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阿夫甲”
作者: 石齐影调研期间,我跟随小分队探访了位于大理剑川东部的民族团结示范村——桑岭古村,收获颇丰。一方面,我初步认识了桑岭古村;另一方面,这次探访所观察到的点点滴滴也让我萌生了许多问题,这些疑问在我脑海中串连成线,最终汇集成为一个清晰的主题,即桑岭古村白、回、汉三族在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的团结智慧。
桑岭“树王”
在桑岭古村的所见所闻打破了我关于多民族共居的一些刻板印象。白族、回族和汉族世世代代居住在桑岭,“同说一种话,共穿一色衣,共饮一塘水,住一样楼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2019年,桑岭村被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列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
桑岭初印象
桑岭村是剑川千年古村之一,地处东山脚下、剑湖之北。“桑岭古木”是剑川有名的剑阳八景之一,村中那棵历经七百余载风雨的“树王”更是见证了岁月的沧桑。村里还有黄龙潭、甘龙潭、格?龙潭三处水源,依山傍水,风景秀美。
如今,桑岭村大力发展旅游业,每年3月至4月,“桑岭古木”“千亩梨花”“流苏花海”等景观都会吸引诸多游客前来观赏。目前,由村集体出资的“客栈1号”已经完工,正在建造“客栈2号”与“客栈3号”。接下来,桑岭村计划向深度旅居的方向发展。除此之外,村里的经济作物主要是玉米、水稻和烤烟,村集体资产来源包括闲置土地流转、奶牛养殖等,经济收入水平较高,据介绍,村里每家平均有两辆车。
总而言之,桑岭给我留下的初印象非常深刻,这里不仅环境优美,而且村民热情淳朴。村里不仅修建了“乡愁馆”,还自主筹资出版了《和谐桑岭》《古村桑岭》等书籍,字里行间流露出桑岭人对这片故土的深情厚谊与无限热爱。
“我们都是阿夫甲”
“阿夫甲”为白族话中“打老友”的意思,桑岭村3个主要的世居民族经过百年来的交往、交流、交融,已形成了十分密切和融洽的民族关系,除了本民族间的亲朋好友,还在全村各民族之间形成了结交好友的传统。


这种独特的社会关系,既蕴含了友谊的温馨,又兼具亲属的亲密,它超越了性别与年龄的界限,在全村范围内广泛存在,男性之间称为“阿夫甲”,女性之间称为“阿代之”,有的回族男子有好几个白族“阿夫甲”,有的白族女子也有好几个回族“阿代之”。有的是连续几代人传承下来的,有的是父母指定的,还有的是自己认识的,但不管是哪种形式,一旦确立成为“阿夫甲”,彼此之间就要互相帮助、互相往来,成为一辈子的朋友,双方父母还要互称“夫甲爹”“夫甲妈”或“代爹”“代妈”。
目前,“阿夫甲”已经成为桑岭村的一张名片,村里的墙上到处都印着“各民族都是阿夫甲”“阿夫甲共建和谐桑岭”的标语。下一步的调研中,我想进一步了解的是,桑岭村的“阿夫甲”传统是从何时开始的?其他地区的白族中,是否也存在类似的传统?桑岭村的民族关系如此和谐,是否与这一传统有直接关系?
一巷之隔的清真寺与本主庙
穆斯林信仰是区别回族与其他民族最明显的标志,而白族也有自己的本主教信仰,不同地区的白族信仰的本主并不相同。桑岭白族信仰的本主为崔君景帝,这是剑川白族十八位坛主之一。有意思的是,桑岭村的清真寺与本主寺仅一巷之隔,这也成为民族团结的重要体现之一。
村主任带我们参观了清真寺和崔君古庙,让我们近距离感受了古村桑岭的历史底蕴。根据古庙内《崔君公庙碑序》的记载,桑岭崔君庙始建于元朝末年,几经磨难与重修才保存至今,十分珍贵。新版《剑川县志》记载,崔君古庙是剑川两座现存古庙之一,也是剑川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本主庙。另一侧,桑岭村清真寺的风格也十分独特,其外部整体建筑沿袭了传统的白族木质结构民居风貌,而步入大殿内部,则又能感受到浓郁的穆斯林传统样式,内外风格迥异却又和谐共存。一巷之隔的清真寺与本主庙,体现出桑岭村各族间的平等交往,也深刻展现了当地民族文化的深度交融。
田野调查的第三天,我的调查选题终于逐渐明晰。尽管这只是调查的开始,但我却感觉松了一口气。于我而言,本科时的田野调查太过粗浅,当时的我空有课堂上学来的“二手经验”,缺乏明确的问题意识,接连两个选题都难以推进。正因为此,对于这一次的田野之旅,在最初时我是忐忑不安的。或许是再次的磨砺让我学会了深入思考问题,现在的我不再是在田野中乱转的“无头苍蝇”,而是一个带着好奇探索田野、通过兴趣发现问题的具有主体性的人,这无疑鼓舞着我继续在追问知识、探寻自我的道路上继续前进。
我想,从踏上剑川的那一刻开始,我的生命中一定有什么东西发生了改变。
责任编辑:丁莉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