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雅”育美绽芳华
作者: 李敏一、锚定实践起航的时代方位,强调从时代角度看待实践背景
(一)紧跟时代步伐,践行国家育人理念新征程
为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发展素质教育,进一步强化学校美育育人功能,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育人的教育体系,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2023年12月,教育部继续颁发了《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等系列政策文件,旨在把美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和把美育融入教育教学活动的各环节,实现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的功能,潜移默化地彰显育人实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打造教育品牌,以朴雅教育育人体系为基石
学校提出的朴雅教育理念是紧紧围绕国家教育方针政策下形成的校本特色育人理念,旨在培养“健康体魄、质朴品性和优雅气质的朴雅学子”,对“优雅气质”提出了具体的“五雅”目标:雅志、雅识、雅趣、雅言、雅行。朴雅教育体系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系统课程与文化活动,推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特别是在美育方面,提出了综合改革的实践思路。
本案例旨在展示朴雅教育体系下,如何通过美育综合改革实践,系统推进学校美育育人途径,营造良好学校美育文化浸润环境,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实现“五育并举融合育人”目标。
二、构建全方位教育改革路径,突出教育改革方面的重点和系统性
(一)美育场域构建:打造朴雅美学空间,释放艺术感染力
1.雕琢独具匠心的艺术审美创想空间
学校非常注重优雅艺术环境和空间环境营造,通过优雅的环境影响每一位学子。走进校园,学校建筑古朴高雅,楼宇间园林相间,园林中有高雅的雕塑和小型景观间立其中,置身其中,仿佛走入古朴的大学校园,书香浓郁,鸟语花香;学校设有艺术展览空间,这个空间内用于陈列师生艺术作品和精美的手工制品,以及举办各类丰富多彩的艺术展览,在这里,每一幅作品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为观众带来视觉上的享受;艺术化处理的文化宣传栏,以独特的魅力让每一面墙都述说着特有的故事。优雅的艺术环境,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欣赏自然、艺术和文化中的美,提升对美的感知、逐渐形成良好的审美眼光和思维。
2.搭建启智润心的朴雅艺术研习空间
为开展丰富校园艺术活动,举办各类艺术比赛、展览、讲座和演出等,学校为学生提供了开展学习、展示、实践的艺术空间,有多功能表演厅、舞台、艺术类学习功能室、排练室等,同时,学校配置了现代化教学设施设备,为学生开展艺术类学习、浸润活动和实践提供了现代化艺术学习的场域空间。
(二)课程立体赋能:深耕朴雅3D课程,开启全维育人新篇
课程是学生艺术素养形成起点和落脚点,学校积极推进国家艺术课程建设,同时,积极推进以构建学文、学理、学艺、学礼为主题,以涵养“五雅(雅志、雅识、雅趣、雅言、雅行)”人生气质为核心的校本“五雅”特色课程建设,从基础型(国家课程)拓展型、探究型等三大类型课程出发,系统建设“雅趣”课程系列,即朴雅美育浸润课程,把美育理念融入课程设计,通过课程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1.夯实限定拓展型课程,筑牢校本艺术教育普及根基
拓展型课程是学校着眼于培养、激发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办学特色形成,体现不同基础要求、具有一定开放性的课程。限定拓展型课程是全体学生限定选择修习的课程。在朴雅理念下学校开发的“雅趣(艺术)课程”模块中,开发的限定拓展课程有:口风琴、轻黏土、茶艺、电脑绘画、影视欣赏等。
2.坚持午间浸润课程,开启艺术融入生活美好篇章
午间浸润课程(午间10分钟微课程)是学校限定拓展课程的一个部分,也是学校特色课程部分,专设了内容丰富的艺术版块,其中包含了艺术欣赏、戏曲天地、相声说唱、手工制作等相关栏目。每周2节课,六年就是432节课,通过系列课程,可以提升学生视觉、听觉的审美体验,积累丰富的美学知识,可以说浸润课程就像春风化雨,渗透和影响着学校的每一位孩子。
3.聚焦自主限定课程,点亮学生特长爱好发展灯塔
自主拓展课程是社团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自主选择修习。学校开设的课程有合唱、儿童戏剧、语言艺术、舞蹈、表演唱、儿童剧、管弦乐、语言艺术、书法、国画、剪纸、陶泥等。
4.建设特色探究课程,让艺术生活变动灵动多彩
探究型课程是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发现和提出问题、探究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与创新精神、研究与实践能力、合作与发展意识的课程,是学生限定选择修习的课程。学校积极结合节日、节气、其他文化活动,以项目化学习为载体,通过跨学科方式,实施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融合。从而开展了大量的实践活动,如《端午节中华情》《九天揽月逐梦中秋》《福虎送春趣味元宵》等。
(1)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驱动的跨学科活动,筑牢民族文化认同根基
学校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传统美德等融入学校文化,融入德育系统、美育系统,传承好中华优秀文化传统,让学校文化打上中国底色,传承好中国基因。如:学校在中秋节开展“悠悠中秋意脉脉中华情”综合实践活动。为让孩子们了解我国丰富的中秋节历史渊源及风俗习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爱父母、爱家乡、爱祖国的感情,帮助青少年增强正确节日文化理念。本活动课程把传统文化、亲子活动、动手操作、趣味语文、诗歌传诵、美育活动、家国情怀有机融合一体,创造出让孩子喜闻乐见的多元学习方式,通过互联网把课堂延伸到家庭。有效增强了学生的国家认同感、民族自豪感与历史使命感,自觉以家国情怀养正人格品行。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djya20250401.pd原版全文
(2)凭借“艺术 + ”开启跨学科学习,深度促进多元文化融合与创意生长
学校重视艺术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的有机渗透,以艺术课程教学为依托,开展多元的跨学科主题教学实践。如:以“我爱家乡”为主题的美术跨学科实践活动,本活动是以探究、认识岭南文化而开展的“美术 + ”跨学科学习,它涉及的学科包括了美术、编程、3D打印、科学、音乐、手工,涉猎了岭南地理文化、风俗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戏曲文化和电子科技技术等,以美术成果展的方式,向大家呈现一个以轻粘土为重点材料的立体的“岭南文化”场景,场景中有“岭南主要山脉”“孕育岭南文化的珠江”“具备岭南特色的民居"等等。
在展示环节中,信息科技组的孩子与语文组的同学联手,通过设备改造的方式,制造了“电声卡”,通过“电声卡”给参观者自动播报自己编录的岭南文化、岭南民居、岭南早茶讲解;建模组的同学给大家展示的是一组岭南民居,有耳屋、五角屋、骑楼等等,当然也少不了有东莞的可园;3D打印组的同学给大家展示的是学生制作打印的“桥”和“船”;最有意思的是美术1组的同学,他们用灵巧的双手给大家捏出了一组组形态各异的黏土小人,有的在跳舞、有的在劳动、有的在读书、还有的在打太极拳···美术2组给大家营造的是“广东茶楼”,茶楼不仅有茶,还有点心,“满洲窗”成为最美的装饰,当然要有点“广东粤曲"这才有岭南味。一时间,岭南文化被大家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喜欢上,促进了学生对岭南文化的直观了解。学生通过学科探究活动,展开了探索性、自主性、合作性相结合的研究和学习,获取了高阶知识和思维的发展,促进了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三)文化活力激发:搭建多元艺术舞台,培育学生综合素养
1.打造文化音乐节舞台,全方位强化多元艺术实践熏陶
学校朴雅大德育文化体系中包含了“雅园花开四节”,其中包含了“苏轼文化节”“伯牙音乐节”等。苏轼文化节重点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养成阅读习惯,多形式演绎人文经典作品,提升人文综合素养,学习人文作品的表达艺术美,提升学生人文鉴赏水平。以“2023年苏轼文化节”为例,开展的全校性活动有:儿童诗创作大赛、苏轼诗歌书法考级活动、“一诗词一美食”苏轼美食融创课程、中国写意画作品展、苏轼诗词书法比赛等。年级层面开展的活动有:“我讲苏轼的故事"比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中国诗词大会、中华传统戏剧文化知识竞赛、辩论赛、中国传统民间乐器知识竞赛等,此外,还开展了《走近苏轼》《中国写意画赏析》讲座等。
伯牙音乐节则重点于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才华,陶冶情操,自觉地养成“用音乐伴一生"的生活意识的舞台。以2023年开展的活动为例,开展了“校园十大歌手"“朴雅风采舞蹈大赛"“校园小小演奏家”三个板块的比赛;为全校师生展示了一台以诗歌、舞蹈、音乐、朗诵相结合的综合文艺汇演《荷塘月色》;低年级还开展了班级口风琴比赛、高年级合唱比赛等。
2.深耕非遗文化传承活动,为多元文化注入艺术新活力
除定期开展节文化活动外,学校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学生的文化自信培育,坚持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让学生学习和体验当地的非遗文化、艺术、工艺等,加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的认识和认同,开展了“醒狮进校园”“京剧进校园”“粤剧进校园”等活动,有效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认同。
3.搭建艺术特长生展示平台,深层次强化美育实践浸润
为检阅美育特长生学习情况和特长班教学情况,学校在期末开展美育特长生展示汇报活动,通过开展汇报演出展示活动,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以成果意识推进课程教学发展。不仅如此,特长生往往还要承担学校比赛任务,他们借助赛和展的平台,有效提升了艺术水平和能力。
4.构建高雅艺术欣赏交流场,高起点促进艺术文化发展
为推进高雅艺术学习,学校每年开展“高雅音乐欣赏会”和“艺术作品欣赏会”,通过开展名曲欣赏、名作欣赏、创作故事、艺术知识、参观作品展、听音乐会、艺术文化礼仪等系统学习活动,加强学生对高雅音乐的理解,了解更多的世界宝贵艺术遗产和作品,拓宽艺术视野,提升审美修养。
三、盘点实施收获的斐然成就,聚焦实施后所取得的重要成效
(一)学生艺术素养实现质的飞跃,成绩斐然
学生美育实践场域得到有益建设和拓宽,学校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美育实践活动参与度达 100% ,每学期年级、校级美育实践活动不少于4次,学生通过美育课程,能够多途径参与艺术创作实践和欣赏活动,艺术实践能力和鉴赏能力得到提升,艺术素养不断提高。同时,学生展示了才华和特色,自信心、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也得到不同程度提升。在跨学科融合课程的建设下,学生五育得到融合发展。
(二)学生创新力与想像力大幅度提升,思维活力进发
美育实践能够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创作空间,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学生可以在实践中自由发挥,创作出具有个性和创意的艺术作品,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得到有效提升。
(三)学校朴雅教育特色愈发鲜明,品牌效应凸显
学校课程建设特色逐步彰显,构建了“雅趣”特色美育系列课程、美育浸润系列课程,形成了智慧化评价系统,开展了多个“项目化”和“节文化"为主线的跨学科融合实践案例,五育之间的动态联系,相互作用,促进了融合育人效果,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理解、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等素养。多家媒体对学校的各种艺术活动实践进行过报道,学校被评为东莞市课后服务示范校,智慧评价案例省级获奖。学校艺术成果丰硕,近三年共有160多个艺术作品在街道、市、省获奖。美术跨学科学习、大单元教学经验在市级获奖和做经验推广,多个跨学科案例市、省获奖。粤韵操获市第一名和全省一等奖。多个课程案例市、省、乃至国家获奖。
责任编辑 龙建刚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djya20250401.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