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思政课:从“您的声音”看“人民城市”
作者: 张琦您的声音有回应
“您好,这里是北京12345市民服务热线,请问需要什么帮助?”这是12345北京市民服务热线接线员每接一次电话首先必说的话,也是电影《您的声音》中让观众印象最深的一句话。2025年3月31日,2025年“‘京’彩文化·青春绽放”行动计划启动仪式暨“光影看首都:电影中的‘大思政课’”首讲在中国电影博物馆举行。上午8时40分,百余名首都高校学生走进中国电影博物馆四号影厅,观看电影《您的声音》。
《您的声音》是一部以“接诉即办”(指建立群众诉求快速响应机制,街道办事处对职责范围内的事项实行“接诉即办”)为主题的纪录电影,影片聚焦世界超大城市治理的共性问题,以北京“12345市民热线”为背景,讲述了“接诉即办”机制下如何倾听市民声音,受理市民诉求。
蔡卫是一名网约车司机,从小在北京大栅栏地区的王皮胡同长大,胡同里一向停车位难求。一天,蔡卫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停车位后回了家。在辅导孩子功课时,他接到一通电话,要求马上挪车,这种情况他早就习以为常,有时半夜都得挪车。实在无奈下,他拨通了12345政务服务热线,反映了居住地附近停车位少的问题。很快,问题反映到了大栅栏街道办事处,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实地调研情况,并召开专题研讨会。“如果我们居民的车疏散不出去,一切都是空谈。”研讨会上大家激烈讨论,会后各处调研。最终,办事处与一处商场协商,为居民协调出了30个停车位。这是《您的声音》中的故事之一,“当看到蔡师傅的诉求得到解决,我在心中为北京‘接诉即办’机制比了个赞”,一位学生观众在观影后说。

除了胡同停车难的问题,电影反映了诸多市民诉求的解决过程,如老旧小区加装电梯项目遭到部分业主反对而无法推进下去,小区内花园里蚊虫肆虐,绿化带不符合业主心意
同时,电影也反映了一线工作者的工作状态。“这都不是一般的难,去做了这件事情我就问心无愧了。”社区工作者小陈在让居民满意后,深夜收工时抿嘴说出的这句话,牵动了观众的心。实习话务员因不知何为“安检员手检仪”激怒来电市民,在师傅的教导下,她理解了工作的“宗旨”——待市民如初恋,她感慨道:“我们就是接线员嘛,很平凡,但在这个城市当中,我们在尽一份力。”实习期后,她选择留下。
电影还深入挖掘了各方面推动“接诉即办”的探索。“我们团队有40余名博士,每天接收来自北京市12345的海量数据,他们运用前沿分析方法,精准捕捉百姓的诉求和规律,帮助政府部门发现传统治理模式下的盲点,为数字时代城市治理提供新思路。”清华大学数字政府与治理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社会科学学院博士后杜玉春在电影中介绍,他们团队深挖诉求数据,从一份养老问题分析报告,就可以让政府了解老人们真正关心哪种特定类型的问题
影片通过7个故事,生动展示了在“接诉即办”机制下,北京12345热线工单处理的全过程,呈现了基层治理体系的“北京样板”。外籍市民及媒体友人在了解了“接诉即办”机制后,激动地用英文表达了“在我的城市没有12345这样的热线”“我觉得中国真的是有一些东西,这个热线是为人民服务理念的延续,这里是能够让人们过上美好生活的地方”。
看过电影,33所在京高校学生代表落座中国电影博物馆中央圆厅,共同聆听一节“大思政课”:电影主创人员和各方面代表围绕电影进行交流分享,这也是2025年“‘京’彩文化·青春绽放”行动计划“光影看首都:电影中的‘大思政课’”的首讲。
“电影中,我和王梓莹以‘老’师傅带‘新’徒弟的方式本色出演。影片把我们基层工作者和市民连在了一起,上映后,不少市民特意打来电话慰问,说心疼我们,给我们点赞,这让我们感受到了与市民的双向奔赴”电影《您的声音》主演刘缓讲述她在北京市民热线服务中心工作的故事,令观众动容。随后,电影总导演徐洁勤也畅谈了幕后拍摄故事,让在场的观众从不同视角深刻了解了电影的创作历程。
“一年来,从调研、拍摄、剪辑到成片,这次创作经历刷新了我对政府工作的认知。我们沉浸式地调研两个多月,密集走访100多位“接诉即办”相关的一线工作人员,走进每一个人的办公室,面对面聊天”。徐洁勤说,影片上映后,观众朋友们的评价令她欣慰:“别的片子,是走出电影院感觉回到了生活;而这部片子,是走进电影院就像走进了自己的生活。”
幸为“人民城市”加一力
在这堂“大思政课”上,除了电影主创团队,来自北京市第一零一中学昌平实验学校的学生张伟泽,北京建筑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魏楚元,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盖逸馨,也结合亲身经历,从不同视角解析“接诉即办”中蕴含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用真实鲜活的故事将这堂课讲深讲透讲活。
“还记得,在我上小学时,父母和邻居们每次聊天的高频词就是‘升学’,大家都希望能在家门口上好学校。在一个周末的下午,爸爸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拨通了12345,反映小区周边学位紧张。没想到,这通电话居然带来了转机。”张伟泽声情并茂地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如今,他所就读的学校正是北京市昌平区与北京市第一零一中学精心打造的“合作办学新样板”,他如愿享受到了优质教育资源。
高校师生在“人民城市”构建中,也贡献了许多智慧。魏楚元以“人民城市‘大思政课’建设探索”为题,讲述了北京建筑大学师生在共建“人民城市”中,发挥的青年力量。

改造前,胡同里,电动自行车随意停放,被防尘布遮着的施工原材料随意堆放;改造后,胡同街角变成了晾衣区、小花园,老人们舒适地坐在爬满绿藤的花架下晒太阳……
这是魏楚元在讲授“大思政课”时,巨幕幻灯片中展示出来的场景。“家住北京天桥地区达源店胡同的刘女士反映,其邻居将泡沫箱花坛堆放在公共区域,影响出行,刘女士只好求助12345热线。”刘女士的工单派至北京建筑大学青年教师、天桥地区的责任规划师张振鹏师生团队。在张老师建议下,刘女士所在社区通过增设花架认领、花坛共治共享的方式,打造了胡同里的微花园。北京建筑大学的博士团队还完成了21处胡同环境小微更新项目,“让居民们收获家门口的幸福”这既是师生们发挥专业所长推进城市治理的一个缩影,也是北京建筑大学“人民城市”“大思政课”的真实写照。
“我校推出思政大课堂,针对大一新生开设了‘人民城市’通识必修课,设置了1.5个学分,包括24学时的理论讲授和8学时的社会实践。同学们认为这是一门接地气的课程,他们走出大学校园,走到城乡社区的街头巷尾。”魏楚元介绍道。
“实际上,接电话仅是‘接诉即办’的第一个环节,还有大量的工作。去年我和同学们展开了一场工单之旅。我们接到群众反映的北京顺义通环路出现道路破损的消息,便跟随处置专班奔赴现场”随后,盖逸馨以“民之所盼·政之所向——从‘接诉即办’讲述以人民为中心的首都实践”为题,同在场观众分享了她和12345互动的故事。这些故事,也是她在讲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以人民为中心”专题时,与自己的学生分享的重要内容。
当大学课堂延伸至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当12345民生答卷成为教学案例,思政课变得更深入人心。“光影看首都:电影中的‘大思政课’”首讲活动最后,主办方相关领导向思政课教师代表盖逸馨老师赠送了《您的声音》剧本,为盖老师日后讲授思政精品课增添了一份鲜活素材。
“‘京’彩”中的光影思政课
“光影看首都——电影中的‘大思政课’”首讲,在中国电影博物馆中央圆厅开讲。圆厅正中,是一块高24米、宽9.5米的立面屏,屏幕前方是主讲高台。宽阔的中央圆厅场地四周的墙面是巨幅的环形曲面屏,曲面屏被环形步梯分为三层,屏幕上滚动展示着2024年“‘京’彩文化·青春绽放”行动计划成果照片。
圆厅场地以契合“‘京’彩文化·青春绽放”行动计划标识颜色的柔光,将红、橙、黄、绿、蓝、紫6种颜色柔和地调节为一体。全厅铺设的地面屏呈亮青色,整个圆厅为观众打造了一个流光溢彩、沉浸感极强的光影世界。
中国电影博物馆作为中国电影业国家一级博物馆,是纪念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的标志性建筑。博物馆建筑面积约3.8万平方米,馆内完整记录了中国电影的发展历史。

2024年,中国电影博物馆首次加入“‘京’彩文化·青春绽放”行动计划,积极发挥优质光影资源教育人、感染人、鼓舞人的引领作用,创立“名片·名家·名人”特色课堂,邀请电影艺术家和专家学者阐释优秀电影的丰富内涵,引导高校学子筑牢理想根基、厚植爱国情怀。中国电影博物馆开展了“中国电影历史发展研究”,邀请高校学子撰写百余篇影评和学术文章,分享助力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的观察与思考;拓展“电影文创设计”的内涵和外延,鼓励高校学子设计400余件电影文创产品,并在馆内举办馆校合作文创设计联展,推动电影文化和新视听艺术走进百姓日常生活;联合北京印刷学院共同推出《光影铭记历史,银幕绘就华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数字影像展》,首次依托“四屏联动”视频技术,全方位展示祖国建设发展历程和中国电影发展成就,获评全国博物馆融合发展创新案例;邀请中央音乐学院在馆内连续4天举办5场民乐演奏会,为广大观众带来“在博物馆里赏民乐”的全新艺术体验。
“今年,我们将通过电影中的文化大课、中国电影发展历史研究、电影文化展演,为广大在京高校青年学子提供感受电影文化和实践展示的舞台,用中国电影发展成就涵养莘莘学子昂扬奋发的精神气质,为打造立德树人、文化育人的‘北京样板’,贡献更多的影博力量。”在活动交流发言环节,中国电影博物馆党组书记、馆长黄晓伟如是说。
接下来,“光影看首都——电影中的‘大思政课’”系列活动还将陆续在首都高校开展。这是2025年“‘京’彩文化·青春绽放”行动计划“文艺行”的重要内容,也将成为深化以实践教学为主题的“大思政课”综合改革的有力探索。
责任编辑:张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