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担工

作者: 汪兆兵

大哥个子不怎么高大,却有着超过一般人的负重挑担的能力,是一个能干的山里汉子。

大哥的脚步不是很快,却稳重有力,很有节奏。大哥挑担靠的是忍耐和毅力,他常叮嘱我说,有时候苦和累咬一咬牙就挨过去了。

那时候,村代销店的百货都要到公社供销社去挑,要翻一座高山。说是五里地,其实远不止这个数。挑货最怕的是挑酒,扁担两头各挂上一坛金刚刺酒,光是酒就有四十五斤,加上坛子有一百多斤。装酒的坛子底面小,坛身又高,若在路上碰到石块什么的,坛中之酒就会洒出。大队里开代销店的村会计,是位精明能干的中年人,看中了大哥的忠诚老实和吃苦耐劳,每次都叫他去供销社挑酒。

大哥到供销社领出两坛酒后,用青麻布袋装好,打好死结,将扁担穿进麻布袋系牢。他手拿搭柱,将搭柱往地上一戳,脖子钻进扁担底,“嗨”一声挑起担子站起来就走。大哥说,这“嗨”的一声是关键,不仅借力,也壮胆。而且是挑担开始的号子。挑担靠的是力气,没有一定的体力根本不行!这声音不响亮不行!

大哥一鼓作气挑上一段路后,肩膀疼了,双脚酸麻了,就要歇歇了。他便选择一个靠坡的地方,将担子的一头往坡上靠,用搭柱代替肩膀顶住担子。他的双手抓牢扁担和搭柱,肩膀就可腾出歇息一下,人却时刻不能离开担子。

那时候,队里许多人都争着去挑货,一来挑担是包工的,一担几分工,二来时间可以自己安排,可早去早回,也可晚去晚回。一般一天挑两担就差不多是一个整劳力的工分了。

大哥有时候为了给代销店赶货,也为了自己多赚工分,一天挑四趟,相当于挑着重担爬了四座高山,体力消耗可想而知,时间也比较紧张。大哥时而快步如飞地赶上一程,每当他挑着担子吃力地爬上山顶时,便会找个平地卸下担子,将自己的衣服脱下来,用双手使劲绞去汗水,只见那汗水哗啦哗啦地往下流。之后,他重新穿上衣服继续赶路。挑着担子翻下山岭就轻松得多,但是眼睛还得小心翼翼地盯牢山路,千万不可滑倒。

有一次,第二生产队里有个大块头嫌和大伙拢一块儿干不自由,多次去村代销店要求去挑货。村会计无奈只得叫我大哥让步。那大块头开头挑了几担食盐和白糖等杂货外,没出什么事,也出不了什么事。村会计觉得他块头大,力气大,肯定也无妨,就让他挑酒了。

那一天,他大汗淋漓地将一担酒挑到村代销店门口,挑进大门进了房间,他的担子前头已经进了房间内,而担子的后头仍在房门外。此时,他的左脚已经迈进了高高的木门槛,右脚正欲迈进时,不料那担子后头的一坛酒随着惯性摇晃着撞上了房间的木板壁,只听“砰”的一声,坛子破了,酒哗哗地流了出来。已经在房间内的另一坛,由于房外的坛子轻了失去平衡,也一下子掉到地上,“砰”一声破了。

后来,村会计自己按批发价赔了酒钱,扣掉了大块头这次挑担的工分。大块头的挑货生涯结束了。

打那以后,这挑货的事又落到了大哥头上,村里许多想去挑担的人也不敢争了。大哥的名气愈来愈大,全村的人都叫他“老挑工”。

大哥就是这样,遇到代销店进货就去挑上一两担,平时仍在队里赚工分,还起早摸黑地割牛草承包饲养了队里的一头黄牛。他的时间都用在如何赚工分这件事上,比别人多流了不少汗水。大嫂在最小的孩子九虚岁的时候因心脏病突发离世,大哥面对现实,咬着牙终于把一男三女拉扯成人,培养出了几个名校高才生。

现在,四个子女早已成家立业,六十多岁的大哥该享福了,可他仍在辛勤地劳动着,用自己的双手,在山坡上,在田地里忙碌着。

(编辑 兔咪/图 槿喑)

上一篇: 微光
下一篇: 在村子里走一走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