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策略
作者: 章银萍计算思维是指使用计算机科学中的概念和方法来解决问题、设计系统以及理解人类行为的一种思维方式。计算思维的培养不仅限于计算机科学家或程序员,它是21世纪技能的一部分,对于所有学生都具有重要价值,因此,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是适应信息时代发展需求的重要教育目标。
一、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
1.课程地位不够突出。信息技术课程在高中阶段通常作为必修课程存在,但受传统教育影响,由于信息技术不计入高考成绩,所以大部分学校和学生都忽略了信息技术课程。很多学校和学生认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没用,只是副科,课时安排也比较少,它地位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一些地方可能会被边缘化。这一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课程的实施效果,也限制了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升。
2.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创新。目前,很多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现状不是很好,存在着教学内容比较落后,学生参与度低,教学评价方法不全面,教学方法单一化,单纯利用理论讲解和实验操作来进行教学,缺乏创新,部分课堂互动性不足等问题,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这影响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3.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存在误区。目前,很多学生将信息技术教育等同于计算机操作教学,他们只关注于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认为信息技术就是编程或者仅限于使用某些软件的使用,而忽略了信息技术教育更深层次的目标,部分学生可能没有意识到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重要性,导致他们对信息技术学习缺乏兴趣和动力。
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教学策略
1.创新教学理念。教师应更新教学理念,合理利用网络资源,结合传统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网络学习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并在动手操作中培养计算思维。
2.分层教学。由于学生在学习能力、兴趣、背景知识等方面存在差异,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力和学习需求,通过将学生分成不同层次的小组,提供适合其水平和需求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设计不同难度的学习任务,使学生能够在适合自己的层次上进行有效的思考和学习。
3.生活化教学。比如在《信息技术必修1数据与计算》第四章《程序设计基础》第四节《循环嵌套的应用》这节课,我通过高中生比较熟悉的数学范例“数的阶乘”来分析讲解循环嵌套的内涵;接着,分析“n个数的阶乘和”的代码和运行结果,讲解循环嵌套的执行过程。最后在学以致用、拓展思考环节,我引导学生利用本节课学的循环嵌套解决我们中国经典的数学问题“百钱买百鸡”,将教学与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计算思维能力。
4.深度学习理念。比如,在高中信息技术必修2《信息系统与社会》第四章《信息系统的软件及其应用》这一章节,我通过《搭建小型博客系统WordPress》项目,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协作、探究学习,让学生体验信息系统的工作过程,理解软件在信息系统中的作用,能够借助软件工具与平台开发网络应用软件,认识信息系统在社会应用中的优势及局限性,从而将知识建构,技能培养与思维发展融入运用数字化工具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促进本章对应课标的学科核心素养水平的达成,从而完成项目学习目标。
5.实践操作。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学习信息技术,如编程、数据处理等,通过实际操作来深化对计算思维的理解和应用。
6.跨学科融合。在《信息技术必修1数据与计算》第二章《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第二节《体验数字化创新学习过程》这节课,为了让学生更深刻了解可以高效利用数字化工具与资源的优势创造性完成具体的学习任务,我组织年级学生开展一次学科思维导图软件应用比赛,比赛要求同学们利用任一思维导图软件,对某一学科的内容或者某一板块内容制作思维导图,让学生知道知识是可以跨学科融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7.评价与反馈。我们可以利用智能技术,如智能白板、教学一体机、教育软件、在线平台等,实时监控学生的学习进度,并提供即时反馈,帮助学生及时调整学习策略。同时,教师的评价要多元化评价,应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涵盖学生的多个方面,如操作技能、项目作品、课堂参与度、创新思维等,并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评价与反馈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提高他们对学习的参与度。
责任编辑邱丽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djya20250486.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