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小学高年级学生量感发展能力的现状与分析

作者: 梁军

一、引言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数学课程理念为“确立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作为小学阶段11个核心素养关键词之一,“量感”是数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和应用意识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山区小学高年级学生,作为教育体系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其量感发展能力的现状值得我们深入探究。本文旨在系统分析山区小学高年级学生量感发展能力的现状,并探讨可能存在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二、量感发展能力的概念与理论

1.量感的定义

量感是指对物体的大小、重量、长度、面积等物理量的感知能力。它是人类感知和理解周围世界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数学、物理、工程等学科的基础。

量感包括对物体大小、重量、长度、面积等物理量的直观感知,以及对这些量的大小关系、比例关系、变化趋势等的理解和判断。量感的发展需要通过实践经验和学习来不断提高,同时也需要结合数学、科学等学科的知识来进行深入理解和应用。

2.量感发展能力的重要性

发展小学生量感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奠定坚 实基础

量感是数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小学生来说,量感的培养是数学学习的基础。无论是数的个数、时间的长短、物体的质量和体积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都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量感来理解和应用。

通过培养量感,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知和认识数学中的数量关系和大小关系,为后续更高级别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提升学生的估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量感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提高估测能力,使他们能够借助参照物对物体的长度、重量等进行快速而准确的估计。

在培养量感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进行选择和估计,这有助于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判断能力。

(3)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量感的发展有助于学生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通过实际测量和计算来解决问题。

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能够更好地体会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从而培养他们的实践应用能力。

(3)培养学生用定量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习惯

量感的发展有助于学生养成用定量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习惯。这种习惯的形成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应用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应高度重视并有效实施量感的培养。量感发展能力对个体的适应、学习、创新和日常生活的许多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是认知能力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教育和游戏等活动培养和加强量感能力,对个体的全面发展极为重要。

三、山区小学高年级学生量感发展能力的现状和分析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梅州市梅县区某直属小学的高年级学生。梅州市梅县区地处广东省的东北部,属于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地区。

(一)现状概述

山区小学高年级学生量感发展能力的现状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地理位置、教育资源、文化背景、家庭环境等。山区学校面临师资不足、教学设施不完善的问题,这将会影响到量感发展相关的教学活动和实践经验的提供。

以下是对山区小学高年级学生量感发展能力现状的概述:

1.师资问题。该学校共35位数学教师,他(她)们的年龄普遍偏大(图1),教师参与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的愿望不高(图2)。

山区小学高年级学生量感发展能力的现状与分析0
学校数学教师各年龄段人数占比统计图
山区小学高年级学生量感发展能力的现状与分析1
图1
图2

2.学习机会差异。由于交通不便,特别是经济条件限制,虽然地处城区,但是学生仍然较少有机会接触到经济发达城市学生所拥有的各种学习资源和实践活动,这对他们的量感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家庭环境因素。山区家庭更多地依赖自然资源和传统生活方式,并且通过调查发现留守儿童家庭占比不低,在这样的家庭中,祖父母一般只关注学生的生活,不太注重学生的教育问题,这会影响学生对现代量感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4.认知发展水平。由于上述因素,山区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量感发展水平与经济发达城市学生相比存在差距,表现在对空间概念的理解、空间问题的解决能力等方面。

5.创新和实践能力:山区学生在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方面表现出较低的水平,这与量感发展能力的培养密切相关。

6.教学方法:山区学校仍然采用较为传统的教学方式,较少运用现代的教学技术和方法,如现代信息技术、合作学习等,这不利于量感发展能力的提升。

(二)原因分析

1.测量工具和实际操作机会的 缺乏

(1)不少学生对于基本的测量工具如天平、量杯等的使用不够熟练,甚至对它们的名称和功能都知之甚少。这是因为他们在实际学习过程中缺乏接触和使用的机会,导致他们无法将这些工具与量感概念联系起来。

(2)学生在解决与量感相关的问题时,经常会遇到较大的困难。他们无法准确估计物体的长度和质量、时间的长短,也无法理解不同单位之间的转换关系。这是因为他们缺乏实际操作的机会,无法通过实践来加深对量感的理解。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djya20250465.pd原版全文

(3)学生们对于量感的实际应用也存在较大的盲区。他们无法将所学的量感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无法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这也是因为缺乏实际操作机会,导致他们无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

2.教师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创新

(1)教师教学方式陈旧,缺乏多样性。教师过度依赖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即教师单方面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学生则被动地接受。这种教学方式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课堂氛围沉闷,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忽视学生个体差异,缺乏针对性教学。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都有所不同,但一些教师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对所有学生使用相同的教学方法和内容。这种做法不仅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还导致部分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困惑或有挫败感。

(3)缺乏实践活动和互动环节。量感的发展需要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互动来加深理解和体验。然而,一些教师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实践活动和互动环节的设计。这导致学生缺乏实践机会,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从而影响了量感发展能力的提升。

(4)缺乏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学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然而,一些教师由于条件限制或自身技能不足,无法充分利用这些技术来丰富教学手段和内容。这导致教学方式单一,难以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

3.家庭因素对学生量感发展的影响

家庭因素对学生量感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探讨。

(1)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的经济条件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够接触到的资源和机会。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可能更容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参加各类教育活动或课外辅导,从而促进学生的量感发展。

(2)父母的教育水平和职业背景。父母的教育水平和职业往往与他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和能够提供的教育资源有关。受过高等教育的父母更可能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量感的培养,并能通过日常交流和指导帮助学生提升相关能力。

(3)家庭教育风格和氛围。家庭的教育风格(如权威型、放任型、民主型)和学习氛围对学生的量感发展有显著影响。一个鼓励探索、支持尝试和容错的家庭环境有助于学生建立自信,勇于面对挑战,从而在量感上有更好的表现。

(4)家庭语言环境。家庭中使用的语言及其丰富程度也会影响孩子的量感发展。丰富的语言交流可以促进思维的发展,提高理解和表达能力,这对数学等学科中量感的理解尤为重要。

(5)家庭参与度。家长参与学生学习过程的程度,包括监督作业、共同阅读、讨论学习内容等,能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兴趣的培养,进而影响量感的发展。

四、结语

山区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量感发展能力在当前教学环境中面临诸多挑战,但也存在许多潜在的提升机会。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量感作为核心素养之一,将得到更多的关注和重视。并且通过各方努力,山区小学生的量感能力能够得到显著提升,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 邱丽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djya20250465.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