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书法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路径

作者: 胡春晖

中小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评价中强调学生的德育教育,尤其是现阶段倡导核心素养培养,更加凸显出书法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纵观当下各类课程教学,书法课程的地位不容置疑。这门课程不仅是一种书写技能的培养,更是对文化、审美和艺术的熏陶。下面笔者针对德育教育和书法教学的结合提出几点看法。

一、培养学生学习书法兴趣,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我国书法界一直流传着“书法养人之德”的说法,很多人将字和人品联系在一起。事实上,书法看似简单,但要写好却需要下很大的功夫,长达数十年的坚持。从简单的起笔落笔开始学习,学会如何顿笔、行笔,这与人做事的道理是一样的。事情的开始如同书写的开端,做事的过程如同行笔,事情的结束如同收笔。

在书法教学过程中,我更倾向于引入现代化信息技术,将多媒体融入课程教学,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感受书法的魅力。在书法学习初期,我会为学生讲述一些关于书法名家的精彩故事,如王羲之之子临帖书写、钟掘墓偷帖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他们明白书法练习需要下苦功夫,勤学苦练才能成功。很多学生在听故事时非常认真,他们姿态端正,两眼直直地盯着老师,表示自己也愿意像前人一样努力练习,把书法练好。这样一来,班级氛围迅速提升,学生的注意力也更加集中。

二、提升学生书法鉴赏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1.书法练习能够培养学生的专注力

只有高度集中注意力,才能完成书法练习。如果能够坚持练习书法,他们的专注状态也能够得到延续,最终形成良好的习惯。这对于学生的学习和能力培养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学生在正式书写前需要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将书法练习所用到的工具摆放整齐;结束书法课程后,需要保证书写位置的干净与整洁。这种习惯培养针对的是学生的细节处理以及动作的准确度和灵敏度。

2.书法练习有助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锻炼

书法练习无法一躁而就,必须沉心静气,认真观察、持之以恒地练习才能有所成就。如果学生不愿意长期磨练书法技能,就无法感受到书法的内涵和真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将名家刻苦练习书法的故事讲给学生听,例如怀素家贫,在芭蕉叶上写字;用老叶写完后就用新叶继续写。最终通过数十年如一日的勤学苦练,成为一代书法家。再比如欧阳修,幼时家贫只能在沙地上写字。但皇天不负苦心人,通过自己的勤学努力,最终取得成功。书法练习无法偷懒,每一份付出都会获得相应的回报。学生只有明白这个道理,认真坚持、锲而不舍,才能得到应有的回报。通过这一过程,锻炼学生踏实勤恳、不畏艰难、勇于拼搏的美好品质。

三、激发学生弘扬书法艺术,熏陶民族精神与爱国情怀

中国书法发展历史悠久,几乎与汉字同时存在。学习书法发展史,感受字体变化历程,体会其中蕴含的独特哲学思想。书法不仅是我国珍贵的艺术财富,也是全人类的艺术宝藏。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书法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亚洲多个国家也掀起了书法热潮,如新加坡、韩国、日本等。新加坡总统以身作则在国内大力推崇书法,日本将书法称为书道。由此可见,汉语在各国的普及度越来越高,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中国书法开始走向世界各个角落。

书法教学任务既要让学生学会写字,还要学习汉字背后的历史文化,感受名家大师的高贵气节,学习他们爱国、坚贞、坚毅的品格。能够流传千古的书法大家,都拥有高尚的品德、热忧的爱国之心以及廉洁正直的品性。例如,柳公权一心为民,敢于劝谏唐穆宗;王羲之开仓赈粮,解救万民。近代于右任先生也是一位书法大家,他曾提出要藏书于民,这些书法大家的高尚品格令人敬佩。

当下教育部要求将中小学教育与民族精神培养相结合,引导新一代学生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欣赏欧阳询书法作品时,既要感受字体背后的艺术特点,还要了解作品背后的历史文化和作者的生平事迹,学习作者的高贵品质。

责任编辑 黄博彦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djya202504118.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