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是一场双向奔赴

作者: 张琼

和女儿一起看电影《青春变形记》时,我感慨:美美变身红熊猫可不仅仅是情绪波动的结果,更是传统的“说服教育”撞上“自我意识觉醒”的矛盾。正如《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书里说的:“孩子不愿意合作,是因为他们和我们在需求上存在矛盾。”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与父母需要共同面对这种陌生而澎湃的自我意识,需要一种有效的双向奔赴的代际沟通。

当女儿找我谈新学期学校课后服务班的选择时,我的感慨变成了现实的迫切需要。

女儿说她想要退出足球队。

我第一反应很想问为什么:练了三年现在放弃不可惜吗?运动不应该坚持吗?忽然,我意识到这些问题都是反问的句式,与其说是期待回答的提问,不如说是命令应该怎样、必须怎样的变形而已。美美为变身感到惊恐的时候,她妈妈的反应是“你必须控制住自己”。命令式的语言,像一堵无形的墙阻断了情感流动,仿佛孩子是一段等待被调试的程序。真正的倾听需要父母放下成见,用“我理解你的感受”代替“你不该这么想”,用描述代替评价。当孩子感受到情绪的共振,他们才更愿意敞开心扉,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于是我说:“哦,不想练了啊。”

女儿说:“不喜欢,感觉不是特别有意思。”

我说:“你好像很少自己玩球。”

女儿说:“我还有好多事呢。上次买的折纸书还没学完,还要给我们猫咪俱乐部每个成员设计动漫形象。”

女儿小时候常常感冒,又有些内向。足球队是学校里唯一的运动团体,我希望女儿能通过参加球队活动锻炼身体、磨炼意志、交朋友。如今看来,这些目标仿佛都达到了。球队每周训练两次,每次两个小时,女儿很少叫苦,外出比赛遇到烈日暴雨也毫不娇气。三年练下来,她体能大增,在学校运动会跑四百米和百米接力都拿了奖牌。队友纷纷来祝贺她,也向她展示自己的奖牌,小伙伴们聚在一起拍照,笑容十分灿烂。

但是,她很少主动练球,而是选择把时间花在其他更感兴趣的活动上。当女儿用行动表达她没有享受到踢球乐趣的时候,我没有充分倾听和理解,现在她用语言清晰地表达,我听到了。

我又问自己,我清晰地表达过自己的感受吗?女儿了解我为什么看重运动吗?沟通是双向的密码破译过程,我需要了解她的诉求和压力,她也需要了解我的思考和期望。互相了解需要时间的积累,一起阅读、玩乐、聊天,才是真正的交流。

我看了看书柜上贴着的家庭计划。每年元旦我们都开家庭会议,盘点去年的收获,提出新年的小目标。我们的计划里运动含量很高,去年女儿完成了学蛙泳的计划,我完成了一百次健身;今年她提出要继续学自由泳,我则打算练滑冰,目标是学会前后交叉步。家庭会议也是一种增进了解的好方法,记得讨论的时候,我们聊过多巴胺和内啡肽的区别。虽然同样给人带来愉悦感,与美食、游戏带来的即时多巴胺快感不同,运动促进内啡肽释放需要一定时间的努力,而努力的过程使得愉悦感更加持久。

这么看来,女儿和我已经有共识,运动是一种可获益终身的习惯。于是我问:“不踢球的话,运动量不够怎么办?”这是有关解决方案的提问。

女儿显然已经想过了,她迫不及待地说:“上次我们去体育中心比赛的时候,看见有教练在带小孩练跑酷,我跟着他们试了金刚跳,很有意思。”她挑着眉毛,眼睛亮亮的,又重复了一遍:“很有意思。”

在兴趣班的选择上,我们有很多失败或者我更愿意称之为需要调整的经验,有些是她听了我的建议去试试的,有些是她自己想试试的。这些没有练出技能的尝试都是浪费吗?我想并不是。

家长培养孩子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帮助他们成为能独立思考的个体。比起说服孩子接受一个推荐的结果,我更希望能帮助她建立如何选择的思考模式,找出心底真正想要的,让她亲身经历各种问题带来的挣扎,得到属于自己的成长。亲子沟通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责任。只有通过有效的沟通,亲子之间才能建立起牢固的情感纽带,共同面对成长中的挑战和困难。

作为一部以代际沟通为主题的影片,《青春变形记》最有意思的场景是电影最后送返七只红熊猫的大场面——孩子们和偶像男团投入地唱着流行歌,长辈们投入地唱着念经一般的歌,尽管各唱各的,竟也有种奇特的和谐。电影的设定是只有发自内心的歌唱才能打开送返红熊猫的门,原来唱什么并不重要,只要感情足够投入,声音足够大,就能成功启动那扇门。

沟通不是说服者与被说服者的角力场,而是两个灵魂相互碰撞,是勇敢地做自己并且尊重对方做自己的权利。这样的沟通,终将让每个孩子都能带着完整的自我,走向属于他们的星辰大海。

编辑 东篱 623358414@qq.com

上一篇: 不要总想着赶走紧张
下一篇: 艾的仪式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