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小衔接适应性课程实施与效果

作者: 黄艳霞

一、幼小衔接适应性课程实施与探讨

(一)适应新的集体(人际)课程

到了新的集体,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也重新构建。受到身心发展程度、教育经历和社会经验的影响,一年级新生对人际关系的理性认识水平不高。例如,他们有与人交往的需要,但交往技能比较缺乏,与同伴的交往往往停留在表面,离形成有质量的友谊有差距,因此他们有适应集体生活的需要。开设心理健康课或班会课“我是小学生”“快乐的我”“学会合作"等,这些课都可以帮助新生在尊重、分享的气氛中认识幼儿园和小学的差别,进行角色转换,更快地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减少焦虑等情绪。

(二)适应新的学习要求课程

相比于幼儿园,小学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语文、英语、数学及术科等各学科的第一课都是开展学习适应的课程,目的是引导新生爱学习、会学习、勤学习。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遵循小学新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学习过程是认知发展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世界、发展自己,并引起其德、智、体、美、劳多方面结构的变革。到了小学,学习活动逐渐取代游戏活动成为一年级新生主要的活动形式,并对他们的心理产生重大的影响。“创意无限——创造力思维训练”“做个观察小能手”“集中注意,我能行”“培养自律好品质”等心理活动课,有助于学生通过课堂活动适当地掌握一些学习的技能,更快地掌握学科知识。

(三)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课程

1.安全教育课程

受到身心发展程度、教育经历和社会经验的影响,一年级新生对人与物之间关系的理性认识水平也不高。例如,他们可能掌握基本的安全知识,但安全意识较薄弱,不一定体会到安全事故对父母、对自己、对家庭所造成的伤害;他们可能对校园行为规范有初步认识,但属于浅层次的,不一定能明白遵守行为规范对自己成长的意义;进入小学后,学生需要生活自理的内容比幼儿园更多,他们的生活自理技能和心理准备可能存在不足。安全教育课程涵盖自我保护、交通安全、防溺水、防雷电、意外伤害的紧急处理等内容,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我保护技能和意识。由于小学一年级新生的生活经验少,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意识较弱,喜欢参与危险活动,所以安全教育课程是新生入学后适应课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熟悉校园环境课程

这门课程需要教师带领新生到校园各个功能室和场所,例如教师办公室、图书馆、电脑室、舞蹈室、音乐室、田径场等,走一走,同时做介绍,能缓解新生对校园的陌生感,同时让新生对于自己即将进行学习和生活的地方有个初步印象,对于新生建立安全感和日后开展教学活动很重要。

3.生活技能培养课程

相比于幼儿园,在小学需要自己生活自理的内容是更多的,例如喝水、如厕、用餐、穿衣、整理书包、搞清洁卫生、关注自己身体健康状况等,这些生活技能培养会逐步减少教师的协助,所以开展生活技能培养课程是必须的,有助于新生融入新的小学生角色和增强自信心。

二、开展幼小衔接适应性课程的实践效果

笔者所在学校指导一年级教师团队在一周内落实课程实施。一周后,为巩固适应课程效果,促进学生适应的教学内容融入后续各学科教学及德育活动。一个月后,学生已熟悉掌握各项行为规范,对新环境、新学习活动、新集体活动均良好适应。在此基础上,各科教育教学活动顺利开展。适应不良的个案也在课程推进中逐渐减少:入学的第一周,平均每班因上学适应不良而导致情绪问题的学生人数约5-8人;实施课程和后续教育两周后,平均每班适应不良案例人数降至2-3人;一个月后,10个班里7个班已没有适应不良案例,2个班各有1例,1个班有2例;三个月后,10个班里均无适应不良案例。不可否认,适应课程对此有重要影响。

三、改进与建议

为了让适应课程取得更好的效果,提出以下改进建议:(1)小学一年级教师可到幼儿园了解学龄期儿童的身心特点,针对儿童特点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实现科学衔接;(2)鉴于新生身心发展水平存在差异,适应进度不一,除了开展课程,还应发挥同伴互助、家庭配合的作用;(3)课程中关于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与品德形成的内容,在开展课程后,还需要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持续渗透和巩固。

责任编辑 钟嘉仪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djya20250426.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