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课堂与言语思维的冲突与沟通

作者: 刘劲凤

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的加大,智慧课堂日益成为中小学教学的常态,其现代化的教学技术为师生提供了多种教学平台与工具,在彰显学生的主体性,获取教学资源,增强师生、生生互动等方面相较与传统课堂而言优势明显,但当前智慧课堂也有与提升核心素养相冲突之处,特别是对以言语思维训练为核心的语文学科而言,如果不能恰当使用智慧课堂,学生言语思维的训练将难以进行。

关于“言语思维”,维果茨基认为:“人的言语与思维不是同一事物,也不同步在一条重合线上发展,它们是在思想与词语发展的进程中发生、改变和发展的。”维果茨基把思维与言语的关系形象地描述成两个相交的圆,相交的部分表明思维与言语在发展过程中有一部分是重合的,这个重合的部分就是“言语思维”。语文课的言语实践活动就是言语思维的有意识训练活动,以提升学生的言语思维。言语思维的提升必须侧重过程,而智慧课堂通常注重的是言语思维的指令与言语思维的作品,过程容易遭到不同程度的忽略,且智慧课堂往往呈现过多形象的内容,对感官的刺激性较强,这也会限制、削弱甚至替代学生的言语思维。

本文对智慧课堂与语文课学生言语思维提升的目标冲突进行分析,并就如何沟通智慧课堂与言语思维给出措施,供一线教师参考。

一、智慧课堂与言语思维的冲突

1.注重结果与注重过程的冲突

语文课的智慧课堂的常态是在任务指令发出后,学生完成任务,然后呈现言语思维作品,最后师生一起评价言语思维作品。学生都希望看到更多的作品,然后讨论评价,至于作品产生的思维过程则很少涉及。就如同只想看到旅游目的地的风景,不关心到达目的地的路径。

对于言语思维提升而言,言语思维作品产生的路径的探究更具有价值。注重言语思维过程的语文课能够超越知识记忆和技能学习,进而上升到核心素养提升的高度。

智慧课堂容易将目标锁定在结果的呈现和评价上,而指向言语思维提升的语文课堂则需要注重言语思维过程,因此二者容易产生冲突。

2.直观形象与抽象思维的冲突

智慧课堂存在经常性的形象直观内容的大量呈现,这与抽象且有深度的言语思维形成冲突。

智慧课堂鼓励教师整合并展示多种教学资源,如视频、音频、图片、表格等,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学习环境。这是智慧课堂相较于传统课堂的一个优势,可以让学生快速感知相关内容,强调突出某些部分,且能起到视觉冲击、辅助记忆、增强理解等作用。但是智慧课堂的这些直观形象呈现的教学内容,也容易使有些学生学习动机与教学意图不一致,而对学习内容取舍不当、买续还珠,被一些与教学关系不大的内容所吸引。直观形象的内容减少了学生理解上的障碍,呈现的内容很多,教师一张张PPT往后翻,极易导致学生的懈怠和走神。

形象直观的内容呈现太多,容易导致抽象的言语思维不能深入,甚至越俎代庖,剥夺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如学习《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课堂一开始,教师就用多媒体播放二战时集中营的种种惨状,并配上凄惨的音乐,学生很受触动,然后再让学生去读课文,这其实在学生读课文之前给了学生很多暗示,剥夺了学生自己体会的机会。也就是还没有开启言语思维,就已经呈现了言语思维的结果。

3.教学容量之大与言语思维之深的冲突

智慧课堂因为有多媒体的协助,资源相对容易获得,教师总想在短时间内让学生获取更多的信息,传授给他们更多的知识,但容量大不代表效率高,教学是以“学生的学”为主,“教了不一定学了,学了不一定学会”。尤其是在高学段,教学难度较大,应追求“以少总多”,追求深度学习。

课堂时间有限,在智慧课堂背景下,应该对教学资源进行恰当取舍,再者,有很多课堂展示的大多是一些知识或技能方面的内容,学生应接不暇,难以记忆和掌握教师所展示内容,言语思维方面的训练更是无从谈起。

言语思维需要时间,结果需要解析、碰撞、评价、修正。大量教学内容挤占了言语思维的时间,没有时间,连思考都难以进行,更不必说深度的言语思维了。

此外,活动不恰当或过多也会导致课堂容量大,言语思维难以深入,如展示抢答、讨论、统计,提高了课堂互动的效率和生动性、趣味性,但都应该恰当,不能仅以追求活跃气氛为目的,语文课应该以促进学生进行深度的言语思维为主要目标。过多的互动会挤占个人的言语思维思考空间,不仅对言语思维的个性化发展不利,也会让相当一部分学生来不及进行深度的言语思维,久而久之,就会造成浅层思考的习惯。

二、智慧课堂与言语思维教学的沟通

智慧课堂背景下,课堂应该与时俱进,主动适应并充分利用新的教育技术,充分考虑言语思维的特点,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言语思维水平。

1.线上线下相结合

智慧课堂可以转移至线上,突破线下课堂时间的限制,言语思维的训练可以充分利用智慧课堂提供的平台进行线上活动。比如课堂上言语思维成果难以全部呈现,但是线上平台可以不受限制地呈现,还可以线上互动。可以通过微信或微信公众号以及QQ等社交软件平台展示不同的言语思维结果,供学生比较、讨论。学生通过大量的言语思维结果的比较、分析、逆推,从而抽绎出言语思维的特点,甚至还原或部分还原言语思维过程,最终达到拓展言语思维空间、建构言语思维路径、提升言语思维水平。

除了延续线下课堂,线上进行的言语思维活动还可以不依附课堂独立开展。如社会热点往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可以撬动学生言语思维,每一次社会热点的出现都是对学生进行言语思维训练的好机会,但是有时又没有线下课堂时间可以利用,这时就可以组织线上活动,将热点事件材料设计成作文题目,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还可以以辩论赛的形式进行线上辩论。辩论是一项注重言语思维的语言实践活动,能训练思维的敏捷度,辩论言语呈现本身就是思维过程的呈现,甚至是对思维过程的批判,如经常有攻击对方辩论思路。针对社会热点,各平台文章可谓铺天盖地,教师可以选取其中一些有代表性的文章供学生阅读,其言语思维对学生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xyj20250323.pd原版全文

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将线上的活动移人线下课堂。总之,可以线上和线下相结合,充分利用智慧课堂训练学生的言语思维,提升学生的言语思维能力。

2.做细形成性评价量表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高效课堂,形成性评价至关重要,其中形成性评价量表更是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不论是师生共同制定的还是教师单独精心制作的评价量表,都会对学生起到思路引导和促进反思的作用。智慧课堂在制作和展示评价量表方面都比较便捷。

评价量表要细致地体现言语思维的特点甚至是过程,一般至少分为四个等级来评价。可以有创意地制作,如类似冠亚季军的领奖台图量表、台阶图量表、鲤鱼跳龙门图量表等有利于激励学生的评价量表图。每个等级对应的描述要避免笼统的概括,应尽量使其具有可操作性,既用评价量表指引言语思维的内容和路径,同时又给言语思维展现个性的空间。

在学生完成言语思维作品的过程中,可以在教室大屏幕上一直呈现评价量表,学生在完成言语思维作品的过程中随时可以对照评价量表。师生在分析学生言语思维作品时也要对照评价量表。也就是说,评价量表贯穿言语思维任务完成和评价的始终。

3.恰当时机呈现教学资源

同样一个教学资源,在不同的教学时段呈现,有时效果完全不一样。如教学《赤壁赋》一课,对于课文的朗读视频,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处理方法:有的老师一开始上课就先让学生听一遍朗读视频,熟悉课文;有的老师先让学生自读一遍课文,再播放朗读视频;还有的老师将播放朗读视频作为学习这一课的最后一个环节。

第一种处理,不利于学生的言语思维训练。在学生自读课文之前就播放含有文章所描述情境画面的朗读视频,固然能吸引学生,并且纠正一些字音,让学生初步感受一些情感。但这也是在学生进行言语思维之前先向学生展示了一个对于他们来说较为权威的言语思维作品,学生的言语思维会受到限制或剥夺。朗读就是朗读者对作品理解的展现,课堂教学的朗读视频都是经过教师精挑细选的,对文章情感与节奏的把握非常恰当,这样就会让学生先入为主,把范读的理解当成理解的天花板,不敢有质疑,只敢对范读的理解做一些解释、论证。而阅读是要有自己的理解的,就算学生的理解刚好与朗读视频的理解一致,先听范读也剥夺了学生揣摩理解的思维过程,久而久之会造成学生言语思维的懈怠,而言语思维一旦懈怠,语文课剩下的就是知识与技能了,语文核心素养就会残缺。在学生言语思维没有启动之前,如无必要,不要轻易展现别的言语思维成果。

第二种处理方法比第一种稍好。先让学生裸读,学生会有一些独立的言语思维活动,再播放朗读视频,则可以让学生反思自身言语思维,找出与范读的差距。但是学生毕竟才读了一遍课文,言语思维还没有深人,还是很容易受到朗读视频的暗示,有大量先入为主的理解,导致后面的理解都似乎多余。如同谜面一出来就有了谜底,缺少了思考的过程,之后做的都是用谜面去证明谜底。

第三种处理方法是其中最好的。因为学生已经充分学习了课文,对课文的情感、语言风格、思想内涵等都有了深入的理解。此时再听朗读视频不会影响学生的独立思维,学生会将朗读视频对作品的理解与自己的理解相对照,或产生共鸣,或反思、修正,或批判朗读视频,如此更有利于学生言语思维的发展。

不论是学生自己的还是其他言语思维作品的分析、鉴赏都是为了促进学生自身言语思维的反思与修正,最终都是通过学生自身的言语思维而起作用的,没有学生自身的言语思维过程,就没有言语思维的修正与提升。因此,任何教学资源的展示都要力求避免限制或削弱学生独立的言语思维。

此外,基于言语思维提升的智慧课堂,语文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网络等技术手段,为学生创造真实、生动的语言实践活动情境。通过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言语思维的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在情境中主动思考、表达和交流,最终形成言语思维作品,从而培养他们的言语思维能力。智慧课堂系统的成绩分析也有助于学生言语思维的提升,如针对学生失误最多的题型,通过分析学生所答的内容找出其言语思维需要提升之处,也可以选择高分的答题,逆推其言语思维供其他学生参考、借鉴。

总之,智慧课堂背景下,保守和冒进都不可取,要遵循学生言语思维的特点,趋利避害,精心设计,才能充分利用智慧课堂资源,高效提升学生言语思维能力。

[本文系合肥市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智慧课堂环境下高中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实践研究”(编号:HDJ21063)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张秋玲.言语思维:语文课程的核心价值兼与王学东、张彬福、刘光成商榷[J].中学语文教学,2016(4).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xyj20250323.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