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为墨:泼洒自我之风采

作者: 胡云

《中学语文教学案例与研习》是新疆师范大学赵新华教授,还有新疆语文名师康金娥、李蓉领衔主编的一部案例研究著作。全书共十章,前八章依据不同文类展示教例,并上升至理论的层面加以提纲挈领的剖析,后两章是关于口语交际及整本书阅读教学案例的研习。每一则教例中,均有授课者备课心路历程的详尽记录,并配有教学反思,教例后附有基于文类的学理分析,从多角度搭建由此及彼的拓展桥梁,让教学从“这一篇”走向“这一类”。教学策略的产出既有语文学理论的指导,又有实践智慧的融入,达到了感性与理性的相乘,为语文教育教学工作者提供了汲取力量与灵感的磁场,激励我们向下扎根,向上思考。

在我看来,此书在以下三个方面能够给躬耕一线的语文教师带来一定的启示。

第一,在语文学视域下进行深度思考。语文教学不能“任我行”,挑自己熟悉的讲;也不能按陈旧的“揭题一介绍作者一阅读理解一小结一布置作业”套路机械讲解,必须依据学情、单元目标、文本篇性进行个性化教学,这便需要语文学理论的指导一一基于语文教育哲学、语文教育史、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来审视问题。理想的语文教学需要我们具有自觉的语文学理论思考意识,以语文课程标准为引领,深度思考如何让理论与实践在不断的齟与澄明中达到统一与和谐。

此书每一章节中的“教学探析”部分都对新课标作了详尽而有深度的解析。作者将诗歌理论与新课标要求相结合,遵类而教,建构现代诗歌教学理论模型。如在《初中古诗词教学探析》一文中,对初中古诗词教材选篇概况作了研究,详实地列举出先秦两汉到清代不同时期的诗词特点,设计教学时在古诗词理论的视角下“根据古诗词中的文化意象、文化现象、文学流派进行分类梳理,在统整的过程中,带学生从一首诗走向一组诗,从一篇到一类,从一个人走向一群人,直到遇见一个时代”,帮助学生扎实积淀学养。不仅如此,教者还注重审思并化用西方结构主义教育理论,使之与中国语文教育史相结合,设计出符合当下教学现状的本土化路径。结构主义教育家认为智力活动是一种连续的构造过程,教师必须以结构的观点来考虑学生的心智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学生心理发展变化过程,促进智慧的发展,这方面该书做得很好。如在《说明类文章教学探析》中,作者将西方大单元理念引入课堂,注重教授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追求单元整合的同时,不放弃传统的单篇精读模式,将八年级上册与下册的说明文单元整合起来,让学生“在语言积累、梳理和运用中,将感性的认知学习提升到理性的总结”,促进知识的迁移,最终构建系统的说明文知识体系,有效验证了布鲁纳提出的假设:“任何学科都能以智育上诚实的方式,有效地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儿童。”语文教育教学工作者若能对理论进行如此深入的思考,让教学的每一步都有相关的学理作为支撑,还怕非语文、泛语文的教学设计泛滥吗?

第二,思维进阶根植于教学活动的土壤。仅从理论视角剖析问题是不够的,还要善于化用理论,促进“问题”向“学习任务”转变。如何让任务驱动教学,关键在于真实情境的运用。此书有关真实情境中的策略运用可以为我们带来一些启示。首先,注重依托情境任务磨砺学生思维,激发认知冲突,叮咬思想迁腐之处,提升思辨能力。在《古代议论性散文教学探析》中,论者提出“我们需要巧设课堂活动,将教学难度大的任务套嵌在恰当的情境之中,激发学习兴趣,契合思辨期待,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让学生在诵读中关注文章的表意层次,进而通过造境激发研究论说的激情,再“以文中某句话作为敌论点,完成个性化的创新写作,在语言运用中实现孟子相关论题的再认识”。这样的教学注重学生自我独识的产出,与存在主义教育学强调的“自我生成”“自我创造”高度契合。其次,强调立足篇性搭建活动支架,汲取作品中的精神力量。“篇性是在同文类视域下区别不同作者的不同文本,或同一作者的不同文本个性化表现力的表征”[2],汲安庆教授指出“化境”的达致离不开文本篇性的揭示,审美中关注篇性,更能激发解读的兴趣,攫住作者言语创造的枢纽[3。立足篇性,源于教者基于四境理论下强烈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在第三章小说研习部分,论者提出“单元整合、比较阅读,理解小说共性,同时发现‘这一篇’个性”。如教学《社戏》时,任务活动的设置紧扣“实用性”特点,依任务群所处学习领域创设互文性的“真实情境”,分析作者是如何描绘社戏场景的,从江南水乡的人民生活中汲取精神的养料,让学生在多层级的任务中比较阅读《蒲柳人家》,感受篇性奥秘背后隐藏的文化意蕴。另外,利用主题情境,激发语言运用。如《新闻教学探析》一文的教学策略部分,在“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统摄下,为新闻单元设置统一的主题情境,“拟通过‘征集小记者’(八年级学生),报道美德少年先进事迹的系列活动,献礼党的二十大”。采访情境的设置让语言运用实践“活”了起来,符合该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解决先前教学“片段肢解化”的问题。这些具体化、操作性强的情境教学策略无疑促进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更释放了语文教学的活力。

第三,以审美创造统领语文核心素养发展。语文核心素养的四维中,只有凸显审美创造,才能实现汲安庆教授一直倡导的科学与审美相乘的语文教育之境,将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的“创新精神”培养落到实处。阅读此书,我们会明显感觉到:不论是教例,还是研习,都很关注学生的审美创造。例如,在《新闻“活动·探究”单元教学设计》案例中,教者将“学写采访提纲,理解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作为其中的一条教学目标,以目标为导向,更新教学方法,打通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壁垒,引导学生运用学习的新闻知识写作消息,建立起审美课堂的逻辑起点,关涉课堂内外,促成审美创造一如何纲目清晰,语言精约,均内在地体现了审美创造的因子。此外,还有教学路径上的审美创造。如《说明类文章教学探析》一文中的教学策略部分提出教学目标一一“通过课中写作的实践活动,有效地打通阅读与写作的通道,做到读写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品读赏析语言,为微写作铺垫基础,在一系列的学习实践活动中,学生感受、积累诗意的语言并达到创造的高阶学习”,还对课后学习任务提出了具体要求,让学生运用习得的说明性文章的知识,根据已有资料,进行说明性文章写作。从定目标到追过程再到促结果,无一不是在为审美积淀转化为言语创造蓄势,化知识为能力,以目标促素养,学生在审美创造中释放天性,体验生命愉悦,语文教学便从“占有”走向了“存在”!

总之,该书始终以研究的眼光去审视语文教学中的规律或问题,努力从教学的个案中提取普适性的教学原理,建构适恰的教学路径。有深入的学理探究却并不生涩、枯燥,反而犹如一阵春风,温柔地唤醒人们固有的言语生命意识和言语潜能,让人有在语文教育实践中追求诗意人生的冲动。以理性为墨,泼洒出自我之思想风采,做得比较出色。

参考文献

[1]孔繁成.布鲁纳的教学原则[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9:37.

[2][3]汲安庆.语文阅读教育的四重境界:稳境·醇境·化境·至境[J].教育与教学研究,2020,34(08)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xyj20250324.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