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书斋走向田野

作者: 李伟华

从书斋走向田野0

田野调查是社会科学获取一手资料、理解社会现实的核心方法。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言,田野调查永远是理解中国社会的一把关键“钥匙”,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地处中国西南边疆的云南大学,拥有得天独厚的民族文化资源和深厚的学术积淀,其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长期将田野调查作为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的基石。近年来,学校积极探索教育改革,创造性地将“服务学习”理念融入田野调查实践。这种融合不仅深化了实践教学的内涵,更将“从实求知、学术报国”的魁阁精神与社会责任紧密结合,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实践教育模式。

学科传统、地域禀赋与“服务学习”的时代契合

云南大学田野调查传统的形成,是学科精神、地域特色与时代需求的有机结合。“从实求知”是云南大学的学术基因,社会学、民族学学科自创立伊始,就深受吴文藻、费孝通等先辈倡导的社区研究和实证精神影响,形成了“从田野中求真知”的优良传统。一代代学者扎根边疆,深入实际,为“从实求知”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云南省多元的民族构成、复杂的边境互动、深刻的社会变迁,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无与伦比的“实验室”。这片土地既是探索中国社会复杂性的前沿阵地,也为将学术研究服务于国家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场景。

“服务学习”理念强调将社区服务与课程学习相结合,注重互惠、反思与公民责任培养。云南大学认识到其与田野调查的高度契合性,将“从实求知”的研究过程,转化为既能深化学生专业理解,又能有意识地服务社区、贡献社会,最终实现“学术报国”的实践路径。“基于‘服务学习’理念的魁阁实践课程体系建设”这一省级教改项目,正是系统推动这一融合的重要举措,旨在构建更具社会责任感和实践效能的育人体系。

融入“服务学习”理念的田野实践

在“服务学习”理念的指导下,云南大学的田野调查实践,都更加注重互动性、互惠性、反思深度以及对社会的实际贡献。

云南大学“田野调查暑期学校”项目自2009年设立,至今已举办14届,每届面向国内外招募跨学科背景学员。在前期的课堂培训中,开展开放、密集、专题化的服务与学习,除田野调查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外,强化对社区需求的理解、服务伦理和沟通技巧的培训。

在为期一周的田野实践中,所有学员深入社区,围绕乡村振兴、文化保护等现实议题开展研究,使研究成果天然具有服务导向。在带队老师指导下进行研究的同时,学员们被鼓励以更积极的态度与社区互动。服务的并不一定是大规模项目,而体现在尊重与倾听(将真实记录社区声音视为服务)、知识共享(力所能及分享信息或技能)、需求发掘(敏锐观察,为后续可能的介入提供基础)。

每位学员除整理调查报告外,还要进行服务学习反思,分析服务与学习的关联,评估对社区和自身的影响,深化对公民责任与“学术报国”路径的思考。

同样,云南大学寒假田野调查作为常规教学环节和学生自主实践,也融入了服务学习元素。“通过观察理解中国”“魁阁话剧”等课程鼓励学生选择与家乡或社区实际问题相关的选题,将调查视为理解和服务社区的机会。老师指导学生在研究中注重与调查对象的平等互惠,尊重当地文化,并思考如何以适当方式回馈社区,践行学术责任。

在调查过程中,鼓励学生将志愿服务体验与社会调查相结合,撰写反思报告,探索知识服务社会的具体路径。同时,这种反思反过来也会促进知识生产与更新。

在服务学习中深化“从实求知、学术报国”

将“服务学习”融入田野调查,极大地提升了云南大学实践教育的价值,彰显了“基于服务学习理念的魁阁实践课程体系建设”项目的成效,并深刻践行了“从实求知、学术报国”的魁阁精神。

从学生们撰写的田野日志可以看到,服务情境能够驱动他们更主动地运用理论,提升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从实求知”更具实践性。通过与社区的深度互动和服务体验,能显著增强学生的同理心、社会责任感和公共精神,将“学术报国”的理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同时,他们的沟通协作、跨文化适应、批判性反思等综合能力也在实践中得到了全面锻炼。

服务学习导向的调查更能发现基层真实问题,为精准施策、有效治理提供依据。对社区需求的直接体察,让学生们开始逐渐关注人的需求与福祉,尝试建立研究者与社区间更平等、互惠的知识生产关系。

云南大学的田野调查实践,通过创造性融入“服务学习”理念,并在教改项目的系统支持下,实现了从传统实践教学向更具深度、温度和效度的育人模式的升级。它不仅是锤炼学生“从实求知”硬核能力的“练兵场”,也是涵养学生“学术报国”情怀、塑造健全人格的“大熔炉”。学生们在深入中国大地、服务基层社区的过程中,既增长了学识才干,也升华了思想境界,实现了个人成长与社会贡献的统一。

责任编辑:丁莉莎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