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单元项目化作业的实施路径
作者: 郭俊浩在“双减”政策持续推进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育迎来了全新的变革契机。数学作业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与布置需要做出相应调整,以实现提质减负增效的目标。通过将数学知识点进行结构化整合,从单元整体出发设计项目化作业,不仅能够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还能有效提升作业的质量和教育功能。
一、聚焦学习主题确定学科大概念
在布置单元项目化作业时,教师要聚焦主题,明确学科大概念,让学生将知识转变成技能,参与到项目化作业设计中。首先,教师要知晓不同情境会对概念造成的影响,找到任务之间的关联。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圆”单元知识点为例,教师先要梳理单元中的数学知识,根据学生认知状况,将项目化作业布置成多层级的子项目作业主题,分别设定不同的子项目概念。简单的主题是“圆的多维世界”,项目概念为让学生回忆圆的画法,利用相关的辅助工具画圆;了解扇形,可以通过转化思想独立绘制扇形。难度中等的主题为“车轮滚滚”,通过提出问题“车轮为何是圆的,不是方的?”让学生制作一个车轮模型,并说出圆作为车轮的优势,联系圆理解等积变形。最后,教师设计难度稍高的主题“神奇的井盖”,让学生了解井盖的作用,并尝试用课上学习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罗列出生活中圆的应用。
二、项目化作业情境应指向单元主题
教师处在“双减”教育环境下,教师积极构建单元学习主题,找出单元知识点的关联性,对整体教学有明确的把握,并把一些散落到各处的数学知识串联到一起,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纵向以及横向认知,达成深度学习目标。对此,单元项目化作业设计,教师先要提炼出单元主题,综合学生的数学学习偏好,找到教材和现实生活中的联系,设计出可引导学生构思、减负提质的数学作业。例如,教师在单元整体视角下设计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面积"数学作业时,该单元为图形和几何中的知识,重点在于图形测量,为让学生感受度量的意义,具备解题意识。教师要重点围绕度量单位数量、度量单位设计作业,找到学习重点和难点,经过对人教版教材的细致研读,设计出“我是小设计师”主题作业单,构建出一个设计师完成任务的情境,以动画方式播放设计师的请求:“我怎样在房间中设计出合适的书柜?”情境搭建完毕后,教师围绕主题提供项目化作业单,其中包量一量、算一算以及画一画板块。此种形式的项目化作业,学生可通过多种形式感知面积知识,并套用公式确定房间书柜的总面积。
三、项目化作业支架要符合学生认知
因小学生年龄较小,能力和知识处在不断进步以及提高的阶段,此时他们的认知、生活经验相对薄弱,甚至有时无法解读难度过高的数学问题。如果教师布置难度高、数量多的数学作业,学生极易产生畏难情绪,甚至对数学学习失去希望。对此,教师在设计单元项目化数学作业时,应寻找适合学生的支架,通过表格、思维导图以及引导性语言的运用,为学生指明任务方向,使学生有依据地完成数学作业,而不是凭空想象数学。比如,在设计人教版小学数学“生活与百分数”单元项目化作业时,项目包括“省钱有妙招”“存钱有方法”“纳税有义务”以及“爱心做出行动”,教师在项目中提出驱动性问题,如“母亲节要到了,我们要送给妈妈一件衣服,请问怎样购买更省钱呢?”问题提出后,建立多个支架。支架1:先看妈妈喜欢的衣服款式。支架2:在购物网站或者是教师带领学生外出实践走访服装市场,了解目前服装价格。支架3:对比多渠道的衣服促销模式,找到最省钱的购买方案。在支架和项目主体的引领下,学生很快便会明确作业任务,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项目,提高学习效率。
四、结论
综上所述,“双减”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应朝着大单元、项目化的趋势前行。通过设计单元项自化数学作业,可以突破原本一纸一笔的作业形式,将减负提质贯穿到作业设计当中,使作业不再是学生的压力和负担,让学生对作业内容充满兴趣。教师需结合单元主题、项目内容,设计出利于学生探究的问题,既要满足学生的作业需求,又要发挥出数学作业作用,布置高质量、多元化的数学作业。
责任编辑 黄博彦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djya202504119.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