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融合”视域下提升小学生体育品德的教学策略
作者: 葛菁 张柏茂体育教学不仅是技能的传授和身体的锻炼,更是品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在体育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培养合作、竞争、公正、坚韧等品质。因此,在体育教学中确定体育品德教育目标,并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来提高学生的体育品德,是当前体育教学面临的重要课题。
1.注重品德养成,明确教学目标
体育教学品德目标的设定应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性格特点和体育基础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一般来说,体育教学品德目标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详细解释规则、组织规则讨论、及时纠正违反规则的行为等方式来加强学生的规则意识;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竞赛活动,让学生在竞争中展现拼搏精神,并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斗志;当学生在体育活动中遇到挫折时,教师应及时给予关心和支持,帮助他们分析失败的原因并寻找改进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在困境中坚持不懈,培养坚韧品质。
2.尊重个体差异,注重团队合作
小学体育课不仅是培养学生身体素质和技能的重要途径,更是培养学生体育品德的重要阵地。在体育课的团队项目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团队合作,通过团队活动让学生学会相互信任、相互支持,树立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比如,在篮球、足球等团队项目中,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一6人,小组成员需要共同制定战术、分配角色,并在比赛中相互支持,以达到团队目标。同时,在小组活动中注重角色轮换,鼓励学生轮流担任不同的角色,让他们体验不同位置的责任和挑战,从而增强对团队整体运作的理解和支持。在拔河、接力赛等团队竞赛项自中,通过比赛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竞争意识,同时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拼搏精神。
3.创设具体情境,提升教学效果
新课标强调,教学具体情景的创设必须以学段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掌握的水平为依据,教师应该利用情景模拟和实践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模拟的体育比赛中学习如何展现良好的体育品德。通过组织团队比赛、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团队合作、沟通协作等品质。小学低年级应设置游戏化的学练情境,激发学生的学练兴趣;初中阶段应创设比赛情境,促进学生学以致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体育品德教学中,体育老师应当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要善于运用言语激励法,在课堂上对学生做到奖惩分明,根据学生的不同表现及时加以引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品德。在体育课堂上采用语言说教法向学生传达体育品德教育内容具有很直接的教学效果,但单以说教的形式来培养学生体育品德还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教师在体育品德教学中配合体育品德教学情境,在情境的创设中加以引导。
4.把握教育契机,注重过程评价
人无德不立,学生体育品德的锻炼,不仅关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更对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深远影响。在体育日常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将体育品德的培养渗透于每一个环节,还要及时观察学生在团队活动中的表现,通过观察记录、同伴评价、自我评价等多种方式,全面评估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展现出的品德表现,评价内容应包括学生是否积极参与、是否尊重他人、是否勇于挑战自我等,并及时给予学生反馈。
在评价过程中,教师特别需要注意教育的契机,正面引导,让学生在切身体验中感受体育品德教育。如解决学生冲突、学生取得成绩、学生克服困难等。同时,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学会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改进。
【注:本文系深圳市宝安区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五育融合,视域下提升小学生体育品德的教学策略研究”(BAYB2022071)的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钱昭君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djya20250421.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