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家长建立良好关系的“三把钥匙”
作者: 包志华教师和家长作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两大重要伙伴,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建立互信的关系,可以更好地促进双方的沟通和合作,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助力学生健康成长。那么,教师如何与家长建立信任,维持良好关系呢?在我多年的教育生涯中,解锁与家长之间良好关系,靠的是“三把钥匙”。
一、建立信任
(一)建立信任的基础:良好的沟通
在交流中,教师应保持开放、真诚的态度,让家长感受到自己的关注和诚意。除了日常的交流外,定期的家长会、电话联系、微信聊天等途径也是促进双方沟通的有效方式。
(二)建立信任的根本:理解与尊重
每个家庭的教育背景、文化观念都有所不同,教师应充分理解并尊重家长的立场和观点。同时,也需让家长明白,教师的一切教育行为都是出于对学生成长的关心和负责。
班上小浩来自单亲家庭,家庭情况复杂,体会不到家庭温暖,经常惹事,无心上学。基于这种情况,我决定上门家访。通过接触、交流和沟通,我给出建议:大人之间的矛盾和不良情绪不能转移到孩子的身上,孩子需要一个温暖的家。经过一段时间的共同努力,小浩家庭情况有所改善,孩子也变化很大。因此,多和家长沟通,互相理解,彼此尊重非常重要。
二、巧用沟通技巧
(一)倾听
在沟通中用心地“听”与恰当地“说"同样重要。许多时候,沟通不畅往往是因为“说”的人没有感受到对方在“倾听”。因此,学会倾听是良好沟通的前提。
有效倾听能够让人感受到被重视和理解。在与家长的交流中,教师应积极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不随意打断或否定。当我们和家长谈论事情时,要保持专注,认真倾听对方,不仅仅体现在语言行为上,也体现在非语言行为中,例如谈话时尽量在较为安静的环境中,要放下手机或手里其他物品;要和说话者有眼神接触,在听的过程中适当点头示意,表示你正在专注听他讲;不要急于打断他人说的话,对他人的话不要轻易作出评价,要让对方把话说完,避免错误理解对方的意思,或是扰乱他人思路。真正地听明白听清楚,准确把握他人的意思,才会使后续的沟通更为顺畅。
(二)同理心
教师应站在家长的角度思考问题,体会他们的情感,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满足他们的需求。同时教师应学会换位思考,体谅家长的担忧和困惑。
班上学生A在课间休息时被学生B不小心撞到了,我当时查看A并没有红肿疼痛情况,结果A的家长找到B的家长要去医院拍片、照CT,理由是怕有后遗症,B的家长不乐意。为了打破这个僵局,我主动联系双方家长,认真听取双方的述说,体谅家长的担忧和困惑。在我的协调和家长的信任下,双方达成口头协议:学生A去医院拍片、照CT的费用由学生B的家长出。学生B的家长也无异议,提出费用由我转交给学生A家长,双方再无纠结。在整个事件中,我没有去责怪谁对谁不对,而是从双方家长的角度出发,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巧用“第二把钥匙”,和家长能够正常交换信息,交流看法,从而获得相互配合下的解决。
三、掌握方法策略
(一)针对不同背景的家长
针对不同年龄段、文化背景和教育理念的家长,教师应采取灵活多变的沟通方式,确保信息的有效传递。这一点,我在与家长沟通和交流中体会深刻。工作中我接触的家长年龄跨度极大,不同年代的家长想法观念有很大的区别,这就需要班主任提前做好功课,勘酌沟通方式,进行有效沟通,达到育人理想效果。
(二)解决问题的方法
遇到问题时,教师应主动与家长沟通,寻求共同解决的方法。此外,定期向家长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也是提高双方互信的有效途径。同时,我们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沟通形式,例如利用专门的“对话本”来交流意见和感受,用“留言”的方式进行情感的交流;或是利用“书信”,可以做到心平气和,思路清晰,条理完整;也可以利用绘画、音乐等温和地处理情绪,促成心灵的交流,问题的解决。沟通时出现的负面情绪,要疏导而不是堵塞、压制,这决定了沟通是否能继续下去。
(三)自我评估和反思
在日常和家长的相处中要及时交流,不要等矛盾激化或是问题变大时才想起来和家长沟通,教师要定期进行自我评估和反思。我经常会和学校领导沟通,咨询一下有无家长反馈意见。如果有,请领导及时反馈给我,及时反思,改进工作,提高效率。
责任编辑 李少杰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djya20250420.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