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的母爱智慧
作者: 任小燕在大众的印象里,林徽因的名字常常与诗人、才女、学者、建筑师等头衔紧密相连。然而,在子女的眼中,她却是另一番模样。在儿子梁从诫眼中,她是“用对成年人的平等友谊来代替对孩子的抚爱”的开明而智慧的母亲;在女儿梁再冰眼中,她还是“不怕打仗,更不怕日本”的坚强而勇敢的母亲。
家风传承与母爱智慧
林徽因祖籍福建闽县(今福州),林家是当地望族。祖父林孝恂,清末翰林,曾在杭州为官,家风开明,重视教育。林家子女从小不仅学习传统文化知识,还受教于外籍教师,学习外文。
1920年,林长民应邀出访欧洲,携女儿林徽因一同前往。林长民对女儿说:“我此次远游携汝同行,第一要汝多观察诸国事物增长见识,第二要汝近我身边能领悟我的胸次怀抱,第三要汝暂时离去家庭烦琐生活,俾得扩大眼光,养成将来改良社会的见解与能力。”林长民的言传身教对林徽因影响甚深。
林长民与女儿的相处,展现出一种朋友般的交流方式。有一次,林长民去瑞士,给女儿写信分享他在瑞士看到的美景:“晨起推窗,湖光满目,吾双睛如浸入琉璃。书此相示,禽声宛转,通晓未歇,似催我赶付早邮也。”父女之间是一种开明平等的交流方式,林徽因受益终身,并视父亲为人生的知音。
林徽因对子女的教育,继承了父亲林长民的风范,她不采用自上而下的单向给予,也不进行生硬直接的说教,而是以平等、开明的姿态,与子女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年幼的女儿梁再冰迷上了小说,并沉溺其中。当时林徽因正卧病在床,十分担心女儿会视力下降。她并没有去直接批评女儿,而是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关切:她画了一幅漫画,一只戴着眼镜的大袋鼠,捧着一本小说正津津有味地读着,而它肚皮前的育儿袋里,也满满当当地装着各种小说。漫画旁边附上几行俏皮的小字:“鼓励你读书的嬷嬷很不希望这个可敬的袋鼠成了你将来的写照。喜欢读书的你,必需(须)记着同这漫画隔个相当的距离,否则……最低限度:我是不会有一个女婿的。”漫画中的大袋鼠憨态可掬,漫画后面的附字严谨又风趣幽默,这种轻松的方式让女儿愉快地接受了母亲的建议。
李庄的书香与诗情
抗战期间,林徽因举家西迁至四川宜宾附近的李庄。彼时的李庄,生活条件极为艰苦:两间陋室低矮、阴暗、潮湿;没有医院,没有药品,医疗条件匮乏。在这个以读书为乐的家庭里,全家晚上看书写字只靠两盏菜籽油灯。
四年的李庄生活,林徽因病情恶化,但是病中的她依然坚持读书,并和儿女交流读书心得,宛然一个“家庭读书会”。她读屠格涅夫的《猎人日记》,要求12岁的儿子“当成功课去读它”,“一句句地去体味屠格涅夫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她读英文版《米开朗基罗传》,向儿女生动地描述了米开朗基罗为圣彼得教堂穹顶作画的艰辛,以及他对艺术的执着;在战争的硝烟中,她为儿女大声朗读《哈姆雷特》的名句:“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有时,她会坐在床边,为子女分享她自己创作的诗歌;有时,为子女读杜甫和陆游的爱国诗词,读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家祭无忘告乃翁”,以及古文《唐雎不辱使命》时,她的声音中总是饱含着对家国兴亡的深切忧愤。
林徽因说:“温柔要有,但不是妥协,我们要在安静中,不慌不忙地坚强。”李庄的“家庭读书会”,在安静的阅读中,陶冶了子女们的心灵,让他们在艰难岁月中依然能够汲取知识的力量,传承文化的火种。
战火中的坚守
战争对于一位母亲而言,不仅意味着自己需要勇敢、坚定,还要将这样的精神传递给子女。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次月,住在北平的林徽因给正在北戴河姑姑家的女儿写了一封长信,信中讲述了她和丈夫梁思成如何平安地回到北平的家。为了让女儿能看明白,还手绘了详细的路线地图,标出了万里长城、五台山、代县、雁门关、大同等地点,以及晋冀地区的平汉、津浦、平绥等铁路路线。在信中,林徽因特地向女儿解释了日本人一直想得到中国华北的野心,并且明确表达了自己对日本的态度:“如果日本人要来占北平,我们都愿意打仗。”“不怕打仗,更不怕日本。”“现在我们做中国人应该要顶勇敢,什么都不怕,什么都顶有决心才好。”林徽因一如既往地用平等对话的方式,向女儿普及华北地理知识,和女儿交流身为中国人应当以怎样的姿态面对日本侵华,在战火中为子女树起了自立自强、正义勇敢的民族精神。
抗战胜利后的某日,梁从诫与母亲林徽因谈及大后方1944年那场惊心动魄的危局。日军攻占贵州,直逼重庆。梁从诫问母亲,如果日本人打进四川,你们怎么办?林徽因若有所思地说:“中国念书人总还有一条后路嘛,我们家门口不就是扬子江吗?”梁从诫顿时着急了:“我一个人在重庆上学,那你们就不管我啦?”病中的林徽因深情地握着儿子的手,抱歉地说:“真要到了那一步,恐怕就不顾上你了。”口吻极为平淡,气度却凛然不凡,梁从诫顿时被这样的场景震慑住了,眼泪夺眶而出。
林徽因的身上始终闪耀着林家的民族大义,并深深影响着她的子女。梁从诫后来成为著名的环保斗士,梁再冰在新闻事业中延续对真理的追寻,他们的人生轨迹,正是林徽因精神底色的延续:温柔而坚韧,博雅而勇毅。
任小燕: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编辑 乔可可 187224846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