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评”一致性的策略研究

作者: 郑泽龙

一、“教-学-评”一致性的内涵

(一)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一致性。教学目标应明确具体,教学内容应紧密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确保教学活动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二)教学活动与学习方法的一致性。教学活动应设计得科学合理,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生能够通过有效的学习方法掌握知识,提升能力。

(三)学习结果与评价标准的一致性。学生的学习结果应与评价标准相吻合,评价标准应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包括知识掌握、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等多个方面。

二、“教-学-评”一致性面临的问题

(一)教学观念与方法陈旧。目前,仍有部分教师固守于传统的教育模式,即在课堂上倾向于单向的、填鸭式的教学,未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角色,也没有贯彻将教学、学习与评价三者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的现代教育理念。

(二)评价标准不一致。由于各位教师在教育理念与教学策略上存在差异,即便是在教授同一阶段、相同的知识点时,也可能会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这种差异性进而引发了评估结果的不统一现象。

(三)重分数轻素养。过分依赖分数和升学考试作为衡量学校、教师和学生成就的关键标准,已根深蒂固,这种现象严重阻碍了对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探索欲以及独立思考能力等方面的实际培养,使得这些重要素质的培养往往仅停留于口号层面,难以得到有效落实。

三、“教-学-评”一致性的策略研究——以人教版五年级《体积和体积单位》为例

(一)围绕新课标和学情设计教学目标。在教授《体积和体积单位(第一课时)》这一课程内容时,教师的任务是传授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同时鼓励学生参与探索性的学习活动,并确保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逐步发展并增强其空间感知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在正式学习《体积和体积单位(第一课时)》之前,已经有部分学生预先了解了体积这一度量单位。

(二)优化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优化教育过程,其核心在于将学生置于学习活动的中心地位,通过采用高效、适宜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与团队合作能力。这一过程鼓励学生自我发现、相互协作,为他们搭建起展示个人才能与见解的舞台。同时,教师能即时反馈,利用教学评价这一工具精确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从而实施更加个性化、精准的教学指导。这样的教学模式确保了“教学”与“学习”以及“评价”三者之间的紧密联动与高度一致,共同推动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同时结合必要的小组评价,充分调动小组内互相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组内讨论时就把基础知识突破了。对于比较难理解的问题,比如如何选择合适的体积单位,可以通过一些有代表的练习,可以采用请学生上台讲题、总结解题技巧等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

(三)融入多元的教学评价。1.学生自评。学生自评是一个促进学生自我审视学习过程的重要环节,它赋予了学生主动权,让他们能够深入反思自己的学习状况。这种反思能力对于学生精准把握自身学习状况、及时发现并弥补知识漏洞至关重要。2.学生互评。在教授《体积和体积单位(第一课时)》的课程中,学生们在小组合作中探索体积单位与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之间的联系。教师抓住时机,激励组内成员相互监督、相互评价。在这种互评任务的推动下,绝大多数学生都能保持认真的学习态度,积极参与到小组的合作探究之中,并提出具有个人特色的见解。探究活动结束后,小组成员根据公平、公正的原则,相互指出各自的亮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对于需要改进的部分,小组成员共同分析原因,并探讨改进的策略。3.教师评价。教师评价是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中为学生创造的一个展示平台,通过这一平台,教师能够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策略及行为表现,并据此给出具有针对性的反馈。教师先让学生进行一轮猜测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小组成员一起用“小正方体"进行验证。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巧妙地运用了形成性评价策略,鼓励学生验证猜想后,勇敢地站上讲台,分享团队的智慧结晶。同时,教师以敏锐的观察力,深入洞察学生的探究进程,及时捕捉问题所在,并灵活运用各种引导手段,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深化他们的认知理解。此外,教师还积极采用赏识教育,对学生的出色表现给予真诚的赞美,以此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热情。

责任编辑邱丽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djya20250487.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