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异不是鸿沟,是共生的土壤
作者: 匡晓莉莉和李桑是一对大学生情侣。莉莉最初被李桑吸引,正是因为他超强的规划能力。莉莉还记得,那是一次班级出游活动,同学们大多散漫无序,唯有李桑提前精心准备了旅行攻略。他不仅带着大家沿着规划好的路线游览,还贴心地设置了沿途的休息点。旅行接近尾声时,李桑又根据攻略,带大家去了一家极具特色的餐厅用餐。那次完美的出游体验,让莉莉对李桑的好感倍增,觉得他非常可靠,给人满满的安全感。
“计划狂魔”遇上“即兴玩家”
莉莉与李桑在一起后,经常去各地约会、甜蜜打卡,留下了很多美好的记忆。但随着两人的关系逐渐稳定下来,莉莉开始感觉到有些不太对劲。李桑是一个对所有事情都有很强规划的人,同时他也很难忍受自己的计划被打乱。而莉莉是一个喜欢说走就走的随性之人。外出旅游时,即使莉莉已经表现出疲惫,李桑仍会坚持按照攻略前往下一个地点;有时莉莉兴致很高,想在某个地点多停留一会儿,但是李桑却不停地催促,不断强调诸如“赶不上车”“再不走就错过下个景点”之类的理由。
每次出行,身边的李桑都像个精准的定时闹钟,随时“滴滴答答”地提醒着进程。热爱自由的莉莉感到每次情侣约会都像完成“KPI”,因而兴致大减。
理性直男“好心办坏事”
在同学们的眼中,孙文和郑晗堪称模范情侣。孙文感性细腻,郑晗理性通达。然而,在相处过程中,两人也常常发生冲突。最近,孙文在社团中遇到了一些人际关系上的矛盾,感到非常苦恼,于是向男友郑晗倾诉。郑晗非常耐心地倾听,随后给出了几条建议。孙文却对此感到不悦,因为她原本只是想在倾诉后获得一些心理和情绪上的支持。如果郑晗能表达心疼和理解,给她一个温暖的拥抱,孙文的情绪就能平复下来。但郑晗却理性地分析这件事中每个人的立场和态度,告诉孙文如何做得更好。这让孙文觉得郑晗像是在教她做事,甚至觉得自己被忽视了。
在郑晗看来,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孙文需要,自己都会停下手边的事情,认真倾听并为她出谋划策。自己本是一片好心,结果常常是越分析孙文越暴躁。孙文需要的是情感共鸣的温暖港湾,而郑晗的关心建造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他们就像站在不同频率的星球上,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爱。
用MBTI看懂亲密关系中的冲突与和解
亲密关系中的摩擦难以避免。当我们因伴侣理性分析而感到被冷落,或因对方的随性而为而烦躁时,或许可以试着从MBTI心理类型理论中找到共鸣。这套基于荣格心理学的工具,能帮我们理解冲突背后的思维差异,让相处更有“解题思路”。
MBTI基于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心理类型理论,包括内倾(I)与外倾(E)、感觉(S)与直觉(N)、思维(T)与情感(F)三对心理态度或功能。荣格的追随者迈尔斯母女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判断(J)与感知(P)维度,编制出MBTI测试。通过填写问卷,可以得到一个由四个字母组成的心理类型,如INFP或ESTJ,这四个字母分别代表个体对待世界的基本态度、收集信息的方式、做决策的方式以及对待外界和处世的方式。
外倾(E)与内倾(I),也就是我们常说的“E人”和“I人”,并非简单地指一个人内向或者外向,其本质是区分个体注意力的集中点和精力来源。荣格认为,内外倾其实是个体最基本的心理态度。外倾的人更关注外部环境与外部客体的需求,内倾的人则更倾向以主观和内在因素为导向。比如,“E人”下班回家可能会滔滔不绝地分享琐事,而“I人”若疲惫时没及时回应,易被误解为“冷漠”。其实,“I人”并非不关心,只是需要独处恢复能量。化解矛盾的关键在于“给彼此留空间”,“E人”要学会观察伴侣的“电量”,“I人”则主动传递“我在倾听”的意愿,以减少“频道错位”带来的误会。
感觉(S)与直觉(N)是根据个体获取信息的方式分类的。感觉型的人主要通过感觉和知觉刺激获取信息,而直觉型的人擅长捕捉抽象关联,更依赖灵感和趋势。思维(T)型与情感(F)型的个体差异在于收集到信息之后做决策的方式不同,大致可以对应我们常说的理性和感性。案例中的孙文是情感型,而郑晗则是思维型。情感型的人更容易被关心和支持所安抚,而擅长理性思考的思维型人则更倾向于诉诸逻辑和理论,帮助对方理清事实脉络。因此,当郑晗理性地分析问题时,孙文会感到被说教,而孙文的感性回应也让郑晗觉得“不靠谱”。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在亲密关系中,要学会切换“沟通模式”,用对方更能接受和理解的方式去解决,才能有效避免冲突。

最后一组心理功能判断(J)与感知(P)则反映了我们对待世界的方式。判断型的人倾向于计划和判断,而感知型的人则更注重感知和体验。例如,半夜,感知型的人可能会突然推醒伴侣说:“你听,外面下雨了!”这时候判断型的伴侣会气呼呼地回答:“你为什么不能自己去关窗户,非得把我叫醒!”这场冲突源于双方处理信息的方式不同。感知型的人叫醒伴侣,仅仅是表达“外面下雨了”这一事实,或许是听到了雨声,或许是感受到凉意;而判断型的人听到“下雨了”,会迅速进入到行动模式,将“下雨了”自动翻译为“该去关窗户了”。
此外,判断(J)与感知(P)两种类型的人还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差异就是计划性。在案例中,莉莉喜欢随性而行,而李桑则享受完成计划的成就感。应对这种冲突最简单的原则就是“找回初心”。两人最开始彼此吸引,应该是体会到对方的行为模式带来的美好体验。莉莉被李桑的规划能力吸引,而李桑也欣赏莉莉的随性洒脱。他们可以尝试拓宽自己的视野,更多地去体会对方的行为方式带来的乐趣。
从“频率错位”到“优势共振”
在荣格看来,每种心理类型并无优劣之分,但每个心理功能的发育质量是有差别的。当某种心理功能发展水平较高时,个体就能享受到这种心理功能带来的好处。对于处于亲密关系中的伴侣来说,如果彼此的心理功能类型一致,固然可以减少很多冲突,但当心理功能不一致时,善加利用反而能让对方的优势功能弥补自身的短板。
白璐和林希是一对情侣。白璐有很强的直觉和创造力,而林希则执行力很强。他们组队一起参加学校的心理微电影创作大赛。在策划阶段,白璐找到了一个新颖的主题和切入点,并且在制作大纲时提出了许多新点子,让整部作品充满创意。林希则对电影项目进行了细致规划,敲定各项细节,提前规避可能出现的失误,并在微电影制作完成后逐帧检查成品。最终,他们的作品获得了很好的反馈。白璐感叹,如果没有林希的执行力,不会有这么精美的作品;林希也肯定了白璐的努力,要是没有她的巧思,作品的艺术性会大打折扣。
白璐和林希的成功秘诀在于他们找到了“差异共振”的节奏。白璐用直觉拓展认知边界,林希用执行夯实理想根基。在亲密关系中,差异并非鸿沟,而是共生的土壤。通过理解彼此的心理类型,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对方的优点,包容对方的不足,并通过互补带来“1+1>2”的效果,让亲密关系更加和谐美好。
责任编辑:贾倩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