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体特征的快速阅读训练实践研究
作者: 黄蕴怡阅读,是我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可以拓宽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也可以陶冶我们的性情。《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实验修订版)》提到:“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600字”。这明确高中阶段学生的阅读速度应当大于600字/分钟。提高阅读速度,不仅是为了提高应试能力,更重要是通过阅读能力的培养,提升个人的学科素养。笔者在日常语文教学中以基于文体特征对学生进行快速阅读训练。
一、设置任务驱动阅读提升阅读速度
要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需要学生排除干扰,静下心来阅读文本。笔者会基于文体特征设置有趣的阅读任务,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知道自己要读什么,怎么读,然后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阅读。
(一)阅读后训练复述故事情节。故事情节是小说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途径,中间夹杂着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等内容。教师可以给几个关键词,让学生带着任务去阅读,例如教授鲁迅《祝福》一课时,笔者就提前给学生设计“为祥林嫂写档案”的小游戏,内容包括:祥林嫂姓名、身份、死亡时间、遗产、死亡状态、死亡原因等,引导学生边阅读边对关键词做适当的标注、圈画,阅读限时到后,让每个学生尝试跟同桌进行口头复述故事情节。
(二)利用平板进行限时阅读训练。随着平板这种新技术的应用,笔者以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百年孤独》的为例,结合平板技术进行快速阅读训练。《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它最大的阅读难度是人名高度重复,奥雷里亚诺,阿尔卡蒂奥,几十个人共用这两个名字,这给学生带来很大的阅读障碍。我利用平板标注技术,当出现这两个人名时,就用不同的颜色进行标注,同时设置了阅读时间,平板会呈现课本内容,一行接一行的更迭显示文章,尾行出现时则隐去首行。学生也可以根据个人的需要修改阅读速度,阅读过程中可用触屏笔圈画文章关键词。例如,课文节选部分主要讲马孔多这个偏僻的小村庄,因为吉卜赛人的到来发生了变化,我就设置了5分钟的阅读时间,让学生迅速梳理马孔多的变化,找出“偏僻、冷落、繁华、热闹、商品交换、新居民、游艺会变成大赌场"这些关键词,然后时间一到就请学生根据这些关键词句梳理出马孔多的几点变化。接着我又让学生迅速在文本中找出马孔多人如何应对突如其来的“失眠症”,努力挣脱这种遗忘命运相关的内容,学生借助平板的标注手段,能迅速地找到相关信息,他们在阅读过程中收获了一种成就感。每个星期进行一次到两次这样的训练,学生在拾级而上的过程中把阅读速度逐渐提上去。
二、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提升阅读速度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所选论文属于社会科学论文,与新高考现代文阅读第一板块的选文类似,该单元共选取了恩格斯、毛泽东、张岱年、卢梭等七篇经典文章。这些选文均有一定的思想深度,观点明确、思路清晰、论证严密,非常适合用来训练学生把握理论分析的方法。学生第一次从教材中接触社会科学论文,要求在尽量短的时间内阅读全文,首先由标题入手,大概掌握文章写什么,然后迅速在文章第一段寻找论点句、主旨句,再在第二段、第三段寻找过渡句,捕捉那些标志层次、思路的关键词,大致把握这篇文章是围绕论点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证的,最后得出怎样的结论。笔者会借助思维导图来将碎片化的知识点整合起来,帮助学生去梳理文段内容,例如第一单元的第二课《改造我们的学习》,笔者让学生在阅读完课文后,迅速寻找中心观点句、分论点句、结论句,然后绘制思维导图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
三、把握文体特征提升阅读速度
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多篇写景抒情类的散文,作者透过笔下美丽的景物传达一种对人生的思考,景中有人,人中有情,如《我与地坛》中对地坛的描写都隐含着“我”的存在,一草一木关乎情,带给我无尽的遐思。指导学生在快速阅读这类作品时,除了要抓住描写景物的形容词来概括景物的特点外,还要文本中的“我”,体会由景引发的思考和情感。正如《我与地毯》中的地坛被人们遗弃,正如“我”身体残疾,被社会遗弃。历经风雨洗礼的地坛,何尝不是我命运的一个缩影。地坛里的花鸟树木,都渗透着在作者史铁生对生命的思考。教师在课堂上就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关注“人”和“景"的关系,而不是仅仅只是追求阅读速度的快,更要追求阅读的深度。
【注:本文系广州市海珠区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立项课题新高考语文现代文快速阅读训练策略研究(课题编号:2020C029)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邱丽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djya20250464.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