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绘本之力,提升第一学段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作者: 方赛如 钟心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第一学段学生要学习儿歌、童话,阅读图画书,体会童真童趣,感受多姿多彩的生活,初步体验文学阅读的乐趣。绘本内容简明有趣、图文并茂,深受学生喜欢,能够作为主教材的补充与辅助,有效辅助第一学段学生实现从触摸感知到听说感知学习方式的自然过渡。本文聚焦于小学语文第一学段的教学特点,将绘本作为宝贵的课程资源,巧妙地融入部编版语文教材中,旨在探索绘本与课文的融合教学实践,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效率。通过这一实践,我们期望学生在情感认知、语言表达、肢体表现、以及想象创造力等多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进而有效提升其语文核心素养。
一、选择绘本的原则
在为第一学段学生选择绘本时,我们应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以及教材的教学内容,确保所选绘本既能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又能有效辅助课堂教学,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一)绘本与教材内容相衔接
选择绘本时,应考虑所选择绘本与一年级语文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关联性。绘本的主题、故事情节或知识点可以与教材中的课文相呼应,形成知识的互补和拓展。如第二册第四单元主题为“家人”,在这一单元授课前,我为学生推荐的相关绘本《我爸爸》《我妈妈》《猜猜我有多爱你》等绘本,这些绘本的内容与本单元内容相符合,能够很好的辅助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更能感受家庭的爱。
(二)符合第一学段学生认知能力
一年级学生的识字量和理解能力有限,因此绘本的语言应简洁明了,易于理解。避免使用过于复杂或生僻的词汇和句式。如《捉迷藏》《啪啦啪啦——膨》《我喜欢书》,这些绘本情节简单,画面有趣,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图画与文字应相辅相成,共同构建故事情节。
(三)多样化主题激发阅读兴趣
为学生提供多种题材的绘本,如结合课文《小壁虎借尾巴》推荐科普知识绘本《这样的尾巴可以做什么》情感教育绘本《我有友情要出租》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求,选择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绘本,如校园生活绘本《大卫不可以》家庭趣事绘本《爷爷一定有办法》动物世界绘本《你最喜欢什么动物》等,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四)符合第一学段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及需要
第一学段儿童情绪外露、易冲动且容易转移,在道德感、理智感等高级情感方面已有了初步发展。为此,我们可选取一些绘本,旨在引导儿童学习情绪控制,并激发诸如同情、友谊、爱、自尊、自信等积极情感。例如,《猜猜我有多爱你》《暖房子经典绘本系列》《爷爷一定有办法》《生气汤》《我好嫉妒》及《我喜欢我自己》等绘本,均富含亲情、友情等情感元素,能够帮助学生体验和领悟多样化的情感,促进其情感发展。
在选择适合第一学段学生的绘本时,除了考虑上述原则外,还应综合绘本的作者声誉、出版社品质及获奖情况等多个维度。明确了绘本选择原则,为绘本与课文融合教学实践提供了精准定位。通过精心挑选并融合恰当的绘本与课文进行教学,能够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以下是部编版一年级课文与绘本融合教学的目录概览。
二、小学语文第一学段课文与绘本的融合教学实践
随着统编教材的使用,三位一体的阅读框架已经搭建起来。如何实现课内外阅读的有效整合,如何将绘本阅读与主教材的学习进行融合,是我们研究的方向。小学语文低段课外阅读以绘本为桥梁,着力于培养阅读兴趣,提升阅读能力。依托绘本的“图画”和“文本”两大元素,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艺术鉴赏能力、口语表达及文字表达能力。通过绘本阅读,激发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此基础上逐步引入文字书,最终构建全方位的“阅读”,从而促进儿童思维的逐步发展,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一)深化主题意义,实现跨学科学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第一学段学生在“跨学科学习"中,要留意身边的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等文化现象,感受和学习生活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和大人一起读"栏目中,《春节童谣》巧妙融合了《团圆》《好忙的除夕》及《好困好困的新年》三个温馨绘本故事。孩子们通过诵读这首童谣,不仅能学习到丰富的新年习俗,还能借助生动绘本,深入探寻这些习俗背后的精彩故事。这样的学习方式,让孩子们更加真切地体验到新年的欢乐氛围与家庭团聚的温馨,同时也加深了对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增强了文化自信。
(二)丰富语言积累,提升表达能力
绘本语言往往简洁且富有表现力,非常适合第一学段学生模仿与学习。融合绘本与课文的教学,教师可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图画,聚焦绘本中的词汇与句式,并鼓励他们在课文学习中灵活运用这些语言元素。通过朗读、复述、讨论等多样教学活动,学生得以在实践中锤炼口语表达,丰富语言储备。以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观察”人文主题为例,教学《小蜗牛》一课时,我们可以巧妙融入绘本《母鸡萝丝去散步》。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图画,发挥想象力,借助绘本中的词汇及师生共同绘制的路线图,将母鸡散步途中的故事生动讲述给同桌听。课后,进一步鼓励学生向老师、家长分享。
通过同桌互讲、师生交流等多次复述,学生不仅掌握了“走、绕、钻、穿、越"等动词的精准运用,还学会了如何利用图片构建并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从而有效提升了语言运用能力。
(三)延伸主题情境,促进思维发展
1.借助绘本,实现顺利衔接。对于一年级识字量有限的孩子,绘本成为他们学习的重要辅助工具,有效促进了从触摸感知到听说感知的自然过渡。例如,一年级上册的“入学单元”精心嵌入了《大卫上学去》《要上一年级了》及《明天要上学了》三个绘本故事。通过绘本阅读融入语文学习的实践活动,这些故事构建的真实情境,不仅让孩子们理解了上学的意义,体验了上学的乐趣,还促进了他们角色认知的转变,有效缓解了因识字量少、理解力弱带来的学习难题,从而实现了幼小衔接的平稳过渡。
2.表演创新,增进亲子关系。绘本以其图文并茂的特点,成为激发学生想象力的最佳伙伴。绘本中的画面往往能传递出文字难以表达的信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自由想象,享受阅读的乐趣。当学生们对绘本故事进行再创造和角色演绎时,他们的联想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有声语言和肢体语言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以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儿童生活”主题为例,课后推荐学生们阅读《妈妈我能行》《大熊有一个小麻烦》及《夏洛的网》等绘本,并鼓励他们进行再创造和表演。在揣摩角色的过程中,学生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他人,增强换位思考和共情能力。这不仅有助于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解决人际矛盾,建立和谐的伙伴关系,还能在与家长的互动中增进亲子关系。
责任编辑 徐国坚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djya202504142.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