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总想着赶走紧张
作者: 王彩英每年中高考季,我都会收到许多考生与家长的求助讯息。小李一家的咨询极具代表性,反映出考前许多家庭的焦灼状态。
小李自述,自己有冲击211高校的实力,然而最近几次模拟考成绩却持续下滑;平时作业完成得很顺利,但一进考场头脑就一片空白,强迫自己赶紧做题,越着急越混乱,写字时手都在抖,走出考场,那些不会的题又全会了;最近学习效率很低,睡眠很差,动不动就想发脾气……这样的考试心态若不及时调整,势必影响高考发挥。
事实上,大多数中高考生考前会出现紧张焦虑。但部分学生的负面情绪已超出正常范畴,具体表现为:情绪上,过度担忧辜负期待;考场中,难以有效管理紧张情绪;学习时,因努力却未见成效产生强烈挫败感,无法进入良好复习状态。还有些学生频繁出现肚子疼、头疼、失眠等身体不适症状,经医院检查却无器质性病变。
这些考前心理问题并非凭空出现,背后有着复杂的成因。首先,中高考本身就是重大压力事件,加之长期高强度学习,极易身心疲惫;其次,来自父母、老师或自身对优质院校的过高期望,也会加重心理负担;再者,个人心理特质差异显著,焦虑型性格、抗压能力弱、完美主义倾向的学生,在面对压力时更容易陷入焦虑。此外,家庭氛围也不容忽视,家长的心态及家庭成员间的关系,都会直接影响考生的情绪状态。
如何直面压力?
正确看待考试,减轻心理负担。作为身经百战的考生,从小到大经历了无数次的考试,孩子们要意识到,这次考试只是“成长节点”,而非“人生终点”。未来还有无数可能,一次考试决定不了你的人生。
心理学研究发现,适度的紧张和焦虑是学习的助推器,有利于提高效率。焦虑和学习效率呈倒U形的关系,完全不焦虑的时候,人容易松懈,学习效率比较低;适度焦虑,反而能让你注意力更集中,学习效率也会随之上升。老祖宗说的“急中生智”就是这个道理。因此,不要总想着赶走紧张,学会和它做朋友,让它变成你考试的小帮手。
调整思维方向,建立积极心态。很多学生总觉得自己复习得不够充分,发现不会的知识点越来越多,快要考试了,根本来不及复习。这是负向思维。别总盯着没复习完或不会的知识点,这样只会越想越焦虑。试试用正向思维,多关注已经掌握的内容:每多学懂一个知识点,就多一分底气;每进步一点点,都是实实在在的提分。
当你感觉焦虑时,不妨拿出笔记本,写下当天掌握的知识清单,看着一条条成果,焦虑感会慢慢消散。把“我还有好多没学”换成“我又掌握了新内容”,心态会轻松很多。还可以给自己设定小目标,比如“今天记住5个英语高频短语”,完成后给自己1个小奖励,逐步积累成就感。
保持生活惯性,减少身体负担。考前千万别突然调整作息,保持日常的学习、生活节奏,让身体处于熟悉、稳定的状态。有些同学考前想突击学习,熬夜到凌晨,结果第二天精神萎靡,学习效率反而更低。规律作息能让大脑和身体保持最佳状态,记忆和思考能力都会提升。
饮食上,吃平时习惯的饭菜就好,不必刻意大鱼大肉,如果突然吃油腻或刺激性食物,可能引起肠胃不适,影响考试状态。学习用品、生活用品也用熟悉的,避免临时更换带来的不适应。
模拟考试现场,增强心理适应。每天花10-15分钟,想象中高考当天的流程:从起床、出门、路上的交通,到进考场、拿到试卷、答题……如果过程中感到紧张,立刻用深呼吸或其他放松技巧调整,再继续想象。你还可以模拟突发情况,比如路上堵车、忘记带文具等,提前想好应对方法,增强心理准备。条件允许的话,找一处安静的地方,按照考试时间和要求,做一套模拟试卷,感受真实的考试氛围。模拟次数多了,真实考试时遇到突发状况,也能从容应对。
家长们请记住:保持家庭氛围轻松,不过问学习细节,不把焦虑传递给孩子,可以多和孩子聊聊生活趣事、兴趣爱好,缓解紧张情绪;做好后勤保障,提供稳定的生活支持,比如准备营养均衡的三餐,保证孩子睡眠环境安静;以身作则,用平和的心态面对考试,让孩子感受到“尽力就好”的安全感,可以分享自己学生时代的考试经历,拉近与孩子的距离。
压力不是敌人,而是帮助我们成长的伙伴。如果焦虑已经严重影响生活和学习,别硬扛,及时向老师、家长或专业心理咨询师求助。请相信,中高考只是人生的一站,而你在备考中锻炼出的心理韧性,才是未来最珍贵的财富。
王彩英:钟山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健康中心主任
编辑 乔可可 187224846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