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故乡寻找新坐标: 返乡创业青年的文化实践

作者: 张馨月

近年来,随着中国各地返乡创业热潮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家乡的创业机遇。尤其是对于那些离开家乡多年,接受过现代教育和思想熏陶的青年而言,返乡不仅是一种经济上的决策,更是一场深刻的文化实践。返乡创业正成为中国社会的重要现象,其背后不仅是市场经济的推动,更是乡村振兴战略、城乡融合政策以及青年群体自我身份重塑交织的结果。

在故乡寻找新坐标: 返乡创业青年的文化实践0

返乡青年文化实践的空间:剑川古城

在这个过程中,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云南大理剑川县作为典型的“县域”区域,近年来积极推动返乡青年创业和就业。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诸如提供创业贷款、发放创业补贴、开办创业培训班、搭建线上线下招聘平台等,营造了有利的创业环境。剑川县不仅鼓励返乡青年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同时大力推进文旅产业发展,将地方特色文化与现代化经济模式结合,进一步拓宽了返乡青年的创业空间。例如,剑川政府通过“剑川微人社”和“今日剑川”等平台,精准推送招聘信息和就业岗位,并通过青年创新创业协会等机构,推动地方经济向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为返乡青年提供了充足资源和支持。

同时,剑川县丰富的文化遗产与自然景观,为返乡青年提供了独特的创业机遇。近年来,剑川加大对文旅产业的投资,打造以历史文化为核心的旅游资源,推动当地旅游经济转型。通过大力发展“非遗+”和“乡村+”等特色文旅项目,剑川不仅吸引了大量游客,还为当地青年提供了包括文创、民宿经营等多种创业机会。尤其是对于那些在大城市工作过、深受现代文化影响的返乡青年而言,他们更倾向于挖掘家乡的文化资源,进行创新转化。

返乡创业青年的出现,是政策和市场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政策的扶持为返乡青年提供了创业的初步保障,而市场的发展则为他们提供了实际的创业机会。与此同时,从个人角度来看,返乡创业者的成功不仅仅依赖于他们的创业激情和创新思维,更与家乡的社会网络密切相关。在与几位创业青年的交流中,我发现他们的创业不仅是对市场需求的回应,更是对地方社会网络的积极互动与参与。“cloud nothing”咖啡店店主尹城柱返乡后借助青年创业协会和家乡的社会资源,迅速开启了创业之路;另一位创业者阿鹏则从收购乡邻的农产品起步,逐步构建供货网络,同时加入青年创业协会,与当地政府合作,拓宽销售推广渠道,积极争取相关政策扶持。

这种社会网络不仅为创业者提供了资源支持,也为他们提供了身份认同。在县域社会,人情关系往往是影响创业的重要因素之一。本地创业者通过社交网络将外来的现代性与传统的乡土情感结合,塑造出一种独特的创业生态。这种社交模式促进了地方文化与现代创业的深度融合,孕育出一种新型的创业合作与文化创新模式。

尽管政策支持为返乡创业者提供了诸多便利,但创业之路仍充满挑战。尤其是剑川本地的社会和文化环境相对封闭,外部信息流通较慢,使得创业者的创新能力和市场敏感度面临较大的制约。返乡青年面临的最大问题,一方面是资金和经验的缺乏,另一方面是如何在逐渐同质化的竞争环境中保持创新,赋予创业项目源源不断的活力。一位受访者提到,因为剑川当地的生活很安逸,自己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去拓宽视野、积极作出新尝试,才能打破这种安逸感带来的惰性。

剑川古城作为返乡创业的重要空间,承载着返乡青年的文化实践。得益于政府的政策扶持、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以及本地社会网络的助力,越来越多的返乡青年得以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圆了自己的创业梦。尽管政策和资源支持为返乡创业者提供了良好的开端,但他们仍需在相对封闭和安逸的环境中不懈探索,以保持创新活力。在市场需求不断变化、外部信息流通相对滞后的情况下,返乡创业者需要不断学习、拓宽视野,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找到突破口,推动家乡的经济和文化发展。

返乡青年创业何以是一场文化实践?

与许多研究中的乡愁情结不同,我在与剑川返乡创业者的交谈中发现,返乡不仅是他们对家乡的情感回应,更是他们在现代社会压力下对自我身份的一次重塑。尹城柱正是如此,他在外地接受了现代教育、深受现代思维影响,但他始终保持对家乡文化的认同,积极寻找自我定位,既不盲目迎合现代化潮流,也不完全回避传统文化的制约。对于许多返乡青年而言,回到家乡并非单纯的“归巢”,更是归巢筑梦的一种文化实践。他们将家乡的传统与现代生活方式结合,试图通过创业来激发家乡经济活力,同时探索一种全新的身份定位。这不仅仅是对如何“生存”的探索,更是对如何“生活”的反思。

在剑川,不同的创业者体现了不同的文化取向与实践方式。从尹城柱的咖啡店到融合非遗元素的“芗野厨房”,返乡青年在文化创新的同时,也在挑战传统的生活模式。这一过程中,现代性与地方文化的交织成为返乡创业者所面临的核心议题。以尹城柱为例,他将咖啡文化与自由的生活方式带回家乡,并试图由此对传统饮食文化和生活模式进行某种改造。这些创新尝试,在他与伙伴创新调制的咖啡与酒中得以彰显。尹城柱说,他们会用当地特色的水果、药材(如马登苹果、香橼等)制作特色饮品。这些对于社会文化的改造是一种温和的、逐渐渗透的改变。这正是当代青年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的微妙平衡:既不完全摒弃传统,也不盲目追逐现代潮流,而是通过自我创新,赋予地方文化新的生命力。

类似的实践也体现在其他返乡创业者身上。刘梅开在返回家乡后开了家女装店,她说:“在剑川,很多店里卖的衣服还是10年前流行的款式。”刘梅开希望通过为家乡女性提供不同的时尚选择,填补市场空白,同时推动当地文化的现代化。

段正勇则将目光投向了酒店业,他在本地投资建立了一个智能化酒店。酒店的设计和管理理念来源于他在外地吸收的现代管理知识,但他并没有完全复制外地的模式,而是结合本地需求进行了调整。接下来,段正勇计划通过与农户、旅行社合作,将大理、丽江的游客引流至剑川,并与农产品开采体验相结合,带动家乡多产业协调发展。

这些返乡创业者的经历表明,他们的创业不仅是对家乡的经济贡献,更是文化创新和身份重塑的过程。

返乡创业青年的“出口”与“梦想”

通过对剑川返乡创业者的观察与研究,我逐渐认识到,返乡创业不仅仅是经济行为的简单复制,更是一种归巢筑梦的文化实践。这个过程中,不仅有经济利益的驱动,更有对家乡文化与身份认同的深层反思与回应。

这些创业故事背后,实际上隐藏着一条关于“年轻一代返乡创新”的更为宏大的文化脉络。这一代年轻人不仅代表着一种青年文化的崛起,更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下中国社会中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互动与张力。这些深受现代教育和思想影响的返乡年轻人,往往既能深切感受到家乡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又渴望将外地的现代元素融入创业实践中,从而开创出别具一格的文化实践模式。他们的创业活动,不仅仅是从家乡“走出去”再“走回来”的简单再现,而是带着文化责任感,试图实现传统与现代、地方与外部的和谐共生。

对于许多返乡青年而言,回归家乡不仅是一个经济选择,更是一种情感归属与文化认同的再建过程。对他们来说,家乡不仅是生活的起点,更是文化的源泉。如何在家乡文化的传统基础上,融入现代社会的变化和技术创新,成为他们创业实践的一个关键问题。以段正勇为例,他将现代化元素与家乡资源相结合,推动农业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通过“农旅一体化”的项目,为游客提供亲身体验种植、采摘等活动的机会,同时也将地方农产品包装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商品。同时,段正勇的“直播+农业”模式,不仅突破了传统农业的局限,也使家乡的文化、产品通过互联网获得了新的传播路径。

从尹城柱的咖啡店到段正勇的农业创新,这些返乡创业者的故事,绘就了传统与现代交织的壮丽图景。比起外来开发者,返乡青年既了解乡村的历史文化资源,也了解城市人群对乡村的想象方式;他们擅于发掘田园美学与创业的接合点,对乡土文化进行创意阐释。商业卖点与文化卖点的接合,增加销量的同时也助长了村民的文化自信。随着越来越多的青年选择回到家乡,未来的地方经济和文化振兴,或许会由这些具有创新精神的返乡青年带动起来。

这一过程不仅仅局限于经济上的回流,而是文化上的再创生。通过返乡创业,青年们实现了“自我”与“家乡”的双重超越,他们不仅带回了现代化的技术和理念,也带回了对家乡文化的深刻思考与再造。这一代青年用他们的“出口”和“梦想”,为家乡的发展注入活力,也为中国的乡村振兴和文化创新提供了全新样本。

责任编辑:丁莉莎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