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小组竞争制激发农村高中学生政治课堂发言积极性
作者: 先晓芳一、小组竞争制在心中萌芽
学校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核心是课堂教学的高质量发展,我们应积极引导学生和自己竞争,和同伴竞争,小组之间竞争。从高中生的身心特点看,他们心智相对较成熟,不再满足于老师的几句表扬和几个小礼物;他们也不喜欢随时争抢回答简单的问题、低级浮夸地展示自我;他们渴望别人的欣赏与肯定。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平台和机会,利用小组竞争法,让学生展示自我实力,提升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在学期初我们为每个班的学生量身定制一份政治学习攻略(即小组积分竞争制度),班情不同攻略的细节应该有所不同。2022年9月到2024年6月这两年的时间里,我先后带了3个不同的班级从高二升至高三,其中高二21班带了两年。该班学生选科为政史地,总体素质在历史方向的班级中排名居中。我刚接手此班的时候,班里的学生很安静,课堂也安安静静。新学期的第一个月,我没有特意约束或激发学生,而是任其自由生长,我们在沉默中度过了一个月,课堂提问一般没有人主动举手,老师必须点名回答。鉴于此,我带领班委会成员迅速组织召开会议,对各方意见进行系统梳理与整合,最终制定并推出了《高二21班政治学习攻略》。
二、小组竞争制让高中政治课堂活起来
我们的政治学习攻略把全班同学按大家坐的位置划分为4个大组,以每一次月考作为一个比拼的时段。总积分最高的小组获奖,总积分最低的小组为同学们表演节目,同时也设置了个人积分项目并对冠亚季军予以表彰。主要加分项目为课堂主动发言加2分,主动完成课堂背诵任务加2分,最美试卷或最美作业每次加2分,月考成绩前3名的学生分别加5分、4分、3分,小组团体平均分第1名也加5分,倒数后三名的同学扣4分、3分、2分。有了分数的诱惑、礼品的鼓舞、惩罚的鞭策,全班同学的学习热情、课堂发言积极性慢慢被激发。
在攻略实施的第一个月,学生其实也是不主动的,此时教师需要培养班级的发言标兵,选中那些活泼好学的学生发言,有这些优秀学生的示范,其他有发言欲望的同学也会深受鼓舞,进而为个人和小组的荣誉而战。经过4个学期的观察,我发现每学期学生课堂发言最积极的时段基本都分布在学期的中段,学期的前段学生比较慢热,学期的后段学生往往缺乏后劲。
想要真正提高学生课堂发言的积极性,单有这份小组竞争攻略是远远不够的。它还需要与教师高超的提问技巧相配合。一名合格的政治教师应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把握时代脉搏,在每堂课中提出一些有针对性、学生感兴趣、难易适中的问题,满足学生想发言、敢发言、能发言的需求。针对不同层次的目标学生,我们可以预设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设问的类型也可以多元化,可以有简答式、背诵式、辩论式、上台演练式等。另外,我们需要关注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的发言表现。一个班级的学生往往分为四种类型:活泼开朗型、沉默奋发型、害羞内向型、冷漠旁观型。活泼开朗型的学生会主动积极发言,愿意与老师交流互动,成为课堂气氛的领军性人物;沉默奋发型的学生政治专业成绩一般都很好,只是不擅长展示自我(也不排斥展示自我),教师只需要在恰当的时候给他们一个机会,让他们把自己积淀的知识展示出来;害羞内向型的学生,需要教师私下的鼓励,可以让这部分学生回答其事先有所准备的问题,逐渐树立他们的发言自信心;冷漠旁观型的学生要利用同伴的力量和小组的荣辱感染他们,唤回他们的集体荣誉感。
我为期两年的教学实验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首先,安静班变成了活跃班,当教师抛出一个问题后,马上会有同学认真思考并抢答,氛围感特别好,学生的发言欲望、表现欲望被成功激发。其次,在这种竞争制中,学生们能得到真正的成长。学生们不仅仅只会听课、只会解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战胜恐惧的勇气都在与日俱增。能力卓越的同学已经可以代替老师针对某个知识点为同学们作详细而生动的讲解;原本不善言谈、内向的同学也能经常突破自我,举起勇气之手;一些喜欢“搞怪"的同学更是让自己每一次的发言都击中同学们的笑点,点缀高中政治课堂偶尔的枯燥。部分同学的核心素养得到了全面提升。最后,对于教师而言,没有与学生对话的课堂往往是孤独的。小组竞争制的实行,让我不再孤独,在与学生的交流对话中,遇见了许多教案预想之外的美好,学生们往往有着卓越的创造力,不经意地生成课堂美好瞬间。
三、对小组竞争制的反思
在这为期两年的教学实验进程中,我也不可避免地遭遇了情绪低落、信心受挫的阶段。第一,为了激发学生课堂发言积极性而采用的小组竞争制,在分组的时候是按学生的座位划分,还是按学生的学科能力高低均衡划分呢?由于考虑到学生前后左右团结的问题,我统一采用的是按座位划分,出来的结果就是有的小组太优秀,有的小组太差,总是拿积分倒数第一。最后一名的小组不愿意表演节目,组员彼此观望,没人上台,就算上台都是敷衍式的。一旦有小组不表演,后续的积分竞争也很难继续下去。有了这些前车之鉴,我深刻认识到曾经采用的小组成员划分方案有问题。小组竞争开始前应选拔好小组长,实行组员招募制度,地理位置近的优先组队,每组成员的成绩搭配要均衡,避免优质资源过于集中;没被主动招募的成员教师要合理分配,每组组员人数最好控制在6\~8人,人数过多会降低小组合作的效率,也不利于小组成员个人魅力的展示。
第二,我们的小组积分竞争制度,每个月清算一次,那意味着每个月教师都要自费给班里积分前三名的同学和冠军小组买一次奖品,而且是任教的两个班。虽说是小小礼物情谊重,但日积月累对教师而言都是一笔额外的开支,一种略有压力的经济负担,难以一直坚持下去。所以我在思考,以后的奖励方式中是不是应该弱化物质奖励,而加大精神层面的奖励方式。让学生的内心感到满足和自豪,或许更能持久。如为发言标兵和冠军小组拍照留念,把他们的获奖照片和荣誉在班级及学校的光荣榜上公布;满足学生们学期初许下的小小心愿;为每学期多次获奖的学生颁发校级奖章等。
第三,在整个实验阶段,班里发言积分多的学生总是那么十来个同学,其他学生扮演的往往是默默给别人加油,自己却不愿参与其中的角色。如何让这些学生都能参与活动中仍是我至今都未能解决的问题。后来有人建议:设置活动的时候可以设计必需有全组同学都参与的环节;或者把每组中不爱发言的同学找出来,作为重点关注和帮扶对象,同一个问题,组内积极分子回答计2分,不爱发言的同学回答计3分。
第四,教师的思想一旦松懈,没有去鼓励学生发言,学生就疲软下来,看似形成的良好发言习惯和氛围,很快就会土崩瓦解。很难形成一种特别长效的机制,源源不断地激发学生去主动发言,融入课堂,一路上教师都必须持续发力。
责任编辑 钱昭君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djya20250473.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