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思”社团哪家强

作者: 张鑫

五四运动前后的北大社团中,由李大钊与邓中夏、高君宇等人组织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由时任校长蔡元培发起组织的进德会等“名牌”社团都早已被大众所熟知,那么,除此之外,还有哪些社团受到师生欢迎呢?

“有意思”社团哪家强0

雄辩会

雄辩会是那时北京大学校园内比较活跃的“言说”类社团之一,以修缮辞令发展思想为宗旨,分国语、外国语两部,每部分若干小组,除平日训练外,每学期举行一次雄辩大会。1918年1月17日《北京大学日刊》上刊发了雄辩会国语第一支部的细则,其中详细规定了社团活动的基本方式。该支部的活动分为演说、辩论两种;会员均需练习演说和辩论;两星期举行一次常会,每次常会指定演说者2人、辩论者6人;请教员作为评判员;演说题目自定,辩论题目由评判员指定。

当时的辩论会是何种情形呢?1918年1月27日午前10时,在法科第一教室召开的辩论会题目为“科学与宗教之消长”,正方主张“科学日进而宗教日衰”。正反方各有3人上场,分为主辩、第一助辩、第二助辩,按理论、言词、态度、复辩4项进行评分,其中态度、复辩两项不分上下,差别在理论与言词。最后,正方以505比415分取胜。同年5月,还有另外一次辩论,题目是“最后之胜利在强权抑在公理”,但是关于辩论的结果并没有记载。

画法研究会

1918年2月22日,画法研究会正式成立,最初组建时的导师有陈师曾、贺履之、汤定之、徐悲鸿等人。徐悲鸿由蔡元培于1917年11月聘任。《徐悲鸿年谱》中的资料显示,此时徐悲鸿年仅22岁,与大学生几乎同龄。1919年徐悲鸿赴法国留学后,蔡元培聘请国立北京美术学校校长郑锦为导师,由其担任水彩画的教学工作。1918年1月8日,蔡元培还聘请比利时画家盖大士为导师,负责油画教学工作。

1920年改组后,画法研究会有导师14人。中国画部招收学员54人,外国画部招收学员130人。在具体的教学理念上,蔡元培注重写生教学,鼓励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门,真正到社会实践中学习。同时,蔡元培还想办法为学生提供名画鉴赏的机会,拓展其美学视野。

就社团性质而言,画法研究会仅是北京大学这所综合大学的一个业余美术社团,但其雄厚的师资和丰富的活动,树立了20世纪初期北京美术界美术社团的典范,几乎引领了全国美术社团的发展,在北京画坛乃至全国都形成了一定声势。

书法研究社

1917年12月21日,北京大学设立书法研究社,以“昌明书法,陶养性情”为宗旨,由沈尹默、马衡和刘季平担任研究社导师。北大书法研究社的成立开启了中国书法进入高等教育乃至现代学术体系的关键一步。

书法研究社的诸多活动、事宜会通过报告、通告和启事等方式发布在《北京大学日刊》上。学生执事可与蔡元培校长商定事务,蔡元培直接参与书法研究社的相关活动。研究社不仅要求社员练习书法,也常常请专家学者讲授书法史知识。研究社非常重视收集书法范本,“请社员捐赠或寄存碑帖于本社,并请盛君编订碑帖名录”,也会记录和公布社员捐赠的详情。

由于受到时局变化、经费等因素影响,书法研究社活动有所停顿。在1921年《北京大学日刊》上查不到书法研究社的相关消息。直到1922年,《北京大学日刊》上发布了“本社停顿久矣”的启事,大家才知道其真实情况。

音乐会

1916年秋,唐鸿志、廖书仓及夏宗淮等10余名学生发起成立北京大学音乐团,后来改名为北京大学音乐会。这个社团以“陶淑性情、活泼天机”为宗旨,分为国乐部和西乐部。参加西乐部的学生学习演奏风琴等有关学校教育的乐器。国乐部则包容较广,凡是会金石丝竹、匏土革木的学生都有资格入会。1918年6月,该社团改名为北京大学乐理研究会,以“敦重乐教,提倡美育”为宗旨,将研究分为音乐学、音乐史、乐器、戏曲4个方面。

1920年4月,《音乐杂志》第一期出版,这是当时全国唯一的音乐专门杂志。蔡元培撰写发刊词,他认为自《乐记》之后,音乐家辈出,可是研究音乐的理论却很浅显。他还认为,音乐理论的研究涉及许多不同学科,比如物理学、生理学、心理学、美学、社会学、文化史,等等。9月,蔡元培邀请从德国莱比锡大学留学归来的萧友梅到北大哲学系任教,同时担任乐理研究会的导师。

1922年8月19日,“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成立,取代了乐理研究会。学制分本科、师范科、选科三种。本科以养成专门人才为目的,分理论作曲、钢琴、提琴、管乐、独唱5科,只定毕业标准,不设置毕业年限,凡修了所规定的课程即可毕业。音乐传习所成立以后,除了教学以外,最主要的活动就是大量举办音乐会。为此,萧友梅特地组织了传习所的管弦乐队。音乐传习所先后组织了约40场音乐会。

“有意思”社团哪家强1

1930年3月29日,国立北大音乐学会正式成立。从北京大学音乐团到音乐传习所,再到音乐学会,北大初期的音乐教育发展道路虽然曲折,但始终与音乐社团相伴前行。音乐社团极大地推动了学校的音乐教育,丰富了师生的校园文化生活,给师生带来了美的陶冶。

体育会

1917年冬,北大成立了第一个体育会,随后又成立了一些如体育促进会、体育运动研究会等社团,其主要目的就是要强化包括军事教育在内的各项体育运动。

过去北大的学生并不重视体育,所以学生中弱不禁风、老气横秋的人有很多。虽然京师大学堂时期也有足球队,也举办过体育活动,但是普及性很差。蔡元培对新生谈话时说:“本校今后对体育将特别注意,外曾传有‘北大老,师大穷’的话,今后虽不希望夺得何种锦标及多‘美人鱼’,总希望不致如‘学问了得,身体完了’的惨痛结果。”1922年,学校体育会举行中断6年的体育运动会。此后北大的体育设施不断完善,体育课被列为学生必修课。

军事训练也是北大体育活动的一部分,除在校内组织训练外,还经常组织到野外进行各种训练。以强身健体为目的,一些社团还经常组织一些夏令营、郊游、植树等有益活动。每逢寒暑假,各系师生都会自发组织起名目繁多的考察团和调查团,奔赴祖国四面八方,三山五岳都留下了北大人的足迹。时至今日,在野外跋山涉水依然是许多北大社团的常规活动,比如大名鼎鼎的山鹰社和自行车协会,或许这就是百年体育精神在北大人身上的代代传承。

责任编辑:马春梅

上一篇: 社团新风
下一篇: 真刀真枪的毕业设计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