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祭龙”到“治村”
作者: 胡思琪谈及乡村基层组织,人们多会想到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等。然而,在云南省文山州马关县金厂镇的苗族村寨,我们却发现了一种独特的村民自治模式——“龙头”。

“龙头”的产生——祭龙仪式
苗族人民认为龙是保护神和水神,是民族文化的象征。通过仪式,人们希望能够得到龙的庇佑,保护家宅平安、避祸祈福,并祈愿农作物丰收、牲畜健壮。祭龙时,村里最有威望、大家最信得过的人会组织村民商议相关事宜,这个人就是“龙头”。一般在农历二月初一,村民们会准备祭品如猪、牛、鸡、酒等献祭。苗族祭龙仪式不仅体现了对龙的崇拜和信仰,也是苗族人民团结互助、共同祈福的一种表现形式。
金厂镇草果湾61岁的杨发林说:“自我记事起就有‘龙头’了,村里有人去世,‘龙头’会马上召集大家去帮忙。村里有纠纷,也都会找‘龙头’来调解。因为‘龙头’是大家选出来的,我们都比较信任,他们的话我们也愿意听。”
我们小组田野调查的金厂镇苗族村寨,至今还保留着祭龙仪式,每年选举“龙头”。金厂村位于金厂镇东北部,以苗族为主,还包括汉、壮两个民族。金厂村共有10个自然村,其中包含5个苗族村民小组,分别是上田房、草果湾、龙山、罗家坪、下金厂。如今,“龙头”的选拔方式在不同的村寨有所不同。有的村寨实行轮换制,通常由每家的户主轮流担任“龙头”,且不得拒绝或推脱。有的村寨已经不实行轮换制,而是将村寨分为4个小组,到哪一个组就由其组长或副组长担任“龙头”。“龙头”中虽男性居多,但也会出现女“龙头”,比如男性户主去世,可让其妻子成为户主担任“龙头”。
“龙头”模式——基层治理“一网兜”
以“龙头”模式实施较好的草果湾和龙山两个村小组为例,它们抓住“龙头”在村民中的号召力,将其充分运用于基层治理中,让“龙头”参与村中事务管理,解决村民的烦心事、忧心事,有效提升基层管理自治能力。有了“龙头”的参与,村小组各项工作有序开展,村民更加团结、更加融合,积极支持村小组各项工作,村庄从过去的脏乱差变为现在的干净美丽、秩序井然。
村主任、“龙头”、网格长之间呈现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3个主体的权利相互重叠又各司其职,在不同的村小组,3个主体间权利关系强弱不同,但更多的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
金厂村副主任陶富梅说:“‘龙头’要服从村主任的安排,大家一起负责把事情做好。村主任主要就是负责这几个‘龙头’,不用事无巨细地进行安排。”

目前,草果湾、龙山各有“龙头”4人,一个“龙头”对应管理20余户,“龙头”下设网格长,一个网格长对应管理10户左右。“龙头”对管理区域内每一家的情况都了如指掌,可以更好地协助村小组长进行管理。同时,“龙头”还参与村子发展规划,调解村内矛盾纠纷。
“龙头”模式是金厂镇在基层治理中的一种自治模式创新,在支部的引领下,形成村干部、“龙头”、网格长的组织构架,层层压实责任。“龙头”紧密联结村干部与村民,起到上传下达、上下联动、信息互通、精准管理的作用,真正实现基层治理“一网兜”。
从不同视角看“龙头”模式
10多天的田野实践中,从金厂村到罗家坪,从村民小屋再到村委会,地点不停转移,不仅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更帮我打开了不同的窗口去了解“龙头”模式。
“处理案情时,我们常接触‘龙头’这类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村里面的事情还是得请他们出面。”在与金厂镇派出所民警交流时,他们介绍说在处理村民纠纷时,有些话让“龙头”来说会更好,村民也更愿意听。民警倚重法律,而“龙头”则善用人情,两者结合,法理与情理并重,能更好地处理纠纷。
“‘龙头’是很重要的,村里有老人去世的时候,也需要他们组织”金厂村一位守林员告诉我,村子里面有人去世时,“龙头”会起到带头作用,主要协助主人家办白事,并通知大家去帮忙。
在边疆民族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以及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基层治理一直是重点和难点。“龙头”模式最初来源于祭龙仪式的“龙头”,但随着时间推移,“龙头”的职责已不再局限于组织村民商议祭龙事宜,而是广泛扩展至村民自治实践中,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龙头”模式作为一种基层治理模式的创新,一方面起到了提升基层治理水平、提升民族凝聚力的作用,另一方面也为其他边疆民族地区提供了有效的治理经验,值得因地制宜地加以应用和推广。
责任编辑:丁莉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