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儿时兴趣到大学专业

作者: 苏文平 王章陶

认识自我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我认为其本质是建立在对世界的认知上。所以,即使到了现在,我依然不敢说很了解自己。

实验初体验

2002年,正在读小学一年级的我,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一款电动船,从此便开始迷上了制作电动船。当时的我一点理论知识都没有,完全是在实践中摸索。材料用了很多,但做出来的电动船不是在水里打转,就是干脆不动,可我一点也没有气馁。那年暑假,大街小巷流行一种小风扇,我灵机一动,试着把小风扇当作推进器安装到了船尾,小船居然轻快地跑了起来。这让我大为不解:为什么之前的船没有跑起来?原来之前船上的螺旋桨用的是从“竹蜻蜓”上拆下来的那种很大的螺旋桨,看来小电机只能配小螺旋桨——这是我从多个试验中得出来的结论,我把它命名为“小桨原理”(事实上前人早就发现了这个原理)。那段经历是我对科学认知的一个雏形,我第一次感受到发现一种新现象并进行逻辑推理与认知的乐趣。

初中时,我开始参加科技类比赛,逐渐对自己以后的发展方向有了一点想法:想从事科学研究或科技类的专业。2008年,我和同学报名参加学校组织的科技创新大赛,针对全自动洗衣机的废水利用问题,我们设想了一种装置来收集废水并用于家庭卫生。为了与全自动洗衣机配套,这套装置要能够自动运行,于是我想到了在《电子技术易读通》中学到的继电器。应用继电器原理,我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凭借这项发明,我们获得第24届重庆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我也荣获了第二届万州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区长奖。那是我人生一次非常正式的比赛,它修正了我对科研的认识。此前,我只是单纯觉得做科研很好玩,但在与院士、专家们的交流、答辩中,我意识到科研需要极度严谨和细致的逻辑推理。回校后,我摒弃了以玩乐为目的的想法,开始刻苦钻研。但当时我对自己未来想读的具体专业仍没有认知。

寻方向

升入高中后,我报名参加了第27届重庆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我们的作品是“智能化林区综合信息采集处理系统”。这个项目对我来说,像一个里程碑。我在信息竞赛班花了1个月时间学会了C语言,然后又买了1本单片机的入门书籍,用1周左右啃完书中对竞赛有直接帮助的内容,又花了1周搭好硬件电路,然后编写程序。最终,这件作品在第27届重庆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获得三等奖,并获得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实用科技类专项奖。

在参加科技创新的同时,我有幸通过了“雏鹰计划”的选拔,进入西南大学重庆市应用化学重点实验室跟随研究生学习,在那里第一次接触了许多高、精、尖的科技仪器。在西南大学刘昌华教授的指导下,我和组员们跟随研究生师姐们一起进行新型抗菌药物——有机磷酸锆载银抗菌剂的研发与测试。此前师姐们已经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我们在自学补充了相应知识后参与实验。

时值寒假,我和队友待在实验室里,面对着上千个接种孔,拿着移液枪一个个接种细菌。实验结果出来后,大家又忙着分析、讨论、撰写报告最后,我作为项目组主研人向专家组汇报了课题研究情况,并顺利通过了答辩。

高一的科技创新大赛结束后,因对单片机系统和电子硬件电路的熟练运用,我被邀请参加学校的机器人社团。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参加了RoboCup机器人大赛,这是全世界范围内的机器人大赛,有超过4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赛。在这次比赛中,我们队团结协作,不负众望夺得了小组赛和联队赛“双冠军”。 赛后,我又投入了第十三届全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的备战中。由我主要设计制作的“和谐社区建设者智能机器人系统”能有效解决社区车辆乱停乱放、社区噪声、社区环境监控问题。在这套系统中,我将数学中的极坐标系和统计学知识应用到了汽车检测中,创造性地运用超声波传感器配合舵机实现对三维空间的物体的扫描。这套系统也因此获得了重庆市青少年科技创新一等奖,并获得第十三届全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二等奖。

高考后填报志愿时,我考虑过3个专业方向,分别是“材料化学”“生物”“自动化”。它们都是在我想继续从事科学研究的框架下去考虑的,但我对这三者的认知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上。我对生物学和化学知识的认知主要来自课本和考试,当时觉得生物和化学都很有趣,实验有成就感,而且考试不难。对自动化的认知则来自参加过的众多科技类比赛经历,当时父母还提过其他几个专业,例如金融、经济、医学等供我参考。但最终决策时,我还是选择了自动化专业,尽管有人戏称这个专业是“万金油”专业,因为它既涉及软件也涉及硬件知识,但我选择它的原因也正是因为其发展口径比较宽。

选择的自由度

现在看来,在保持人生未来选择自由度这点上,我没有发现比自动化更好的专业。除了课程以及辅修双学位和参加各种比赛的压力让我过得比较充实外,自动化专业于我而言确实是一个非常适合的专业。本科4年,我们不仅学了两个学期的大学化学、大学物理,还学了机械设计课程,连软件计算机专业所学的编程语言我们也学了3门,此外还有电子信息专业的信号、电路、模电数电等知识。因为对机器人研究领域感兴趣,在大二结束时的小专业方向选择上,我选择机械电子工程作为自己的专业方向。

认识自我和他人、社会有一个很快速的方法就是独立生活一段时间。大四时,我去日本交换学习半年。在日期间,我发现日本大学的教学模式和日本学生的求职经历与我们都不太一样,比如日本的大学是以问题为导向,注重跨学科融合,老师主要起引导作用,同学们在自主探究中提升批判性思维。日本企业尤其看重求职者在学生时代的经历,不只是专业课的学习,还有如何自主参加活动或项目,是否通过与他人协作取得成果等。

大四面临保研选择时,我清晰地认定了应该先选择导师,再选择专业。因为硕博阶段的学习和本科期间的学习存在很大的不同,本科阶段最重要的是掌握好基础知识工具和技能,具备基本的知识学习及学术能力,这一阶段最需要的是有发自内心的兴趣。而硕博阶段,导师的影响远大于专业知识学习的影响,这一阶段更重要的是找到一位互相欣赏,具有认同感、信任感的导师,在其带领下接受系统专业的学术训练,博士阶段更是如此。

就这样,我最终选择了继续在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就读,因为这是我导师所在的专业领域。所以你看,人能保持修正自己过往决策的能力是多么有必要。

责任编辑:刁雅琴

苏老师点评:

王章陶是一类非常典型的北航理工科男生:从小热爱科学、长大学科学。他真的特别幸运:小学期间感兴趣的事情,成为大学的专业,并且延续到了自己的研究生及博士阶段。

在我的本科生学业规划课堂上,有位同学曾将同学对专业的认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绿谷”式的人。绿谷是热血漫画《我的英雄学院》中的主角,他兴趣突出,从小就有明确的目标,知道自己要什么,并一直朝着梦想去努力。第二类是“孙悟空”式的人。一开始懵懂无知、迷茫不知所措,性格甚至还有些顽劣,但好在精力旺盛,即便起初选错行业,做了弼马温,但吃亏后能重新走上取经的正道,最终成为斗战胜佛修成正果。最后一类是“鸵鸟”式的人,逃避现实、被迫选择。

大部分同学的专业认知可能都类似“孙悟空”的经历,在一些必然及偶然因素的影响下,不断探索、实践获得。从王章陶的分享中,我们不难看出,他应该是“绿谷”式的人。可即便从小就对科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真正找到自己的专业方向,王章陶也经过了持续的探索、投入和反复的思考。本科毕业前,他对自己未来的事业方向的思考是希望从事机器人研究相关的工作,具体到与教育培训领域相结合。硕博阶段,王章陶的专业认知之路仍然没有停止:他继续通过海外交流等活动进行探索,不断地对学科的发展与应用有了新的认识,可见探索兴趣的重要性。

希望同学们能从王章陶的故事中有所借鉴,及早通过多维实践,对自己可能选择的专业方向开展探索活动,早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

上一篇: 差异不是鸿沟,是共生的土壤
下一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