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也拿不走的财富

作者: 陈思呈

当今时代,父母常说的一句话是“要给孩子一个幸福的童年”。但是具体什么才是幸福的童年呢?父母们想尽办法给孩子最好的教育资源:买学区房、请名师辅导,我的朋友甚至像孟母一样,为了孩子的学习,逐名校而居。在物质层面,父母们也毫不吝啬,孩子的吃穿用度自不必说,还大手笔地购买高端玩具。我有一个朋友,每次从国外回来都会带价值几千元的乐高玩具,只为了让女儿在小朋友中脱颖而出,拥有更多自信与快乐。

然而,无论是财产、荣誉,还是阶层、地位,这些都无法让孩子长久地守住。换句话说,这些都是外物。未来社会,最能让孩子幸福的,必然是拥有一些谁也夺不走的财富。而这些财富,往往就是精神化的东西,它们包括一个人的品质、内核,甚至是记忆。

把自己讲给孩子听

纪录片《人生的果实》里面有一句台词:“我常常想,我们能为孩子们留下一些什么呢?也许应该留下一些记忆。”在这里,这些回忆,就是上一代人的生活经验,也就是人生的果实。

苏联作家艾特玛托夫在长篇小说《一日长于百年》中,讲述了一个令人动容的故事。主人公阿布塔利普,这位命运多舛的父亲,与家人生活于铁路站旁。家里可以说一无所有,他对孩子满心愧疚。但他深知,物质的匮乏无法阻挡爱的传递,于是只要有空,他就把自己的知识教给两个孩子,他想在他们的记忆中留下自己的痕迹,以另一种方式在孩子的生命里延续存在。

下雪的时候,他就给孩子做一个巨大的雪人;他带孩子到镇上旅行;他修火炉,搭建门斗,配置窗框,仔细封堵窗缝,亲手挖掘小菜窖,让一家人得以储存生活的希望;他还带领全家养骆驼,带孩子挤驼奶,为孩子提供更多的营养。他把他的爱,用双手一点一点地做出来,编织进生活的每个角落。

每天晚上,当孩子们和妻子睡着之后,他就趴在窗台上写回忆录,为他的孩子写。他想让孩子们知道,爸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爸爸经历过什么样的事。他曾对挚友,同为铁路站工人的叶吉盖说:“我总在考虑,我能为自己的孩子们做些什么。我能活多久,这个谁也说不准。我唯一能留给他们的,不过是我的灵魂、我的笔记,在这些笔记里记下我在战争中经历的和理解的事情……我现在尽我所能为我的孩子们准备精神遗产。”

这个父亲让我非常感动,他给我们做出了真爱的示范。当一个人贫穷、挫败、潦倒,到底应该怎么爱孩子?那就是不断思索人生的意义,在自己的经历中,淬炼、总结出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将其传递给孩子。在未来社会,这份精神传承远比物质财富更具力量,更能帮助孩子应对生活的挑战。

把世界告诉给孩子听

在《万物的签名》这部小说中,亨利这位父亲的教育方式,与阿布塔利普形成对照。亨利是一个出身低微的富翁,年轻时曾在大海中度过十余年。漫长的航海经历让他落下了一身病,等他有了女儿,他遗憾于无法带女儿周游世界。但他想了另一个办法,让四岁的女儿足不出户也能知道世界有多么大。

百亩庄园的晚宴,在亨利的精心经营下,褪去了世俗社交的浮华,摇身一变成为思想碰撞的智慧殿堂。每当亨利得知哪个勇敢的年轻人取得了非凡成就,他就请这位年轻人来家里吃饭。亨利鼓励自己的女儿与这些年轻人辩论,鼓励女儿听不懂就发问,牢牢抓住每一次交流机会,借此磨砺思维、提升智力。在他看来,女儿越早习惯在硬背椅上端坐数小时,沉浸于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话题,越能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抢占先机。

我听过无数有钱人如何宠爱孩子的故事,但是亨利的做法,是让我真正觉得有价值的。他传递给女儿的,是比金钱更珍贵的财富——广阔的见识、永不熄灭的求知精神,以及卓越的雄辩与思考能力。在当下信息如潮、知识迭代飞速的时代,唯有具备自主学习与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方能在激烈的竞争浪潮中屹立不倒,亨利无疑为父母们树立了一个高瞻远瞩的教育典范。

帮孩子打开向街的大门

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有一类孩子天生胆怯敏感,被称为“高需求孩子”,对父母的养育智慧与情感投入提出了更高要求。著名作家三毛,便是这类孩子中具有代表性的例子,而她父母的教育实践,也是家庭教育领域中的典范。

三毛年少时因老师粗暴的教育方式,对学校产生抵触情绪,不愿意上学,在家里待了三年多。她说,向街的大门没有意义,因为对她来说,“街上没有可走的路”,她更愿意一个人待在家里。

面对女儿的困境,三毛父母送她转学,让她学插花、钢琴、国画,没有一件能成。直到遇见顾福生老师,三毛开启西画学习之旅,命运的转机才悄然降临。有一天,父亲约她一起去看一个画展,她意外地发现自己的作品得奖了。那一天,看完画展,父亲又带她一起去吃西餐,吃西餐的时候,父女俩面对面坐着,父亲便和她说到自己的故事:曾经怀揣着成为运动员或艺术家的梦想,却因畏惧长辈权威,在父母的安排下踏上了法律专业的求学之路。之后,父亲郑重地对她说:“你们这一代不同了,你们有什么想望都可以向爹妈讲清楚,知道了?”后来填报大学志愿时,即便深知父亲期待她继续深耕绘画领域,三毛依然遵从内心选择了哲学系,而这一决定,正是源于那顿西餐时父亲给予的理解与尊重。

现在也有孩子不喜欢学校,对这类孩子来说,教育难度尤其巨大。三毛的父母之所以是好的榜样,在于他们从思想到行动,是双方面的努力。思想上,理解孩子,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行动上,他们积极为孩子寻找新的成长契机,陪伴孩子探索兴趣,用实际行动搭建起与孩子心灵沟通的桥梁。

在未来社会,个体差异将更加明显,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赋和兴趣。父母的角色不仅是引导者,更是支持者。如果父母能像阿布塔利普一样无私地付出,像亨利一样富有智慧,像三毛的父母一样给予孩子理解与支持,那么孩子收获的不仅是物质的富足,更是精神的富有,这份财富将伴随他们一生,成为他们面对未来挑战的底气与力量,成就真正意义上“富可敌国”的人生。

编辑 乔可可 1872248468@qq.com

上一篇: 穿越时空的馈赠
下一篇: 隐形的翅膀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