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密码:从“导学关系”到学术合作

作者: 马冬昕

在学术生涯中,如何与导师和合作伙伴有效沟通、建立良性互动,是每位学生的必修课。

谈到争取导师的支持,有同学说,自己跟导师的沟通好像存在障碍,经常难以完成导师布置的任务,更不知道怎样向导师表达不同的观点,或者提出建议。

我在学业咨询中经常遇到这类“导学关系”问题,其核心其实是如何有效地进行人际沟通。

举一个常见的例子:导师让你做A课题,但是你不愿意,不能简单说一句“我不想做”来拒绝导师,更不能阳奉阴违,指望通过不断拖延来把这件事情拖没。

首先,要给出“不想做A课题”的合理原因。

原因一:我不想做A课题,因为我注意到这个课题已经有很多人在做了,比如某些论文。如果再做,似乎缺乏足够的创新性。

原因二:我不想做A课题,因为它的难度较大,而我现在能力有限;如果去学新知识,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可能会耽误进度。

原因三:我不想做A课题,因为它需要某某实验条件或仪器设备,而课题组暂时无法满足这些要求,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都比较高(给出具体数值更好)。

原因四:我不想做A课题,因为它的研究周期太长,我做了一份详细的研究计划,包括L个阶段、M个步骤,预计花费N个月。

当然,这些原因的提出,都需要经过深思熟虑,不只是为了说服导师,更是为了帮助自己厘清思路,避免“想当然”,草率下结论。

其次,要给出多种替代方案,供导师进行比较,做出选择。

比如,“您想让我做A课题,但是,我经过调研和思考,更青睐B课题或者C课题”。然后详细说明理由:B课题或者C课题在哪些方面优于A课题,现有的实验条件和自己的研究基础更适合开展B课题或者C课题,等等;最后,提出自己的研究计划,请导师予以指导。如果导师对此表示犹豫,可以退一步说:“我能否在做A课题的同时,也着手准备B课题或者C课题?”如果评估导师给定的课题难度太大,很有可能在毕业之前做不完,不妨选择“两条腿走路”,同时做一两个简单的课题,增加按期毕业的“保险系数”,也让自己心安一些。当然,为了不耽误A课题的进行,这也需要额外投入更多的时间。

另外,要主动跟导师交流,定期汇报工作进度,认真对待导师的建议或者分配的任务,及时反馈,形成“闭环”结构。

比如,课题进展不顺利,导师在组会上建议“跟某某师兄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回去看一下某篇文献”或者“看看能否找人合作”。做完这些之后,要及时向导师汇报:“我和某某师兄讨论了这个问题,认为有L种可能,我们设计了以下M个实验,打算验证一下。”“我根据您的建议,查阅了这一研究领域的多篇文献, 发现有N家单位可能跟我们开展合作,正在进一步筛选,到时候请您帮我联系一下。”这样既可以使导师多一分掌控感,知道你日常都在做什么,遇到了哪些困难,以及还需要导师为你做什么,又能够督促自己减少无谓的拖延,思路清晰、有条不紊地推进课题。

谈到学术合作,又有同学说,自己对合作伙伴不满意,对方做事情太拖延,耽误了课题进度,应该怎么办呢?

读博期间,我也曾经遇到过拖延的合作伙伴,明明谈好月初能完成任务,对方非要拖到月底,甚至下月初才能完成。我是个急性子,在等待的过程中心急如焚,就一次又一次地催促,但效果并不好,对方好像也“疲了”,到最后短信不回、电话不接,仿佛人间蒸发了一般。我当时觉得非常苦恼。

现如今,时过境迁,我回想起这段经历,产生了一些新思考。

一方面,应该慎重选择合作伙伴。在确定合作伙伴之前,可以请导师帮忙联系,先多找一些潜在的合作伙伴,通过进一步接触与了解,评估对方能否满足合作课题的需求,也判断对方为学是否严谨认真,做事是否稳妥靠谱。然后,基于以上信息,从中选择一位较为合适的合作伙伴,彼此商定如何开展学术合作。这时候,不妨将“丑话”说到前头,约定的期限是什么时候,逾期会导致怎样的后果。比如,研究领域竞争激烈,同类论文有可能被抢发;又如,导师的基金项目要结题,自己面临毕业答辩,等等。总之,要有理有据,使对方与自己站在同一阵营里,共同为课题的进展负起责任来。

另一方面,也不要过分焦虑。当学术合作遇到困难或者出现分歧时,要尊重和信任合作伙伴,以积极的态度来解决问题。

我曾经跟一位好朋友抱怨过合作伙伴拖延的事情。她读文科,对我的研究课题完全是个外行,看到我如此着急,就好奇地问:“你预计你的合作者会拖上多久?半年,或者一年?”

听了她的话,我意识到,是自己过度焦虑了,就笑起来,说:“哪有那么夸张,顶多也就一个月吧。可能原本需要一个月就能完成的工作,他得做上两个月。这样看来,最坏的结果,无非就是我的课题比预计的时间晚一个月完成,那我是可以接受的。”

其实,将很多问题真正剖开了看,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严重。

有一次,我参与组织一场学术活动,开场前半小时,突然发现自己忘记给嘉宾准备饮用水了,就跑到附近的超市去买,结账时,又赶上了排长队。当时,我真是心急火燎,一边站在队尾等待,一边不停地盯着手表看时间。轮到我结账的时候,我发现,其实比预计的时间也就多花了五分钟。这使我意识到,很多时候,“事情进展不顺利”给我们带来的麻烦主要是烦躁的心情,并非糟糕的结果。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课题推进并不是一件可以精确规划、严格掌控的事情,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许多不尽如人意的情况。因此,在“尽人事”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听天命”,适当降低自己的心理预期。如果实在着急,不妨选择在等待的同时开展新的课题,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责任编辑:贾倩颖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