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OBE理念的广西研究生国际化培养路径优化研究
作者: 谢建 方亚俊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5)12-0005-05
Abstract:Underthebackgroundofthe"BeltandRoad"initiative,theinternationalizedcultivationofpostgraduateshas becomethekeydirectionofGuangxishighereducationreform.BasedonthetheoryofOutcome-BasedEducation(OBE),this papersystematicallanalyzesthestatusquoandpathoptimizationstrategyofChinese-foreigncooperativeeducationforgrauate studentsinGuangxi.ThroughthequantitiveanalysisofthedataontheChinese-foreigncoperativeeducationplatformofthe MinistryofEducation,itisfoundthatthereareproblemssuchas"blankgraduate level,unevenregionalcooperation,and dispersedcuricularresources"inthenumberofChinese-foreigncooperativeeducationprograms,distributionofdisciplinsand regionalcooperationinGuangxi.Inordertosolvetheseproblems,thispaperputsforwardthe"three-stepmethodofpath optimization",customiingthecurrculum,improvingtheaessmentmthod,ndstrengtheningtheintegrationofsorces.
Keywords:Constructionof"BeltandRoad";OBETheory;GuangxiUniversities;graduateeducation;internationalization cultivation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文化交流和教育合作进人了加速发展期。据中国商务部发布的2024年上半年数据显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货物贸易总额达1.4万亿美元,非金融类直接投资达到154.6亿美元,新签承包工程合同额933.5亿美元。为满足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需求,教育部大力推进中外合作办学,尤其在广西等沿边开放区域,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2024年是中国一东盟人文交流年,也是中国一东盟教育交流周连续举办的第十七年。中外合作办学作为培养国际化高端人才的重要方式,能够促进广西与东盟国家的教育资源共享、知识互通和人才联合培养,助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建设。
然而,当前广西的中外合作办学面临一系列问题:研究生层次的合作办学“零的突破”尚未实现,合作项目的数量和办学层次相较于四川、江西等省份存在显著的短板。尤其在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中,合作模式、课程体系、外方合作高校的多样性均有待进一步优化,中外合作办学应充分考虑高校的资源配置能力和区域内的政策支持机制。然而,现有研究更多关注东部地区(如上海、江苏等)中外合作办学的成功经验,对广西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路径尚未形成系统的优化方案。本文以成果导向教育(OBE)理念为理论支撑,构建了路径优化的分析框架,依托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信息平台数据,采用对比分析法、路径优化法等方法,分析广西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和问题,提出路径优化的具体操作方案。
一广西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与挑战
(一)广西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
近年来,广西高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化,国际化培养逐步推进。目前,广西有1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14所高校开设了20个中外合作办学本科项目,尚无研究生及以上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多样化,广西高校与境外高校开展的国际交流活动逐渐增多。以广西财经学院为例,该校目前有4个中外合作办学本科项目,项目数量处于广西高校首位。该校开展的校际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项目涉及学生分别在两个学校学习,通过学分转换和互认的方式实现学生的联合培养。2012年广西民族大学与英国斯泰福厦大学合作举办会计学专业本科教育项目,这是广西第一个经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本科教育项目,2024年该校留学生总人数为1705人。留学是提高研究生国际化能力的途径之一,跨国流动是最直接的方式,能够直接体现为互派留学生数量的增长,但并不代表通过留学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国际化能力。校际项目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不同,区别主要体现在合作形式、招生对象、培养模式上,校际项目更侧重于学生交流学习,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则更加注重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化能力的人才。
1学科专业设置
广西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学科分布以工科和管理类专业为主,契合区域产业需求,见表1。广西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工学和管理学的项目数量最多,分别为7项和6项,占项目总数的 35% 和 30% ,合计占比达到65% ,成为广西中外合作办学的“双支柱"学科。这种学科结构与广西的区域经济结构和产业发展需求高度匹配,尤其是广西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关键行业(如跨境物流、国际贸易、基础设施建设和工程技术)对工科和管理类人才的需求旺盛。工科领域的合作专业主要集中在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电子信息和物流工程等方向,这些领域与广西的重点支柱产业(如港口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和制造业)密切相关。教育学和艺术学各占 10% ,而医学、经济学和计算机类的合作项目数量仅为1个(占比均为 5% )。虽然涉及的学科范围较为广泛,但从项目数量和学科深度来看,计算机科学领域项目数量的短缺,难以满足“数字经济 + 智能制造"双引擎发展战略的人才需求,削弱了广西在智能制造和前沿科技领域的区域竞争力。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gjxk20251202.pd原版全文
2外方合作高校
广西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的外方合作高校主要来自英国和美国,分别有5个和7个合作项目,占项自总数的 25% 和 35% ,其次是澳大利亚和韩国,各有2个合作项目,其他合作对象有匈牙利、波兰、马来西亚等国家,具体见表2。从合作国别来看,广西的中外合作办学合作对象主要依赖于欧美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和英国的项目数量最多,合计占比高达 60% ,而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较少,未能形成合作集群效应。广西毗邻东盟国家(如越南、老挝、泰国),在区位上具有独特的战略优势,理应在东盟教育合作中占据“桥头堡"地位。然而,广西在中外合作办学的国别分布中,东盟国家的参与度极低,仅有马来西亚(1个项目,占比 5% )。广西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本科层次具有一定的数量基础,但在研究生层次的国际化培养中存在“空白”。

注:数据来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工作信息平台(2024年),下同。

(二)广西中外合作办学的挑战
在全球化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研究生国际化培养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国际化培养不仅是提升研究生综合素质和国际竞争力的关键路径,也是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作为“一带一路"重要枢纽的广西,凭借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面向东盟的开放平台,具备开展研究生国际化培养的良好条件。然而,当前广西的研究生国际化培养仍面临认知不足、能力欠缺和社会支持薄弱等问题,制约了高层次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质量和培养规模。
1研究生国际化培养的认知不足
“一带一路”倡议和国际合作框架等国家层面的利好政策加快了我国高校的国际化进程,但在实际执行中,研究生国际化培养仍面临认知偏差和发展不均衡的问题。部分高校在“双一流"建设中,过度注重国际交流项目的“数量化"指标,而忽视了对国际化人才“质量”的关注,许多高校将“学生流动人数"和“合作院校数量"作为衡量国际化水平的重要指标,但对国际化人才的核心素养、跨文化能力和岗位胜任力的培养重视不够。在具体的国际化培养实践中,部分高校的国际交流项目形式化较为严重,更多关注短期的学生交流、交换生和来访访问,而对于深层次的中外联合培养和高层次跨文化学习的推进不足,导致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和国际视野有限,难以满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东盟区域经济合作对高端人才的迫切需求。
区域不均衡发展是广西研究生国际化培养中的突出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平台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硕士及以上中外合作办学的项目数量呈现出"东多西少"的分布特征。东部沿海省份(如上海、浙江和江苏)在中外合作办学的数量和层次上处于绝对优势,而中西部省份(如广西、贵州、云南和甘肃)的项目数量较少,且硕士及以上的高端合作项目严重匮乏。从表3的数据显示,江苏、浙江和上海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数量分别为11、29和24个,而广西的研究生层次中外合作项目数量为0,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与广西国民生产总值接近的省份中,贵州(2个)和江西(3个)的研究生合作办学项目已实现突破,广西的中外合作办学在层次和质量上明显滞后。这种区域不均衡发展的现象,主要是教育资源的区域性分配不均和高校办学实力的差距导致的。东部沿海地区的教育资源更为集中,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在资金投入、政策支持和社会资本吸引力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能够与国际一流高校开展更高层次的合作。相比之下,广西的教育资源有限,尤其是在高水平国际合作资源的引入上存在短板。区域资源的不均衡分布,导致广西的研究生国际化培养路径受限,研究生的国际学习机会减少,国际化培养的资源配置不均。这不仅会削弱广西在国际人才竞争中的区域地位,也会限制广西为东盟合作和“一带一路"建设提供高端人才的能力。
部分高校对研究生国际化培养的路径选择存在路径依赖,即更多依赖“留学模式”,但忽视了中外合作办学的路径。具体表现为,“境外学习经历 国际化"的认知误区导致一些高校将派遣学生出国短期学习视为国际化培养的唯一途径。事实上,研究生的国际化培养路径应包括出国留学、国际科研合作、双学位培养、双导师制和中外合作课程学习等多种模式,而不仅仅是依靠出国学习的短期项目。这是由于对国际化内涵的理解不充分,路径依赖严重。大部分高校更关注形式化的“出国学习经历”,而对通过中外合作项目开展的跨文化学习和深层次的跨文化交流重视不够。广西的研究生国际化培养存在认知偏差、路径依赖和区域不均衡发展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广西的高端人才国际化培养路径的建设。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gjxk20251202.pd原版全文