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教育视角下小学生产劳动校本课程构建策略分析

作者: 潘倩影

立足于融合教育视角,对特需儿童的学习及成长问题予以高度重视,做好针对性的教育与帮助工作,更加有效地促进特需儿童的成长及发展。在融合教育视角下,学校积极发掘特色劳动教育资源,确保劳动教育工作顺利开展,引导特需学生和普通学生共同参与其中,尤其是对特需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以保证特色劳动校本课程的教育功能、作用得到有效地发挥。

一、融合教育对小学生产劳动校本课程构建的积极影响分析

(一)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及个性化特点

在推进融合教育工作开展时,联系普特融合这一理念,围绕特需学生、普通学生的差异性,打造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使生产劳动教育工作有效开展,符合学生的能力特点,全面引导学生参与到劳动课程活动当中,发挥劳动教育的功能及作用。在劳动校本课程构建时,从普特融合视角入手,把握好学生的个体差异,从学生个性化特点层面入手,使劳动教育与学生能力保持一致性,进一步提升劳动课程教育效果及质量。

(二)进一步强化劳动教育的功能及作用

融合教育理念在生产劳动校本课程开发中,充分关注到劳动教育的功能及作用,为校本劳动课程构建提供参考及指引。在生产劳动校本课程开发建设时,真正地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劳动教育与学生的实际学情、身体状况等做好结合,凸显校本劳动课程的全面性、全员性、适应性,引导每一个学生投入到生产劳动课程及实践当中,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发展学生劳动素养。

(三)为学生参与劳动提供思想支持及行动支持

从普特融合视角入手,推进特色化生产劳动校本课程建设,凸显出以人为本的劳动教育观,为特需学生提供思想支持和行动支持。从思想层面来看,关注特需学生的特殊性,使劳动课程安排及设计更加科学合理;从行动支持层面来看,劳动实践强度符合特需学生、普通学生的发展需要,有助于引导学生参与到劳动实践当中,保证劳动育人功能及作用的有效发挥。

二、融合教育下生产劳动校本课程构建策略分析

(一)立足融合教育理念,把握生产劳动校本课程实施条件

小学特色劳动校本课程的构建,以融合教育为切入点,凸显生产劳动校本课程的功能及作用,并在融合教育理念的指引下,保证校本劳动课程得到有效地实施。融合教育理念与生产劳动校本课程的结合,把握二者之间的关联性,从互补和促进层面入手。互补方面,强调生产劳动校本课程构建的针对性,使“教”与“学”做好紧密结合,发挥生产劳动教育课程的教育功能与作用。促进层面,以生产劳动校本课程的构建为主,引导学生参与到生产劳动学习及劳动实践当中,促进学生劳动能力、劳动素养的培养。

在融合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关注学校自身的条件,以学校作为融合教育的平台,并在打造生产劳动校本课程体系时,凸显融合教育这一理念,保证后续实施工作的顺利开展。生产劳动校本课程建立时,一是劳动内容的设定,关注学生实际学情、身体状况等因素,选用难度适中、形式多样的课程内容,满足不同学生需求。二是以融合教育为切入点,构建完善的组织及引导模式,设置专门的领导小组,为生产劳动校本课程建立提供帮助及支持,对学校劳动教育资源予以开发及运用。三是加强融合教育的协调及指导工作,使融合教育理念在生产劳动校本课程中得到贯彻落实。这一过程中,联系特需学生、普通学生的情况,对学校生产劳动资源予以有效地运用,区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使劳动强度、方式适应每一个学生的情况,以此带动生产劳动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保证学生能够在参与校本劳动课程及实践中,并对学生的劳动能力提升、劳动素养培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有效利用校本资源,推进劳动实践活动开展

小学生产劳动校本课程的构建及实施,围绕学校已有的资源,将其融入到课程体系当中,并积极推进劳动实践活动开展,凸显劳动教育的实践性特征。在融合教育理念的引导下,教师在劳动教育中扮演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生产劳动校本课程为载体,有效组织学生参与到劳动当中,保证劳动教育开展的效果及质量。

融合教育理念与生产劳动校本课程的结合,积极开发校园内的劳动资源,落实劳动实践教育。如立足于学校特色资源的开发方面—校内5A小农田,以此为切入点,打造生产劳动教育模式。在校内种植劳动项目开发时,结合小农田面积的大小,联系区域气候环境等因素,以生产劳动的方式,实现特色化校本课程的建立。在这一过程中,融入项目化生产劳动教育模式,实现生产劳动课程的有效推进目标。

我校有超过1000平方米的小农田,组织学生参与种植生产劳动,以凸显劳动教育的实效性。在生产劳动活动开展之前,对特需生、普通生的实际情况做好分析,之后采取差异化分组的方式,组织特需生与普通生相互合作,共同参与到生产劳动中。以种植蔬菜劳动项目为例,在特色劳动校本课程构建时,可以从以下环节入手:

环节一:种植方法、技术内容的学习。组织特需生、普通生共同观看农作物种植方法的相关图片、视频资料,开展理论知识的交流活动,引导学生能够对农作物的种植方法、步骤、重难点等予以掌握。

环节二:科学分组,参与农作物种植活动。引导特需生与普通生的相互交流、合作,以异质分组的方式,保证每一个小组都具备足够的能力,使特需生在普通生的带领下,一同参与到种植劳动实践当中。

环节三:丰收采摘,义卖分享劳动成果。经过种植实践,到了丰收季节,把采摘到的成果进行义卖,与社区居民、朋友一同分享劳动的喜悦。根据特需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参与力所能及的采摘或义卖活动,使其更大限度参与社会活动,体现其价值。

环节四:总结交流,分享种植劳动体验。组织小学生以合作交流的方式,分享参与劳动实践的感受及体验,并在这一过程中,针对特需生发表的想法,对特色劳动校本课程活动开展中的问题、不足做好反思及改进,对劳动项目予以优化和完善。

通过对校本资源有效地开发及利用,凸显学校劳动教育特色,并在融合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引导特需生与普通生共同参与到劳动实践项目当中,增强学生劳动体验感,使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作用得到更加有效地发挥。

(三)建立特色生活劳动项目,促进学生实践力发展

融合教育视角下打造小学生产劳动校本课程,展示教育的全面性,并注重将生产劳动教育课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予以关联,关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及发展。在生活化主题引领下,普特学生相互合作,构建特色化的劳动项目,对学生劳动能力、实践能力予以针对性培养,并在生活化的劳动当中,助力学生的社会化发展。

如以环境为主题建立生产劳动校本课程,将劳动教育与环境问题进行融合,引导学生在实践劳动中培养环保意识。在融合教育理念的引导下,促进学生交流互动,把握劳动教育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联性,进一步丰富特色校本劳动课程的内容及内涵。

以环境保护项目为例,融入项目化教学理念,联系学校的情况以及学校周围社区情况,组织学生参与到环境保护的劳动当中。在劳动项目设计上,围绕垃圾分类、校园环境美化等,组织普特生之间相互合作,引导学生在参与劳动实践中,感受环境与人类之间的关联性,意识到环境保护对人类社会发展起到的重要影响。

借助于特色生活劳动项自的建立,引导普特生共同参与其中,将融合教育理念、环境保护、特色劳动校本课程做好紧密结合,进一步丰富劳动校本课程的内涵,使劳动教育的育人作用得到更好地发挥。

小学生产劳动校本课程体系的构建及实践,注重加强融合教育理念的运用,关注特需学生、普通学生差异性,建立起完善的校本课程劳动教育体系,进一步提升学校劳动教育的效果及质量。在融合教育视角下,引导学生积极地投入到生产劳动校本课程活动中,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做好紧密结合,真正地发挥特色劳动校本课程的教育功能及作用,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及进步目标。

【注: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研究院立项课题《民族小学生产劳动校本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GDJY-2022-A(LD)-b20)、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融合教育视角下小学生产劳动校本课程构建策略分析0 微认证学校劳动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实践》(课题编号:2023128345)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龙建刚实习编辑 符水婷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djya20250425.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