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小学劳动教育实践路径研究

作者: 陈华晓

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中小学必须开展的教育活动。”教学资源整合理念下的项目式学习模式,重在激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动性,促进学生深度学习、自主探究并创造学习成果,从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训练解决问题的高阶思维。以下将基于本校“粽香习俗迎端午,劳动共尝非遗味”项目式劳动实践案例,研究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小学劳动教育实践路径。

一、确定项目目标

本项目学习目标的确立,围绕《义务教育劳动技术课程标准》及《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导精神而定,致力于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所定目标有: ① 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 ② 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③ 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我们的节日·端午”的理解和热爱。具体依据是:首先基于技能习得角度,培养学生劳动技能不仅是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也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该项目,学生将在实践中学会尊重劳动、珍惜成果,为将来成为有责任感的社会成员打下良好基础,由此定得目标 ① 。其次,基于能力培养角度,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和解决问题。通过组织端午节相关的劳动实践活动,如粽子制作,学生能够亲身体验传统技艺,锻炼动手操作技能,由此定得目标 ② 。最后,基于文化教育角度,端午节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本项目旨在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节日庆祝活动,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认同感,促进民族文化传承,由此定得目标 ③ 。

二、设计驱动问题

“提出一个好问题是解决一半的问题”,提出关键性问题能够聚焦学习自标、促进深度理解、引导资源筛选、支持跨学科整合、增强互动合作并激励自主学习,从而有效地整合和优化教学资源的利用。这表明了问题驱动在促进深度学习和批判性思维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提出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能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从而促进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发展。基于上述理念,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与兴趣点,我们围绕“粽香习俗迎端午,劳动共尝非遗味”这一主题,设计了三个核心驱动问题,并分解了子问题。

三、规划项目框架

本项目围绕“粽香习俗迎端午,劳动共尝非遗味”的大主题,分学段分层设计学习任务,各层任务下面还有相应的子任务,每个子任务有不同活动。

四、促进项目实施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自主选题热情。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端午节,各班在节前精心组织了一场“端午节,你想知多少”的主题班会。班会上,学生们围绕这一主题,自主发挥,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如“端午节有哪些习俗?”"为什么端午节要撒雄黄酒?”"端午节为什么要赛龙舟?”“怎样包粽子?”以及“吃完粽子后,粽子叶应该怎么处理?"等。这些问题充分展现了学生们对端午节的多元理解和探索欲望,也成为他们接下来学习的核心和动力,他们选择其中一个问题作为驱动性问题,引导他们深入探究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和相关知识。

2.收集资料,开展跨学科探究学习。确定了驱动性问题后,各学习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始了紧张的资料收集工作。他们通过“走访老街问历史”“听长辈讲端午习俗”"网上寻端午”等多种形式,积极寻找问题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不仅了解了端午节的由来、传说和习俗,还深入探讨了这些习俗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

3.参与实践,提升劳动技能和环保意识。在前期探究学习的基础上,各学习小组开始了第三阶段的项目实践活动。他们结合各自的驱动性问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一至三年级的学生通过制作小书签以历史名人(屈原、伍子胥、曹娥)故事为主要内容,深入了解了端午节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四年级的师生则回顾了班级小菜园的种植过程,整理了种植记录单。五年级的学生在老师和家长的指导下,学习了制作艾草花束和香包的方法。而六年级的学生则与老师一起在校园内开展了“祝‘高中’,品粽香”端午节主题活动,一起包粽子、蒸粽子。

五、展示项目成果

1.创设展示环境,搭建交流平台。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展示学习成果,教师首先在班级内部创设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展示环境。教师在班级布置了展览区域,利用墙面、展板等空间,为学生提供了展示照片、手工作品和文字心得的空间。同时,还组织了班级内部的成果分享会,让学生在课堂上互相交流、学习。

2.拓宽展示途径,丰富展示形式。其一,班级内部先分享:第一学段的学习小组通过拍摄照片记录了制作粽子的过程,以及与家人共度端午佳节的温馨瞬间。其二,校级成果共展览:各班级收集了学生的优秀作品,推荐到学校进行评比展示。其三,线上展示再宣传:学校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这一平台,发布了学生们的优秀作品和心得感悟。

3.给予评价支架,赋能学习品质。一是聚焦“教学评一致性”,确保所有评价活动都紧密围绕着既定的教学自标展开,确保评价结果的有效性,更好地服务于项目设计的初衷——即支持学生的全面发展。二是关注评价的及时反馈:及时反馈有助于发挥评价的实效性,帮助学生了解学习成效,及时调整学习策略。三是促进学生的自我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自我评价中,培养学生主动监测个人学习过程的能力,学生在成果展示的过程中能对成果进行评价,提升了学习品质。

六、评估反思项目

基于项自式学习模式,探索小学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成效显著,实现了全员、全学科、全过程的“三全”目标。通过全程参与选定项目、制定计划、实践探究等,有效提升了劳动教育效果,激发了小学生的劳动兴趣,促进了教师组织劳动教育教学活动,增强了学校、家庭、社会的劳动教育合力。然而,在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一是教师指导不足;二是项目内容偏多,导致班主任在组织评价和整理成果时难以兼顾每个作品,部分学生失去兴致。针对这些问题,建议在设计项目活动时进行精简,考虑教师的指导难度和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示效果,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劳有所获。

【注:本文系2021年度广东省中小学德育课题“新时代广东省学校劳动教育创新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1ZXDY162)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邱丽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djya20250442.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