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届海归在跑哪些新赛道?

作者: 雅家

近年来,留学生回国发展的热潮愈发高涨,“海归回国潮”一词生动地描绘了这一现象。国内企业纷纷对海归抛出橄榄枝,甚至开启“抢人”大战。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的当下,海归就业的真实情况已经与人们脑海中“投行”“四大”的固有印象有了很大不同。最近,智联招聘、前程无忧等招聘平台发布的海归就业调查数据显示出“海归回流”的新动向:海归们不仅“出去”时有了不同的选择,“回来”后也迈向了新赛道。

海归从哪来,到哪去?

2025年2月20日,智联招聘发布的《2024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显示,2024年回国求职的应届留学生人数较2023年增长19%,达到2018年的2倍。而打算在国内求职的海归(包括已回国和未回国的所有对象),人数较2023年也增长了7%。无论是应届生还是往届生,留学生回国的规模都呈上升趋势。“海归回国潮”并不是一场键盘狂欢,而是实实在在正在发生的变化。

这些海归们究竟是从哪儿回流来的呢?一个令人意外的新地区是亚洲。过去提到留学,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大抵是“英美澳加”,但现在情况正在发生变化——来自亚洲国家的归国留学生增幅不可小觑。2024年,马来西亚留学生回国求职人数猛增70%以上,新加坡留学生的增幅也高达34.9%。亚洲——特别是东南亚国家——已经成了新的热门留学地。

为什么亚洲留学突然火了?答案就仨字:性价比!以2025年QS世界大学排名第60位的马来亚大学(Universiti Malaya)为例,其本科大部分专业的学费在5万马币左右,约人民币8万,折算下来每年学费才2万元人民币。两年制的硕士花费更是便宜,仅4万马币左右,折合人民币约6万元。此外,当地的生活费水平也和国内普通城市持平,甚至连回国机票都比热门留学地便宜不少。

马来亚大学的图书馆和信息管理、电气和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与信息系统等专业在国际上颇负盛名,校方还与华为、微软等企业有着密切的合作,毕业生的就业前景颇值期待。

海归们回国后的去向也发生了值得关注的变化。曾经有着“高大上”光环的一线城市,正逐渐在海归眼中祛魅。尽管海归优先岗位仍然主要分布一线城市(38.3%)和新一线城市(37.7%),但海归群体的选择面却正在逐渐下沉。2024年海归前往三四五线城市投递简历的人数同比增速均超过30%,是一线城市的两倍以上。

为什么大家愿意去小城市了?简单来说就是因为小城市“给钱、给房、给机会”。更关键的是,三四五线城市的高端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正在崛起,对国际化人才求贤若渴。对于“技术型海归”而言,来到小城市工作不仅待遇高,还能获得快速晋升通道,“小地方”也能闯出一片“大天地”。

总之,近年来无论是“出去”还是“回来”,海归的选择都在走下沉路线。格局打开的海归们不再局限于北上广深或英美加澳,转而更理性地追求高性价比的发展路径。

海归学哪行,爱哪行?

过去有句话说:“10个留学生,7个读商科。”现在来看,这句话依然有效。2024年回国求职留学生所学的专业前三位分别是工商管理、金融学、经济学,这也造成了海归回国都是去投行或者外企的刻板印象。但在留学生实际的择业过程中,投行和外企近年来不再“真香”了。

据《2024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显示,2024年海归投递简历最热门的行业是“互联网/电子商务”,投递量占比8.4%。这与海归的专业背景变化趋势也是吻合的:就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海归人数在过去几年中悄悄攀升到了第十位,和老牌热门专业的差距在进一步缩小。这一现象在前程无忧发布的《2024海归就业力调查报告》中也有体现:2024校园招聘调研数据显示,海归实际就业行业中,计算机、互联网、通信和电子行业位居首位;其次才是会计、金融、银行和保险行业等老牌行业。看来就业不分国内外,宇宙的尽头都是大厂。

不过,最近出现了一个难以忽视的新趋势——海归们突然对“硬核”行业上头了。从海归投递人数增速来看,以航空航天、人工智能为代表的“高精尖”产业正在异军突起,成为海归们就业的新风向标。根据智联招聘数据,2024年,往航空航天行业投递简历的海归人数同比增速达到了37.9%;人工智能行业也不甘示弱,以29.5%的增速进入前三;医药和生物工程紧随其后,增速27.8%,也是海归眼中的潜力股。更令人眼前一亮的是前程无忧的榜单——能源、环保、化工这三个行业,去年还是默默无闻的小透明,今年直接杀进海归就业领域前三甲。这些正在突飞猛进发展中的行业极具想象力,足以吸引越来越多的海归连夜改简历,争取早日上车。

从这份亮眼的数据可以看出,海归们在择业路上正绕过传统热门行业,向着人工智能、新能源、高端制造等硬核行业迈进。这一转变与当下国内产业升级的大趋势密切相关——政策扶持与市场需求形成双重引擎,持续推动着海归的就业转向。再加上全球经济格局因技术迭代而产生震荡,海归身处国内外双重视域之中,自然以极高的参与度投身时代浪潮,最终催生出这场就业之路上的“硬核迁徙”。

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得益于去年“China travel”的爆火,旅游度假行业以超过30%的同比增速排在海归投递人数增速榜的第二位,仅次于航空航天。换言之,海归们现在找工作,不管实业还是服务业,全都盯着国内那些正处于风口上的行业。毕竟有肉吃的地方,才是真的香。

企业要什么人,薪资如何?

尽管从专业对口的角度上来说,海归对技能型岗位和管理类岗位一往情深,海归投递职业榜单上的前排也都是行政专员、管培生、分析师这类职位,但实际招聘过程中的真相可能令你意想不到:每3个海归岗位中,就有1个是教培机构提供的。

在智联招聘平台上,企业面向海归人才的岗位仍然以教培类、咨询类居多,这两个行业贡献了超过四成的“海归优先岗”。即便不考虑专业,留学生亲身体验过海外院校申请流程,对异国文化如数家珍,做起留学规划顾问或英语老师自带说服力。不过这份热闹在求职者这头也有点小尴尬:不少学商科或文科的小伙伴发现,国内对口岗位竞争简直卷成麻花,而教育培训行业门槛亲民、需求旺盛,于是成了大家心照不宣的职场避风港。

而在备受海归青睐的互联网/电子商务领域,7.1%的占比让它在所有“海归优先岗”中屈居第三,暴露了打工人理想和企业需求之间的小错位。反倒是医药、集成电路、新能源这些硬核技术领域集体挤进前十强。原因是这些走国际路线的行业,正在疯狂开拓海外市场,对懂海外技术的“特种兵”求贤若渴。如果“技术型海归”选择不回老家,而是在这些行业继续走出海赛道,也是一场不错的双向奔赴。

尽管“老副本”已经打不动了,但新产业中也蕴藏着新机遇。2024年对海归加大了职位投放力度的行业以加工制造、仪表制造和新兴产业为主。特别是新能源行业,相比去年多发了10.8%的offer。

落实到具体职位上,最火爆的还属海外市场拓展岗,由于现在制造业、新能源这些新兴产业都在试图跨出“国服”,急需自带翻译功能的海外推广大使,因此“海外市场拓展”的岗位数相比往年大幅增长,今年直接坐上火箭飙出56.1%的惊人增速!而看似佛系的外贸经理岗也闷声发大财,以33.6%的增速稳坐季军宝座,仅次于留学培训界的顶流讲师们。这两者的薪酬待遇也是所有海归优先岗中待遇最好的,外贸经理的平均招聘月薪最高,为18224元,比去年涨了15%,其次是出国留学考试培训讲师,17772元的平均月薪也令颇多求职者心动。

其实高薪还不算什么,比高薪更让海归们开心的是涨薪。翻看智联招聘网就能发现,海归优先岗的招聘薪资简直像坐火箭——从2019年的11739元/月一路涨到2024年的15440元/月,6年间涨了3701元,并且大多数岗位的工资还在往上蹿。那么,在这波涨薪潮中,海归实际到手的钱有多少呢?前程无忧给出的数据很明确:将近一半人月薪在1万到1.6万之间,还有两成超过1.6万。

海归为什么这么“值钱”?《2024海归就业力调查报告》中面向雇主端的调研数据显示,半数雇主明牌表态,愿意向海归提供比本地毕业生更丰厚的待遇,包括薪酬福利、晋升空间、核心岗位、培养目标等。当然,不同的老板也会有不同的偏好:企业对硕士海归的好感度最高,本科生稍微靠后;而政府和研究所则青睐博士海归;外企更是“海归收割机”,32%的外企直接开“海外专场”挖人。

很显然,企业当前海归需求量激增的核心逻辑,已经从学历崇拜转向了能力适配。这一变化趋势的根源在于国内企业正全面推进全球化战略的加速落地,企业出海不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选项,而是“一带一路”倡议与RECP等区域合作协议下的“必答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无论是新能源车企出海建厂,还是跨境电商布局海外市场,都需要兼具专业实力与跨文化视野的复合型人才。“海归”两字代表的并不只是一纸文凭,更是新型经济全球化的“破壁人”。

责任编辑:陈思

上一篇: 溯源之行
下一篇: 青春与乡村同行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