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研究视角下理想语文课程的建构
作者: 赵晨西21世纪初,新课改引发学界对语文教育功能的关注、对学生学习经验的重视、对评价转型的讨论,以及对教师角色的特质描绘。在此背景下,区培民主编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于2003年9月出版,参与建构《新课程学科教学论丛书》(钟启泉总主编)的语文领域。实践研究视角是《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鲜明特色。该书认为理想语文课程的建构应从实践(尤其是实践中的问题)出发,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成形。编者结合对语文课程、教材、教学、评价和教师等多方面的田野观察进行理论建构,回应实际问题的需求,并力求阐释原理,激发相关者动机,从而改造实际行为。进行“扎扎实实的探究”[,在实践研究视角下建构理想语文课程,是这部著作的尝试,也是其长远价值所在。基于此,本文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成果的创新性、科学适用性和持续思考性三个方面,简要阐述该书的当下意义。
一、发展变革中的创新性观点
该书以语文学科建设的实际情况为论述的起点,体现回顾历史、审视现实、思考未来的变革视野。编者全面关注变革中的学科发展,提出一系列有长远价值的见解和推断,是其成果的创新性所在。例如,在与语文课程相关的泛学科学力目标体系的建构中,编者认为应该参照“当前及可预见的未来学生语文学习(包括一般学习)的各个侧面各个领域,设定语文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的目标体系”,其建构体系中涉及熟习电脑、制作学习和交往的个人电子文本和超文本等。借助电脑工具开发语文教学资源,创建超文本来传达、获取信息,抓住表达与交流的交往目的,关系跨媒介、交际语境,即为编者对未来合理预设的体现。
“语文教学评价改革的动态和趋势”这一节,编者首先总结语文教学评价现状中存在的问题一一未清晰认知各类型考试的不同功能,各个学时段的考试划分不清,忽略学习过程的评价,考试频繁单一。接着回顾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的两个阶段,然后对未来的改革动向和趋势进行描述,其中将平时考试和高利害考试区分、鼓励学生发表创新见解的意识、对减少题量和主观题型变化趋势的把握以及对增加课外试题选材的预测均贴合当下研究成果。评价观中,编者在引入国际国内通行的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的同时,论述以表现性评价和档案袋评价为代表的国外“另类”评价,点明语文学科性状决定其评价为质性评价,既全面系统又聚焦学科特点的评价理论成果至今仍有其创新性,且“教学评一致性”“动态评价”“影响变量分析”等术语已参与其理论建构。
二、科学的理论建构和案例探讨
理论建构上,该书有意识地接受教育学上位视野的指导,同时坚守语文学科本位,并融合教师实践构成及其现实问题的角度,呈现生动典型的实例,研究成果具有科学适用性。
课程编制方面,该书借鉴课程论的共性编制过程,关注课程与教学一体化,从目标和教材、教学、评价、教师发展四个方面构思成四编,并结合语文课程安排具体章节,大致呈现了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编制阶段全貌。
具体理论方面,面对21世纪初语文实践的经验化推断多而客观理论不足的情况,编者创造性地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成果,以直接引用或方法原理推演的方式辅助建构语文学科特色理论,以提升理论建构的科学化水平。该书具体理论的建构还体现语文学科的本体特色,如总结语文教材的不确定性,认为对语文教育的审视必须依赖于这一特性;点明语文课程的开发从课程编制、实施、实现三侧面都应从语文学科本位入手,探讨解决其问题的方法论;关注语文学科阅读教学的“原理”与数理化学科“原理”的“异质”,认为语文“原理”是隐性的,化在课文中、隐在文字里。一系列理论成果涵盖上位理论和经验化提炼,在使用时有极大现实作用及可行性。
实例呈现方面,该书选择的范例及编者评点兼具现实性、科学性、典型性、趣味性。如该书以《荷塘月色》文本关键句及规定情境的理解为例,“牵涉到钱理群《名著重读》及其相类的现代文学重审、现代文学史重释中的朱自清生活、情感背景以及朱自清的人格解释等‘大文化’‘大语文’信息,由学生讨论这一知识点,多不能及意…”为研究讲解法和讨论法的实质优劣提供了契机,使“讲解就是灌输”的多年误解被正视,导致对接受学习、发现学习等理论的引入和对讲解、讨论的再认。由《荷塘月色》的解读这一具体案例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一过程有力代表了当下田野观察(如“听说课堂”观察)的研究方法和立身之本,“现实一问题一理论”的互动循环显示了编者敏锐的洞察力。如在语文课堂教学的系列理论建构中,编者认为应从实践细节人手,描述技术体系和功能体系,以此描述为支架构建理论,以语文课堂教学行为分析为例,对语言/言语行为、讲解行为、演示行为、语文问答式行为、质疑行为、讨论行为分别进行典范课堂行为举例,以正确的个案的正性分析和点评的强化加深读者的印象。我们可以合理预测,其理论与案例并行的呈现方式对当时、当下和未来的语文教学均具有重要意义,其案例有望成为语文教育研究中经典案例的组成部分,其研究思路也有望成为教育各方的合作范本。
三、留待思考的研究话题
在建构理想语文课程的历史过程中,部分新见成为后续开展课程教学研究的共识,部分术语表达的含义被其他术语代替,由此,间隔一段时间的研究成果可能会有陈旧感,但《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魅力在于能提供许多留待思考的研究话题内核。
从对“语文潜在课程要素”的分析到语文生态课堂和教育生态学。在理解语文课程概念和价值的过程中,编者认为潜在课程是强有力的教育存在,而潜在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内容是很难描述的。书中采取抓关键词明确关系的方式,用功能因子和形态表述潜在,并将其分为学校、教学过程、社会三类,举例来说,功能因子如“学习风尚”“文化敏感”“个人修养”,形态如“学情奖惩”“家庭文化”。单看这些功能因子与形态,可能是简单或者是有些过时的,但其代表对教育生态的关注。而后编者又从情境和内容的变化诠释新的课程生态,并认为情境需要超脱于教学情境和教授情境。现在在教育生态学视域下的讨论,如认为教育生态学具有“整体、开放、有序、目的、动态平衡”的特征,以及据此拟定的社会发展需要、学生身心规律、语文学科特点和教学实践的评价标准依据[2,其实仍是在这个框架下。
诸如书中把教师作为课程资源的一部分、对学得和习得的思辨、对语文教学训练思维逻辑性的认识、对语用知识的强调(由此认为语感是语用感悟)、对问题中心范式和主问题教学法的阐释、对立体教学的关注等,都为后续研究者留下思考的方向和契机。
20余年后,书中对讲解法和合作学习的再认等敏锐判断已成为当下语文教学的共识,对开发计算机资源的关注一脉转化为对使用AI智能模型工具的关注,对隐形课程、教学生态的见解也随着研究的发展不断被完善。我们重读21世纪变革初期的这部定位为教材而编写的著作,可以置身当时语境,持续思考观念的历史发展;可以发现编者的创见,收获当下新思考;还可以接受前辈学者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有温度的价值引领,将其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
参考文献
[1]区培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2.
[2]马桂芝,张雨强.教育生态学视域下统编高中语文教材评价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43(23).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xyj20250325.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