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科学核心素养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 谢梦甜在新时代要求下,每门学科都不断进行改革,从不同的维度、不同角度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小学科学是一门极其依赖实验的学科,它立足于观察和实验。因此,提高科学实验教学的实效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在小学阶段的科学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在新课标的要求下,以探究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逐步培养教师良好的实验习惯、学习方法,激活教师的创新思维能力,切实改变教学方式,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
一、培养学生实验习惯
学生在学习中存在不良习惯,如不爱动脑、不善观察、依赖性强、学习态度不端正等,影响学习效率。良好科学学习习惯有助于知识学习和核心素养形成。在科学实验课中,要培养学生遵守实验室纪律、不随意碰仪器、明确实验目的和方法的习惯。实验一般分组完成,需提前分组并明确分工,如组长维持纪律、记录员记录现象和数据、材料员领取和归还材料、汇报员汇报结果等,让每位学生都有任务,亲身体验实验全过程。此外,还要培养学生课前准备、课中认真听讲、主动提问、课后总结反思的习惯。
二、调动学习兴趣与利用教学资源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良好的教学环境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创造良好的学习和实验环境。在实验导入环节,可借助多媒体技术制作动画视频,吸引学生注意力。讲解实验目的和步骤时,可利用视频演示帮助学生理解。条件充许时,教师可先现场演示实验操作,再让学生动手实践。实验中,给学生充足自主探究时间,组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锻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寻找证据、得出结论的能力。此外,科学课应引领学生积极探索周围世界,不仅局限于课堂,还可利用生活环境、自然环境、网络媒体等资源,帮助学生开阔眼界,提升科学素养。
三、制作教具丰富教学手段
科学教具是辅助教学的重要工具,教师除使用现成教具外,还可就地取材,设计制作创新型教具。利用身边常见或废旧材料自制教具,能直观展示科学原理,变复杂为易懂,同时节省资源,体现低碳环保,改善教学条件,解决实验需求,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从简单实验用具制作开始,让学生积累兴趣和满足感。教师选择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验,让学生多动手实践,挖掘创新潜能,为培养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提供时间和空间。
四、重视评价与反馈
每节科学课都要强调评价作用,重视学习效果。心理专家表示,学生无优劣之分,每位学生都有潜力。评价应从学生角度出发,注重科学探究过程,创造激发学习兴趣、大胆假设、谨慎求证、树立自信的情境。尊重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关注过程。分组汇报时,让学生参与评价,通过自评、互评结合教师评价,使评价多方位。例如,学生评价他人汇报,全班集体评价,找出优秀汇报组并说明原因,让课堂充满活力。通过评价,教师及时获得反馈,了解学生理解程度,改进教学环节。
五、融合信息技术手段
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是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利用信息化技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展示科学魅力,让学生爱上科学。例如,教学五年级科学“设计制作:我们的小桥”时,课前让学生通过互联网搜集桥梁资料,小组讨论后确定设计方案,选用材料,借助3D打印和激光切割技术组装模型。提高实验教学有效性,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展示专业仪器测量数据,直观呈现实验数据变化,便于分析。同时,信息技术软件可统计实验小组结果,实时展示,方便评价。知识巩固环节,可用知识大闯关等趣味方式,让学生在一体机上完成,既练习知识点,又放松娱乐。
科学学习需构建系统性科学概念,更需实践探究。提高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能让学生在收获知识的同时参与实践、创新,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意义重大。
责任编辑 黄博彦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djya202504115.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