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慰的话好好说

作者: 于燕

中高考已经进入倒计时,很多家长会频繁接触下面的几个词语:紧张、焦虑、担心。头脑中会不断想着:娃吃不好怎么办?心态不好咋整?睡不着怎么办?这些都说明,面临大考,不光孩子需要准备充分,家长更要主动调整状态,做到“不添乱、稳住心、智慧爱”,陪伴孩子平稳度过这段关键时期。

关注情绪,成为孩子的心灵避风港

有些考生表面上看似平静,未显露出焦虑情绪,但身体却会发出信号,如荨麻疹反复发作,持续低烧却查不出病因,腹泻、胃疼,或是出现不明原因的身体疼痛等,这些其实都是焦虑的外在表现。家长需保持敏锐的观察力,及时识别这些隐藏的信号,以温和而坚定的陪伴,帮助孩子将压抑的情绪释放出来。

此外,焦虑作为一种情绪,具有明显的传染性,家长要警惕“替代性焦虑”。有时,我们焦虑并非源于孩子的实际情况,而是将自身未实现的期望、对未来的恐惧投射到了孩子身上。意识到这一点后,家长可以尝试与内心的焦虑对话,避免将个人的焦虑传递给孩子。

家长要稳定自己的节奏,不要因为大考就改变正常的生活模式,特意做出各种调整。有的学生跟我反映:“高考前,家里安静得像‘坟墓’一样,让我觉得很恐怖。”这种反常的氛围恰恰反映出家长对考试的过度紧张,反而加剧了孩子的心理负担。

谨慎表达,避开语言雷区

有时家长想宽慰孩子,但无意间使用不当表达会影响孩子心情。比如跟孩子说:“你就当一个普通考试,考不好无所谓。”孩子经历了长时间的知识积累与备考冲刺,内心早已将这场考试视为证明自己的重要契机,对自身有着较高的期待与要求。此时家长轻飘飘一句“考不好无所谓”,不仅无法真正缓解孩子的压力,反而会让孩子觉得自己长久以来的努力没有被重视,家长没有理解自己对考试的重视程度。这种不被认同的感受,容易引发孩子的抵触情绪,甚至陷入更深的焦虑与自我怀疑。此外,孩子可能还会在潜意识里认为家长的安慰是一种敷衍,进而关闭倾诉的窗口,导致负面情绪无法及时排解。

在高压备考阶段,孩子们内心既渴望被认可,又因对结果的不确定而充满不安。此时,家长的言语是孩子重要的心理支撑。家长不妨尝试这样表达:“你的努力与付出,我们都看在眼里,不论结果如何,你已经成功了。也请你相信自己,你一定可以。”不泄孩子的气,真诚且贴合孩子心理的沟通,才能真正给予他们情感上的支持与力量。

智慧筹备,审慎陪考

关于是否陪考,家长可从两个维度考量:一是评估孩子的独立能力,二是充分尊重孩子的个人意愿。

对于独立性强,心理素质好的孩子,家长可适当放手,无需全程陪考;而对于依赖性较强,心理容易波动的孩子,家长的陪伴能够给予他们更多安全感与支撑,选择陪考或许更为适宜。

家长在决策前可询问孩子对陪考送考的想法,但避免反复追问。当孩子明确表达意愿后,家长应予以尊重和接纳。若反复询问,孩子可能因不胜其烦而被动妥协,最终导致家长的陪伴不仅未能缓解压力,反而成为孩子的心理负担。

非常时刻,科学化解困境

单科考完,有的孩子可能会表达没有发挥好,情绪低落。这个时候,家长不要着急讲大道理,最佳做法是保持沉默,给予无声却温暖的陪伴:递上一杯温水,拿一包纸巾,默默陪在孩子身边,在孩子哭完的时候递上纸巾,轻轻抚摸孩子的后背,让孩子感受到家长一直都在。

如果孩子表达明天不想考了,家长切勿急躁指责,而应保持平和的态度,以共情的方式开启对话。可以温柔询问:“是不是这科考试让你不太有信心?别担心,哪怕这一科没考好,后面还有很多机会。而且考试结果往往和我们当下的感觉不一样,说不定实际情况比你想的要好。”

同时,家长帮助孩子拓宽视角,让其明白即便结果不尽如人意,未来依然充满希望与可能,以此重新点燃孩子继续应考的信心。

每一位家长都拥有独特的教育智慧,日常的养育方式早已契合孩子的成长需求。面对中高考这一特殊阶段,只需在此基础上灵活调整,便能成为孩子最坚实的后盾。衷心祝愿所有考生都能从容应考,金榜题名!

于燕:江苏省大丰高级中学心理老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编辑 乔可可 1872248468@qq.com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