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融入理工院校思政课多维论析

作者: 王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5)12-0009-06

Abstract:IntegratingthetheoryofChineseModernizationintoideologicalandpoliticalcoursesinpolytechniccolegesis conducivetoimprovingtheefectofstudentslearning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courses,enhancingstudentsabilityand stabilitytodistinguishandresistideologicalinfitrationandisalsobenefcialtocultivatinghigh-qualitytalentswithboth 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literacyandhumansticliteracy,havingdistincteducationalvalue.Intemsofintegrationprinciples, theprinciplesofauthority,theoreticalrationalitybjectivity,andorientationshouldbeadheredtoensuringthatthcotentis guaranteed,thetheoryisin-depth,thevisionisbroad,andthevalueisguiding.Intermsofteachingmethods,casebased, fiped-clasroom,immersive,andpractical-experience-basedteachingcanbepreferentiallyselectedincombinationwith thecharacteristicsofpoltechiccollgestomaximizeteintegrationefectIntermsofteachingmodelsitiscarredotinboth horizontalandverticaldimensionssimultaneously,andanew"four-verticalandfour-horizontal"teachingmodelcombining the smal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lassroom and the large social classroom is explored and constructed.

Keywords:TheoryofChineseModernization;polytechniccoleges;ideologicalandpolicalcourses;basicprinciples;teaching methods and models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将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及时、准确、全面融入思政课,是高校开展好思政课教学的必然要求。目前,学界已就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融入高校思政课这一研究主题形成了一定数量的成果,但其中鲜有以理工院校为对象的研究。在全国各类高校中,理工院校具有鲜明的独特性,承担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科技人才的培养工作。在当前深入实施科技强国战略的大背景下,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融入理工院校思政课教学,不仅是开好、办好思政课的题中之义,更关乎未来科技强国人才的培育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融入理工院校思政课的鲜明育人价值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融入理工院校思政课的育人价值,集中体现在提升学习效果、增强意识形态防范能力、培育高素质科技人才三个方面。

(一)有助于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感染力、针对性、实效性,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最终要落到把思政课讲得更有亲和力和感染力、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上来,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这既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所要达成的目标,也是高校思政课教师提升教学效果的根本发力点。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融入理工院校思政课,为这一目标的达成提供了有力支撑。

首先,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根基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实践,在党的长期奋斗和艰苦实践中涌现了大量杰出工人和科学家,为党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改革开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形成了无数工匠精神、科学家精神的鲜活案例。在众多案例中,有些呈现在理工院校教学使用的教材和课件,有些则直接发生在学生就读的学校,这些案例既生动又真实,易于引发理工院校学生的共鸣。深人挖掘这些案例并有机导人思政课教学,十分有助于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感染力。其次,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不仅是对中国共产党长期历史实践的经验总结,更是在深刻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基础上提出的关于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解题方案,具有科学真理性。在中西方深入交往的今天,受西方自由主义思潮影响,学生可能会对中国的发展道路产生疑惑甚至误解。直面学生的问题与困惑,以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科学力量、真理伟力廓清思想迷雾、冲破认识误区,可显著提升思政课的针对性。同时,将中国在实现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最新进展、最新突破及时融入教学内容,又可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

(二)有助于思政课更好发挥意识形态领域的主阵地作用,增强学生辨别与抵御意识形态渗透的能力和定力

理工院校学生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国外访学的机会较多,其在拓展国际视野的同时也容易受到西方意识形态的干扰,特别是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的学生,被西方所谓自由民主思想误导的风险相对较高。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融入理工院校思政课教学,有助于理工院校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四个自信”的基础上增强明辨是非、抵御意识形态渗透的能力与定力。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gjxk20251203.pd原版全文

首先,通过讲授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坚定理工院校学生的“四个自信”。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本身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根本来源。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创造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开创了中国式的现代化发展新模式。这一模式既有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共同特性,又开辟了独立自主实现现代化的新路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具有典型样本意义。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彰显出的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理论的科学性、制度的优越性以及文化的先进性,奠定了大学生“四个自信”的坚实基础。其次,在坚定“四个自信”的基础上,形成抵御意识形态渗透的观念自觉与行动自觉。抵御意识形态渗透,要有辨别能力,学生通过学习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中蕴含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面对各种思潮都可以作出科学的分析和正确的判断,不断提高意识形态辨别力,避免被表象所迷惑;同时要有足够定力,定力来源于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高度认同,通过中国式现代化包容性、和平性、平衡性的鲜明特质与西方现代化排他性、殖民性、单向性的对比,让学生在思想上形成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高度认同,在实际行动中自觉抵御西方的意识形态渗透。

(三)有助于理工院校做好人才培育工作,促进学生科技素养与人文素养均衡发展

理工类高等教育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应坚持科技与人文并重。理工院校学生通常在科学技术方面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与研究热情,但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知识储备与学习兴趣相对较弱。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具有深厚的人文意蕴,将其融人理工院校思政课,有助于学生实现科技素养与人文素养的均衡发展。

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为人类求解放的理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把人民的福祉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各领域致力实现人的解放。例如,在经济上大力发展生产力,致力提升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在政治上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各项权利;在社会建设上,完善保障体系,增强人民安全感、幸福感,这一理论集中体现了“人民至上”的人文精神。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内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文精神。中国式现代化是“两个结合"的当代体现,“第二个结合"要求充分发掘和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吸纳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忠孝一体"的家国情怀、“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规范、“厚德载物"博大胸襟、“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文精神跨越时空的新内涵。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有机融入理工院校思政课教学,有助于理工院校大学生提升道德修养、涵养人文情怀,对于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所需德才兼备的高素质科技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二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融入理工院校思政课的基本原则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融人理工院校思政课,既要在知识向度上坚持权威性原则,准确解读和讲授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重要内容;也要在方法论向度上坚持学理性原则,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真理力量;还要在对比向度上坚持客观性原则,让学生在客观辨析国外研究的过程中,坚定对中国发展道路的信心;更要在价值向度上坚持导向性原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知识向度上,要坚持权威性原则

在知识向度上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融入内容,要坚持权威性。党的大会报告、重大决议等政策文件,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融入内容权威性的体现。

“中国式现代化”这一表述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提出的重要论断,这个概念最早源于1954年周恩来在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四个现代化”。1979年,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提出,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一提法是党中央在改革开放初期对“四个现代化”与时俱进的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概念的历史演进,是在权威性原则下把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融入思政课教学应当关注和涉及到的重要内容。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战略部署,全面系统地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独有特征、本质要求、发展目标以及重大原则,其中强调的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等,反映出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形成了新的认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深刻阐释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问题,明确了深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来源。诸如此类的大会报告与政策文件,是学生正确认识并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内涵、任务、动力和意义的权威来源。并且,由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重要讲话、演讲、说明,以及回信、贺信等重要文献共同组成的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同样是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融人理工院校思政课教学的权威性指导,必须把上述具有权威性的知识内容原原本本地讲授给学生。

此外,权威性还体现在一些国家智库和研究机构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研究与解读中。如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党校等研究机构在中国式现代化这一命题提出后,进行了深人研究和解读,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在阐释说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方面也具有一定的权威性,有助于思政课教师更加深入地理解党的方针和政策,更加准确地解读中央文件精神,更加深刻地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理论

(二)方法论向度上,要坚持学理性原则

在方法论向度上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融入内容,要坚持学理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知识点进行深入的学理性阐释,由此才能把问题讲清楚、讲透彻,也才能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真理伟力。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gjxk20251203.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