗卫星的规模,因此未来美军必将加快“星盾”的卫星发射部署进度、持续扩大卫星网络规模,以提升网络的覆盖面和服务质量。美国正在尝试由低价值、可灵活部署的太空战单元代替高价值单元,即用低轨道卫星代替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美国防部已经开始推进近地轨道卫星部署计划,并计划于2029年之前建成政府专用的“星盾”卫星星座。2022年9月,时任美天太空发展局局长德里克·图尔纳表示,美太空军计划在其未来的导弹预警体系中,将取消地球同步轨道,以及大型、昂贵的卫星,重点发展低地球轨道上的卫星。可见,美反导预警发展的风向标已经指向低轨卫星。“星盾”系统所提供的全球通信、遥感等功能均对其全球覆盖能力有非常高的要求,持续提升其卫星网络的全球覆盖能力是“星盾”实现服务功能的必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