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经典纪传文的教育策略
作者: 杨道麟 方芳经典纪传文,作为经典文章中的经典变体文章的一类,是古今经典文章中宝贵的文化资源,指的是以人物生平、人物经历、人物影响等为特定对象来表现人物品质、突出人物性格、展示人物精神的一种文体[1]。这种文体不但具有选材的精当性的特质,而且具有描写的传神性的特质,更加具有再现的纪实性的特质[2]。因而在探讨其教育策略时,要求施教者必须以文章学为统领,引导受教者既要把握经典纪传文的自传性、他传性、评传性等基本类型,又要把握经典纪传文的鸟瞰式、追溯式、板块式等大体结构,还要把握经典纪传文的点面结合、正侧相映、繁简得宜等表达技巧,更要把握经典纪传文的平稳实在、浅显质朴、典雅凝练等语言风格,以期不但能从中“求真”并促使其“探索品质的养成”,而且能从中“向善”并促使其“道德良知的觉醒”,更加能从中“崇美”并促使其“自由心灵的建构”[3]
一、经典纪传文的教育要把握基本类型
经典纪传文具有自传性、他传性、评传性等基本类型。这与文艺学尽最大的力量而关注的品类一一经典诗歌、经典小说、经典戏剧等以虚构为主的经典文学作品的基本类型是有所不同的。以下主要从三个方面予以阐述。
1.经典纪传文的教育要把握自传性的类型
自传性的类型的经典纪传文,就是作者以叙写自己生活之中的某些片段或某一方面的经历为主,要求不容许有什么怀疑,既有足够的客观性,又有可靠的真实性。鲁迅的《鲁迅自传》就极具代表性。作者叙写了自己十三岁那年,于京城做官的祖父周福清因故人狱,父亲周伯宜看到没有前途了,经常借酒消愁,还吸食鸦片,加之又患肺结核,很快就离开了人世。这时候的自己才十五岁,自然要担当起顶梁柱的责任。于是,只好找寻那些既不收学费又不收饭费还有津贴的学校去念书。十八岁那年到南京,考入水师学堂,待了半年后,觉得不适合就退了学,又考进了矿路学堂。在矿路学堂,学习是非常认真的,并以一等第三名的成绩毕业,且被选派到日本留学。待到在东京的豫备学校毕业,已决意要学医了,于是进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了两年,又弃医从文,再到东京,同几个朋友制订了一些小计划,但都陆续受挫了。自己又想往德国去,也失败了。最后只能回国,先在杭州的两级师范学堂做教员;第二年就走出,到绍兴中学堂做教务长;第三年又走出,后到绍兴师范学校做校长;再走出,到北京教育部做部员;后走出,到北京几所大学做讲师;又走出,到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做教授,直至一九二七年四月辞职,九月出广东,就一直住在上海。作者这样叙写,施教者引导受教者读之,受教者势必会对鲁迅的求真知、寻真理、悟真谛的曲折经历肃然起敬。
2.经典纪传文的教育要把握他传性的类型
他传性的类型的经典纪传文,就是作者叙写他人的生活与经历,并通过其一言一行而予以再现,要求忠诚地对待史实,既有充分的稳妥性,又有弥足的信赖性。像司马迁的《廉颇葡相如列传》等就极具代表性。作者叙写了廉颇、葡相如等一批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他们或直爽正派,或忠实厚道,或冒失轻率,或聪明灵活,形象特别鲜明。《廉颇葡相如列传》一文五次渲染了葡相如操天下大势为己用的睿智:第一次,为国解除危难,他利用国际舆论,借使秦国负曲之势,而捧着玉璧按约至秦赴会。第二次,秦王得玉璧不偿城,他以“璧有瑕”而逛得玉璧后,抓住秦王贪婪的弱点,欲以玉璧击柱相威胁。第三次,抓住秦国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之过,他借理在己方之势,而派人怀着玉璧回到赵国。第四次,渑池之会,他借“五步之内以颈血溅大王”之势,意欲跟秦王拼命,逼迫秦王就范,并为一击缶。第五次,他借“赵亦盛设兵以待秦”来袭之势,迫使秦国唯恐不能自存,而不敢轻易动兵。葡相如的机智勇敢、多谋善断、意气风发,已是光彩照人了,而作者笔势陡转,叙写他对无理取闹、寻事生非的廉颇一再宽容忍耐,一再谦逊礼让,连门客都为之感到羞愧。当门客决计要离开他时,他才袒露了“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实情。作者如此叙写,施教者引导受教者读之,受教者眼前势必会浮现一个智慧绝顶、勇气过人、胸怀宽阔的贤臣形象。
3.经典纪传文的教育要把握评传性的类型
评传性的类型的经典纪传文,就是作者按照人物的生平顺序予以展示,并表明自己的观点与态度,要求不容许凭空杜撰,既有牢靠的证实性,又有坚实的确定性。像牟宗三的《我所认识的梁漱溟》就极具代表性。作者主要是从学问和人格两个方面去“认识”梁漱溟的。就其学问而言,他认为学问浅的人说话愈多,思想不清楚的人名词越多。在学问里面,要让自己既进得去而又出得来,这就是有活力的生命,而不是被书本知识所左右。做学问不是为了学问而学问,实在是为了弄清自己的生活或生命中所遇到的问题,完全没有把学问当作一个客观外在的对象去追求,学问的根本是为解决毕生思考的人生问题与社会问题服务的。就其人格而论,像他民国初年报考北京大学,不意未取,便发愤地说:“我今后一定要够得上叫北大请我当教授!”后来蔡元培真的电请他去北大哲学系任教授,谁人不佩服他的自信!像他在抗战中办学时有反“政府”之论,沈醉带特务去查办,他则针锋相对:“我这是小骂如果你们仍不改悔,我今后还要大骂。”其鳞峋傲骨,令特务也怕三分!像他在全国政协机关对《宪法草案》讨论时声明:“我不赞成把个人的名字,包括把接班人的名字写进宪法实为置国统、政体于不顾!”此论真诚无畏,令四座咋舌!作者这样叙写,施教者引导受教者读之,受教者势必会敬仰中国知识分子所彰显的那种不屈不挠的气节与秉性。又如《宋清传》一文,作者叙写了一个既不属于王侯世家,又并非达官显贵的药材商人一宋清,依靠自己异于他人的经营之道,博得了世人的广泛赞誉,以致生意愈发兴隆、事业更加红火的故事。宋清本是个药材商人,但他却不以逐利为其经营的唯一目的。从经营方式上看,他不计一时一事的小利、近利,所卖之药样样货真价实,凡用其药者,无不疗效显著而众口称赞,药到病除而享誉四方。经营之时,他宽以待人,对任何人都以诚相待,最终声名远播,成为闻名遐迩的富家巨室。他对富贵者、贫贱者,得势者、失势者均能抱着一视同仁的态度,尤其是奉送药材所表现出来的救急扶困的卓然之举,堪称时代的佼佼者。被封建社会视为“末流”的商人,大多以追逐厚利为宗旨,有时甚至为此不择手段,而宋清的所作所为却能独树一帜,异军突起,不仅区别于一般商人,更加远胜于朝廷官吏的所作所为,因而作者得出了“官不如商”的结论,这就无情地鞭挞了“炎而附,寒而弃”的朝廷官吏,同时也寄托了自己的某些身世之慨。作者如此叙写,施教者引导受教者读之,受教者势必会为宋清虽为市井细人却能超乎市井之道的优良品质而称扬。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xyj20250301.pd原版全文
二、经典纪传文的教育要把握大体结构
经典纪传文具有鸟瞰式、追溯式、板块式等大体结构。这与文艺学尽全部的心力而关注的品类一一经典诗歌、经典小说、经典戏剧等以虚构为主的经典文学作品的大体结构是有所差异的。以下主要从三个方面予以阐述。
1.经典纪传文的教育要把握鸟瞰式的结构
鸟瞰式的结构的经典纪传文,就是作者通过梳理人物发展节奏的“线”,并寻找和连接“线”上的各个“点”,进而对所叙写的人物或注意其高卑或留心其深浅。像朱志敏的《铁肩担道义》和司马迁的《孔子世家》等就极具代表性。如《铁肩担道义》一文,作者叙写了季大钊最后时期的言论和行动,展示出一个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该文采用鸟瞰式的结构,既叙写了李大钊被捕之前国内的局势及其所做的主要工作,他面对白色恐怖,临危不惧,坚守战斗岗位;又叙写了李大钊被捕以后的情形,他身陷图圄,仍关心着党的事业和同志们的安全,把个人的生命和家庭的安危置之度外;还重点叙写了季大钊在敌人的监狱里、法庭上和绞刑架下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性格。在监狱里,他受尽严刑拷问,敌人用竹签扎进他的指甲缝里,并硬生生剥去了指甲;他写的《狱中自述》,通篇是以国民党人的身份写作的,充分反映了他坚定的革命原则和高超的斗争艺术。在法庭上,他精神焕发,坦然面对一切,“绝不提家事”,与妻子无言告别;他态度镇静,非常沉着,对革命事业满怀着必胜信心。在绞刑架下,他神情自若,毫无惧色,是第一个登上绞刑台的,并充溢着勇气和力量;他视死如归,英勇就义,牺牲时尚不足三十八岁,用丹心碧血书写了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作者这样叙写,施教者引导受教者读之,受教者势必会为李大钊依靠坚强毅力和笃定意志来弘扬道德与正义而喝彩。又如《孔子世家》一文,作者叙写了孔子的家族身世、早年从政、好学善学、穷且益坚、整理古籍、教书育人的相关境况,这是研究孔子生平思想的重要文献之一。该文也采用了鸟瞰式的结构,既叙写了孔子的从政经历、整理文献及传道授业等内容,又叙写了孔子的刻苦勤奋和追求理想的情形。概括起来,就是“两简”和“两繁”:孔子的从政经历、整理文献、传道授业等三个方面内容叙写得简练,要言不烦;孔子的刻苦勤奋、追求理想等两方面的情形叙写得详细,生动具体。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的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及安贫乐道、与世无争等优秀品质,对我国的历史进步和世界的文化发展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者通过叙写孔子的生平活动及其各方面的成就,不但可以让人们深切地感受他的“为人”,体验他的孜孜不倦,了解他的博学多才,而且能够让人们领会他用知识改变自己“贫且贱”命运的精神,叹服他“一以贯之”的人格和决不放弃自己主见的情操。作者如此叙写,施教者引导受教者读之,受教者势必会为孔子这位圣贤的高节清风被世人奉若神明而赞赏有加。
2.经典纪传文的教育要把握追溯式的结构
追溯式的结构的经典纪传文,就是作者通过梳爬人物起伏流动的发展轨迹,并遵循“从事后开始”的思维路线,进而对所叙写的人物或追求其根源或探索其缘由。像王乾荣的《周有光:周全而有光》和袁宏道的《徐文长传》等就极具代表性。如《周有光:周全而有光》一文,作者以“史”为主线,叙写了周有光在晚清、北洋、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等四个时代所体现出来的精神特点。该文采用追溯式的结构,大略地叙写了周有光的一生。他就像自己的笔名“有光”那样,一生周全而有光。单单走过一个世纪就已经不同寻常,更何况他还经历过很多的事情。他的研究领域横跨经济、语言、文化等三大专业,而且他还通晓汉、英、法、日等四种语言。他参与了《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无论是方案字母形式的确定,还是具体字母的设计,他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被众人称为“汉语拼音之父”;他还参与主持了《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的编译,其连襟沈从文也笑称他为“周百科”。他的人生之中留下的许多故事,是经过自己的记忆而筛选过的,通常是习惯性地过滤掉大量的悲剧性因子,而留下最活泼和最幽默的部分,所以其创造力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达到高峰。为此,退休以后的他开始了思想文化领域的拓展工作,这些工作与他前期的语言文字研究一样,始终带有普及常识和提高文化水平的意义。作者这样叙写,施教者引导受教者读之,受教者势必会敬佩周有光力主所有研究应为普通大众服务的重要思想。又如《徐文长传》一文,作者以“奇”为主线,叙写了徐文长的才能奇异、性情奇怪和遭际奇特。该文也采用了追溯式的结构,概括地介绍了徐文长的一生,像知遇胡宗宪而上《献白鹿表》,因不得志于有司而“放浪曲糵”,乃至晚年“佯狂益甚”所招致的不幸遭遇,等等。它以“人、出、萃”为顺序来展示徐文长的“奇”。“入”是总体叙写其才华、性情、遭际等因素:“声名藉甚”与“屡试辄”的对比,足以见其数奇;笑傲纵谈与“膝语蛇行”的对比,足以见其性奇;薛君采奇其才,胡宗宪重其笔,嘉靖帝喜其表,足以见其才奇。“出”是重点叙写其诗、文、书、画等因素:其诗意境奇伟,匠心独出;其文蕴有卓识,气沉法严;其书笔意奔放,苍劲妩媚;其画超逸有致,不同流俗。“卒”是主要叙写其不遇合时机的因素:因疑忌杀其继室妻子而下狱论死;因精神失常而“自持斧击破其头,血流被面”;因恃才傲物而不为社会所容以“抱愤而卒”。这就将徐文长性情旷达、才华横溢、不拘小节、愤世嫉俗的品性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如此叙写,施教者引导受教者读之,受教者势必会生发对旧社会埋没人才、科举制度摧残人才的控诉和愤。
3.经典纪传文的教育要把握板块式的结构
板块式的结构的经典纪传文,就是作者通过理清人物诸多关系的发展线索,并别具匠心地排列相对独立的内容,进而对所叙写的人物或集中其向内或发散其向外。像杨振宁的《邓稼先》和班固的《苏武传》等就极具代表性。如《邓稼先》一文,作者以几千年来的中华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来的民族情结、五十年的朋友情谊为基调,饱含情致地叙写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无私奉献的爱国情怀,赞颂了邓稼先为民族、为国家所做出的巨大成就和杰出贡献,表达了自己对至交的深深怀念和崇高敬意。该文采用板块式的结构,不大注重表面的逻辑关系和形式的完整性,而是每“块”都有一条自己的发展线索,并且都是从一个基点出发,从而综合地表现一个总题目。它巧立主题式的小标题,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独特建树放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示了人物的优秀性格和可贵品质,使人物形象显得悲壮而豪迈、伟大而崇高。该文六个部分之间既相对独立各有侧重,又紧密联系相互融合,而且有机地连缀成一个完美的整体。第一部分是全文的小序,第六部分是全文的总结,第二部分简介邓稼先的生平和建树,第三部分是对第二部分的补充、延伸,第四部分从另一角度叙写邓稼先的建树之大,也是对第二部分的扩展、延长,第五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具体化、详细化。作者这样叙写,施教者引导受教者读之,受教者势必会细思慢品文中所弥漫着的同窗之谊、挚友之情的浓厚气息。又如《苏武传》一文,作者叙写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而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彰显了一个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该文也是采用板块式的结构,为了突出苏武的坚强个性、坚定信仰、坚韧意志等主要特征,着力叙写了三个叛徒并与之形成鲜明对比:一个是作为副使的张胜,一个是为虎作保的卫律,一个是曾为朋友的李陵。在叙写张胜之时,用他的见利忘义而丧失品节、遇事束手无策而对国家民族毫无担当,衬托了苏武的深明大义、富于骨气,以及临危不惧、对国家民族的高度责任感。在叙写卫律之时,用他的软硬兼施、威逼利诱而迫使苏武投降的所作所为,更加衬托了苏武的凛然不可侵犯的人生信仰和刚正气节。在叙写李陵之时,用他的斤斤计较于一家一己的恩怨,置国家民族利益于不顾的可耻行径,衬托了苏武置一家一己的恩怨于不顾,一心一意为国家民族利益着想的高尚品质。他们三个叛徒都在匈奴的威势面前丧失了自己的立场,唯独苏武为了民族的尊严和汉王朝的利益,据“义”力争,宁死不屈。作者如此叙写,施教者引导受教者读之,受教者势必会看到一个无怨无悔、矢志不渝、一往无前的民族英雄。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xyj20250301.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