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文要素的小学语文随文练笔的实践与策略
作者: 钟庭欢“随文练笔”是当下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阅读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教学手段之一。
一、基于语文要素的小学语文随文练笔的实践案例
(一)立足教材内容,引导随文仿写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模仿文本的结构、句式、表达方式等进行写作。如在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可以让学生运用“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的句式描写校园花坛里的花朵或动物园里的动物。示例:清晨的公园里,锻炼的人真多。老人们有的在慢悠悠地打太极拳,一招一式都透着沉稳与劲道,仿佛与天地融为一体;有的结伴跳着广场舞,随着欢快的音乐节奏,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脚步轻快灵活;有的沿着湖边悠闲地散步,呼吸着新鲜空气,欣赏着湖光山色·.….
(二)适度留白空间,发散写作 思维
在文本解读过程中创设空自对话空间,通过补写、续写、改写等语言实践,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实现语言运用与审美体验的深度融合。如在学习《司马光》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对“儿得活”进行补写。示例:司马光救出了掉进缸里的小伙伴后,周围的孩子们都围了过来,他们一边用敬佩的眼神看着司马光,一边七嘴八舌地说:“司马光,你太厉害了!要不是你想出了这个办法,小伙伴可就危险了。”被救的小伙伴也紧紧地拉着司马光的手,感激地说:“谢谢你,司马光,谢谢你救了我。”司马光看着大家,心里想:以后遇到事情,我也要像今天这样,沉着冷静地应对。
(三)根据文本情感,进行个性续写
在写作教学具体实施中,教师可借助随文练笔这一教学策略,通过文本细读中的空白补写、情节续写、人物心理重构等语言实践,引导学生在具象化表达中激活想象思维,在创造性转化中发展逻辑推理,在跨维度迁移中培育审美感知。如,在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续写小女孩在天堂里的生活。示例:小女孩跟着奶奶来到了天堂,这里到处都是温暖和光明。他们来到了一座美丽的大房子前,房子里有一个大大的火炉,火炉旁摆满了各种美味的食物。小女孩和奶奶坐在火炉边,吃着香喷喷的烤鹅,喝着热乎乎的牛奶,再也不用忍受寒冷和饥饿了。
二、基于语文要素的小学语文随文练笔的策略
(一)把握语文要素,精准关注练笔目标
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每篇课文所承载的语文要素,根据语文要素确定随文练笔的目标和内容。在设计练笔时,紧密围绕语文要素,使练笔活动真正服务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二)把握训练时机,精心设计练笔练习
随文练笔要把握好时机,教师要在阅读教学的关键处、精彩处、疑惑处等适时安排练笔。如在学生对文本内容有了深入理解,情感达到高潮时进行练笔,让学生更好地抒发情感;在学生对文本中的某个知识点存在疑惑时,练笔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教学中随文练笔的实效性提升,需以系统化教学设计为支撑。教师应先明确教学目标的导向性,通过课前预设三维度目标框架(知识迁移目标、能力培养目标、情感培育目标),为练笔活动建立可量化的评价基准。在此基础上,重构课堂教学流程,将练笔任务有机融入阅读教学的导入、研读、拓展等关键环节,形成“文本解读一思维激活一表达实践”的闭环体系。
(三)注重方法指导,帮助突破练笔难点
如在仿写时,要引导学生分析文本的结构、句式特点等;在补写和续写时,要指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把握文本的情感基调。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示范、举例等方式,让学生明确写作的思路和方法。
(四)及时反馈评价,激发学生练笔热情
如在学生完成一篇随文练笔后,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然后同桌之间互相评价,最后教师进行总结评价,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
【注:本文系2023年广东客家地区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协同育人中心研究课题“基于语文要素的小学语文随文练笔的实践与策略”(课题编号:GDKJ2302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责任编辑 钱昭君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djya202504140.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